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电影《金陵十三钗》 > 新闻动态

精品指南:《十三钗》张艺谋的救赎与被救赎

2011年12月15日17:26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撰文/ 李森 丁杰静 编辑/ 丁杰静 拨开制片人张伟平“提高票房分账遭院线抵制”“饥饿营销”坚决不曝女主角不许影评人提前爆料、以6亿投资砸史上最豪华阵容……种种前戏迷雾,《金陵十三钗》终于到了“张艺谋时间”:斯皮尔伯格引荐的奥斯卡影帝克里斯蒂安·贝尔是否价有所值?严歌苓的原著能否经典重现?战争场面够不够好莱坞?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戏,究竟好不好看?

  首映现场,不再有《黄金甲》《三枪》遭遇的笑场,放映结束,掌声真诚:贝尔没白请,谋女郎各有千秋,佟大为领衔的巷战很精彩,最关键的是,张艺谋终于回来了。

  贝尔:不当英雄神父,混混才有趣

  电影取材于“南京大屠杀”的一个角落:当唱诗班学生、秦淮风尘女子、守城军人、冒充神父的入殓师相遇于密集枪声中,又在满目疮痍的南京城寻到唯一安全的教堂后,会发生什么?曾经热衷于千军万马浮夸阵势的张艺谋这回选择“以小见大”“所有大事件都可以还原到细节,而细节永远是最动人的。我发现无论哪个电影浪潮,主流观众最终还是爱看故事,把小故事拍好,才能体现善良、救赎、爱这样的大主题”。

  贝尔饰演的小混混“入殓师”,从一开始就深入人心:他被叫来安葬被炸飞的神父,满脑子想的只是洗劫教堂里的捐赠箱,找张舒服床躺躺,当地窖里冒出一堆妩媚妖娆的风尘女子时,他两眼发亮,调情不止,为搏“秦淮头牌”玉墨的欢心,他甚至穿上神父衣服Cosplay,刮胡子只为迎合她“曾经爱过一张年轻干净的脸”……

  “当我们在国外放映时,影片一开始就听见观众心领神会、很微妙地笑,我就想,这事儿成了!我和贝尔为这个角色讨论过很多次,贝尔甚至把约翰的出生地、口音都构想好,他跟我说,混混比英雄有趣多了,他还润色了所有的英文台词,因为他知道外国人的笑点在哪儿。”张艺谋对重金请来的贝尔一直赞不绝口,除了他死活不用做了超多功课的土耳其裔替身、打破好莱坞工作制配合拍摄之外,“他还跟我说,当由始至终的‘英雄神父’会比较无趣,混混反而会很有意思。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而且我见过很多抢戏的演员,贝尔呢,会把自己的戏给别人,比如他跟我一起分析曹可凡的人物形象,现场给曹可凡加了很多台词,这一减一加,确实让他们的几场对手戏更流畅、更有味道了。”

  “谋女郎”群戏:从抢厕所到性命相惜

  唱诗班的小女学生们,最初很瞧不上“钓鱼巷的女人们”,她们不仅一进来就抢占了教堂的地窖,“还把秦淮河的香脂味儿都带进来了”,学生们要保卫自己领土的干净,死活捍卫洗手间的使用权,这一场“厕所战役”,也让妓女们的风骚泼辣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从教堂彩色玻璃射进的流弹,终于把她们从和平俗世的打闹,拉回了正进行残酷战争的现实世界。

  日军闯入,生死攸关,小女孩书娟为保护地窖里的玉墨们,眼神对视的一念间,她甩头把日军引上了二楼……于是当这帮女学生被迫要赴日军的“魔鬼之约”的前夜,玉墨们决定出手相救,“她们就算回来了,还能活得下去吗?”

