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话剧

小剧场戏剧国际高峰论坛 为戏剧创作现状把脉

2011年12月12日09:33
来源:北青网

  两年间有400多台小剧场戏剧在京城上演,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台新戏;今年6月到9月间,京沪两地举办了3个小剧场戏剧节,共有109台小剧场戏剧轮番登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昨天,话剧界和戏曲界多位从业者、专家、教育者云集中国戏曲学院,在“2011小剧场戏剧国际高峰论坛”上各抒己见,为这一现今已成为主导之势的戏剧现象把脉。

  主流戏剧走向评奖迷途,小剧场戏剧应运而生

  北京市剧协秘书长杨乾武从小剧场戏剧出现的背景阐述了其在当今戏剧生态中所承载的民心作用。“小剧场戏剧确实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绝对信号》,但戏剧人真正开始自觉地做小剧场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那时的情况是大剧场已经难以为继,真的可以用门前冷落车马稀来形容,几乎就只剩人艺的剧场还能演演戏。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意识到小剧场或许能够解决戏