  这其中的起承转合,颇多亮点:当女学生们怯怯问约翰,“她们究竟是什么专业人士”时,约翰神父附体般给出了最精妙的解释;当玉墨们在地窖里穿上学生服时,言语间的世事沧桑,以及“让你们也记住姐姐们的风采”的《秦淮景》演奏,虽有煽情之嫌,但也不乏动人之处,连贝尔都说,“我没法说最喜欢自己的哪场戏,但最惊艳的画面,是她们弹起那首曲子的时候,美得令人心痛。”

  在“谋女郎”的群戏里,老谋子的色彩运用再度带来惊喜:风尘女子们以玉墨红绿刺绣为代表的艳丽旗袍,女学生的素蓝长炮,教堂彩色玻璃投射出的旖旎世相……在玉墨们脱下旗袍换上学生装的瞬间,美之殇,更蔓延开来。

  战争戏:究竟有多好莱坞?

  《变形金刚3》的音效师、《盗梦空间》的剪辑师、《007》系列电影的爆破团队、美剧《太平洋战争》的视觉特效、《杀死比尔》的美术指导、《花样年华》的服装设计……还有张艺谋口中“600多人的摄影师团队”,共同组成了这个号称砸了6个亿的电影的“魔幻阵容”,用张伟平的话说,“每天都要烧掉好几百万!”

  成品出炉,战争戏表现不俗:中国军人以人肉作盾与坦克抗衡,大义凛然令人飙泪,而角落瑟瑟发抖的新兵蛋子瞬间被炸飞,又以真实感再痛人心,到最后,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一人单挑一队日军,格局并不铺张,却以精密布局取胜,颇有好莱坞观感。

  而佟大为与教堂的交集,是他把叫“浦生”的小兵扛到地窖,只想“他能在一个暖和点儿的地方走”,而浦生与妓女豆寇的对话,是令人流泪的黑色幽默,“你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田!”“我家没有田……”“那我弹琵琶,你拿根棍儿,咱要饭养你妈!”“我也没有妈……”

  如果说张艺谋的电影曾经有过《十面埋伏》《英雄》般不知所云的浮夸,这回的《金陵十三钗》终于打通了好莱坞与中国这任督二脉,以诚意俘获人心。

  张艺谋 独特是导演毕生追求

  记者(以下简称记):电影里,贝尔这个角色的设定,从最先想在教堂捞钱、顺便占点妓女小便宜的混混,到慢慢成为去实施救赎的“英雄”神父,很符合好莱坞的口味和奥斯卡的风格,这些设置跟争取入围奥斯卡有关联吗?

  张艺谋(以下简称张):其实正好撞上了奥斯卡的时间点,所以媒体会这么关注。这片子从我2006年看剧本到现在,筹备了四五年,我作为导演,不愿提奥斯卡,为什么?一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个人对奥斯卡的游戏规则完全不了解,虽然参加过几次,其实还是看运气吧;二来当一个导演有了太多杂念,他是拍不好电影的,这几年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是一直在等合适的演员。

  记:女主角玉墨的扮演者倪妮从未有过表演经验,为什么她最合适?而且这次除了贝尔这张“一线电影脸”之外,其他大多是新面孔或者电视剧的熟脸,这对6亿投资的电影而言,会不会太过冒险?

  张:渡边笃郎是日本一线电影演员啊(笑)。当然有险的时候,当你和种田阳平、特效团队这一帮世界级合作伙伴签了合约之后,女主角迟迟不到位那肯定是着急的。选定她是大概这三四年当中一个最主要的事情,因为能选择的范围很窄,我们希望有熟练的英语,还要是南京当地人,这样就很窄,捋下来在全国已知的演员中就非常少。后来我们决定用新人,这个过程很长。??

  为什么看中她?主要还是合适角色。导演选演员是一个挺科学的过程,我总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新人的训练最终要接近这个人物,最重要站在摄像机面前去表演,整个过程有时候很像心理学,很复杂也很科学。作为导演就是要去发现这个人物,然后带领她可以勇于把自己的内心表现出来。这就是我的工作。

  如果中国电影永远是那么几张熟脸,是不是也算另外一种冒险?而且新人有新人的好处,贝尔拍这部戏只有两个月的档期,为了保他的戏,有时会让他对面演员的戏全部推倒重拍,这也是磨练新人的过程。至于花6亿是不是要赚回10亿,那是制片人考虑的问题,他认为值得就投入,我的工作,只是要做好导演。

  记:能请贝尔加盟中国电影,观众也很激动。也有一些质疑,比如请了贝尔来,就一定要拍床戏?或者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民族事件,为何要让外国人来当英雄?

  张:首先,如果大家足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话,应该知道我们受到的外国人的帮助很多,这个设置符合历史,而且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件,我认为已经没有内外之分,善良、救赎、大爱才是主题。至于床戏,难道你们不觉得那一段很美吗?从彼此调情到产生真情,约翰会说,“以后我找到你,一定要带你回我的家乡”,玉墨回答,“明天我就不是自己的了,现在就带我回你的家乡吧”,这个对白甚至把我都看哭了。

  记:有影评人质疑,用成熟妩媚的“十三钗”来假装唱诗班的女学生,形象看上去还是有很多差异,渡边的副官都没有认出来,这算不算是电影的Bug呢?

  张:我们最有说服力的处理,当然是约翰“殓葬师”的角色,他技巧的高超,大家有目共睹。另外我们还有一个设计,最初混入女学生被副官点名的小蚊子,最后大家装扮好上车,突然变卦不想去而引起副官注意,也正好是她,所以这对副官而言,恰好是衔接好没有出入的。对于细节的掌控我们还是很讲究的,我一直说,所有大事件都可以还原到细节,我们已经做过很多推敲。

  记:那你自认拍摄过程中最动人的细节有哪些?

  张:2006年周晓枫推荐给我这个小说,我看了以后很感动。南京题材的电影很多,但严歌苓的小说让我想到不一样的点,就像这个电影里的最后一幅定格画面一样,从教堂的彩色玻璃看下去,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进教堂,这就是我看小说时已经想好的画面。这是很独特的画面,它跟我所有过去看到的南京题材电影都不同,我就为这种独特性而激动。一个导演一生可能会拍很多故事,但独特是他毕生希望追求的。

  细节很多,比如结尾,约翰把他亲手装扮的美丽女子们送上卡车,这个画面很有意境,也拍了很多次,从最冷拍到最热,打仗的镜头更拍足三个月,还有贝尔说的他最喜欢的画面,十三钗弹奏起秦淮曲,这是整个压抑里的一次璀璨,它一定要绽放一次,因为延续的悲剧里需要这样的点。小女孩书娟要是活着的话,她现在应该90多岁了,她的记忆也许会丢失,但那个美丽的瞬间会延长,那么好听的歌,那么美的女人,这是人类记忆的特性,所以也是我看重的细节。

  专业观影团解惑答疑 最接近好莱坞的张艺谋?

  煽情 软硬兼施?

  李宏宇:用两个词总结,就是清晰、匀称,挺常规的,该怎么煽就怎么煽,电影煽情大伙儿也见识多了,非要追求“出其不意”的效果往往只会沦为刻意,张艺谋清楚这点。

  魏君子:换句话说,没什么让人特别不舒服的地方,偶尔渲染得有点过,按我的感受,可以再做些处理。

  赛人:毕竟这片子和《故事会》一样,通俗剧嘛——我们不叫硬煽情,煽情谈不上软硬,无非是表现得比较直接。

  陈弋弋:后半部分还是略逊一筹。可能剧组也有为难之处,比如大家非常希望看到贝尔和玉墨的激情戏,又不能真的那么激情,所以始终处于左顾右盼、左右平衡的状态中。有泪点,但不至于痛快落泪。

  谋女郎 调教有方?

  陈弋弋:张艺谋对倪妮的调教应该说很到位——走路姿态、眼神到说话方式,(她)都不像是首次触电。这么说,她尽力达到了《金陵十三钗》赋予她的个人空间里所能实现的高度。

  魏君子:倪妮表现得很不错,形象和气质上类似汤唯+舒淇+吴倩莲,我们能通过她捕捉到许多非常熟悉的感觉,但她又有自己的味道。

  李宏宇:我没有“谋女郎”这个概念,纯属媒体生造。但倪妮的气场还算压得住场,不会明显感觉到是新手。至于是不是归功于调教,难说,毕竟她的戏份不够重,称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女主角。

  赛人:对照她的实际年龄,倪妮演得较成熟,风尘中人嘛,她那个年龄段应该很少有这种味道。只不过因为有“十三钗”,她的戏份被分解了不少,不比《色·戒》中汤唯那么集中。

  贝尔 锦上添花?

  魏君子:实际上原著里没有贝尔的角色,但张艺谋为照顾贝尔的加盟做了很大的改动,且完全遵循好莱坞的“三段式”叙事。单从剧情主线和人物塑造讲,贝尔无疑是最丰满的,他起初只是个小混混,然后面临着战争的倾覆和人性的种种纠结,最后他受到洗礼,变身为神父。这个改动应该说是成功的。

  李宏宇:可以这么说,贝尔的加盟使《十三钗》更接近于一部好莱坞制作了。表演上属于正常发挥,不见得有多么超越,演员也受戏的限制。

  赛人:再直白一点,有了贝尔,海外发行会更方便。国内导演对外籍演员的掌控都不是特别好,拿《英雄》举例,张艺谋连同血同脉的梁朝伟和张曼玉都用得不算精到,更何况贝尔。

  陈弋弋:但贝尔还是做足了功课。就冲这部戏给他的篇幅和笔墨,他对得起那个价。据说拍摄后期,他和那帮姑娘们已经很有默契了,女演员落泪,他在旁边只是看,也跟着掉泪。我相信他的带动力是强大的,人家是认认真真把这个角色琢磨了,不是来抢钱骗钱的。

  遗憾 众口难调?

  魏君子:先举个例子,《集结号》,它前半部分做了很多关于战争的描述和渲染,后面就变成了类似《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十三钗》呢?前四十分钟也是引人入胜的战争戏,后半部分转入文戏,从这个角度出发,不能说“虎头蛇尾”,而是张艺谋的叙事手段。就剧力来讲,如果再出现战争戏,可能也不那么合适。剧力不够,观众才会分心,但实际上《十三钗》还是很紧凑的,紧凑到过于饱满了,不够留白。

  赛人:我倒觉得《十三钗》抻得有点儿长,两小时二十多分钟,最后十三钗去换十三名女学生的命的部分,拖沓了。留不留白、余不余韵,对商业片来讲要求太高,它不需要那么讲究,因为它的主要受众是老百姓,老百姓显然考虑不了留白或余韵的问题。

  李宏宇:缺点还是不够细致。贝尔的角色有一个心理转折,这个转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没错,你觉得就该这样,故事肯定得这么写,但为什么是“这样”转过来的?交待得不够。张艺谋没有引导观众琢磨这类问题,基本上属于主流制作,故事必须简单、明了,道理不能讲太多。

  战争场面 国内顶级水准?

  赛人:还行,跟《拯救大兵瑞恩》里抢占奥马哈海滩比还差一点,跟《南京!南京!》和《集结号》相比则算是出类拔萃了。

  陈弋弋:老谋子倒玩了不少“讲究”的战争戏,属于比较聪明的做法,比如全程调用狙击手的视角。作为女性观众,我并不期待看到多少人搏杀、炸翻了多少辆车、死了多少人,反而是狙击手用一颗颗子弹解决一个个敌人比较有趣。

  李宏宇:战争感的营造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在好莱坞,也许会更节制一些。我们没有分级,制片商没怎么考虑血腥的程度问题。

  魏君子:《十三钗》战争戏投入肯定很大。我记得《集结号》找的韩国特效团队,这次找的是好莱坞,那好莱坞制造爆破和枪战场面的成本是该按国内标准计算还是好莱坞的?不好说,很难做出专业评估。《十三钗》多为巷战或街头战,同类比较,是达到了好莱坞标准的。

  争议 谁的命更值钱?

  赛人:说实在的,讨论“谁牺牲得更值”让我很尴尬,妓女的命也是命啊,况且妓女仅仅是种职业,让她们因为职业的低下而去拯救女学生的贞操,《十三钗》给出的理由不够充分。估计跟张艺谋的价值体系也有关系,他认为这么做是有说服力的,只不过说服不了我。

  魏君子:其实他考虑到了,所以情节上有补充。第一,女学生们救过妓女,后者的出发点就是传统的一命换一命;再者,十三钗里也并不是个个都心甘情愿;第三点就是戏里拍得比较直白的,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说“婊子无情”,难道我们妓女就不能做有情有义的事吗?至于为什么妓女就该献身?很简单,少女们不经人事,毫无经验——本身伺候这种事,如果伺候得好,可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小说里玉墨不就活下来了吗?不能说张艺谋对“生而平等”的概念毫无知觉,但毕竟是发生在东方文化价值观下的故事。

  陈弋弋:这根本就是时代问题。那时候的中国人天然地认为妓女是社会垃圾筒,就该把最脏的东西扔进去,加上处女情结,有贞操的女学生的生命就是比没有贞操的妓女更宝贵。问题在于,评判任何故事都不能脱离时代,十三钗的选择不属于张艺谋的个人问题,而是曾经的事实。当然,按如今的观点,得出每个生命都很重要的结论也挺好,跟电影没什么冲突。

  票房 老谋子的全新高度?

  魏君子:新高度看从哪方面说了,横看成岭侧成峰吧。从艺术角度讲,可能很难超越他90年代的作品,但从商业角度出发,绝对是一道新刻度。票房嘛,假如国内的贺岁档从12月算起,其实每年不都是那么些东西?都是大片,《十三钗》这型的,往年不有《集结号》《十月围城》和《投名状》的例子吗?票房不愁。真正说贺岁,还得感谢黄百鸣,搞一些喜剧,虽然很烂。

  陈弋弋:大环境是,国产电影渴望走出去,国外大公司渴望走进来,但这么多年,没有谁真正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或者说还没来得及。至少我们必须承认,这一步还是被张艺谋抢先了。他拍《英雄》,开创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十三钗》算给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起了个头,不敢说划时代,因为不知道之后会怎么样。票房上,最大的竞争力还是张艺谋的品牌效应,基本上老百姓只要听到“张艺谋”3个字,都会有“先看了再说”的冲动与好奇心。

  赛人:这部电影坐拥“性”和“暴力”两大商业卖座片的法宝,而且它做的又不是那么让人厌烦。

  李宏宇:友情提示一句,虽然落在了贺岁片的档期,但《十三钗》一点儿都不让人高兴。电影不错,看完了你也高兴不起来,张艺谋的决心沉着呢。

  个人印记 艺谋安在?

  赛人:本质上讲,《十三钗》骨子里还是印下了“张艺谋”3个大字。你看,他的电影多数发生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包括《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大院儿,《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孤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宫殿,《有话好好说》的酒馆,他擅长做室内戏。其次,他对女性的态度,既热爱又怀疑,少有导演具备他这种矛盾。

  李宏宇:表面上讲,《十三钗》有两处明显的张氏印记,都和色彩有关。一是佟大为的角色在一栋纸坊设局、和日本兵同归于尽的爆炸戏,张艺谋用CG做了大量彩纸,跟着烟雾和火焰齐飞,很夸张;二是十三钗身着旗袍并排面向镜头。我觉着这两处失败了,破坏了色调的整体感,但大部分时间里,你很难看出张的个人风格。

  魏君子:《十三钗》的手法非常娴熟,主题也更偏主流,包括价值观。在这种程度上,他是比较商业和收敛的,所以张伟平才一直放话,说《十三钗》是中国电影最接近好莱坞的一部。

(责任编辑:朱童曼)
  • 分享到: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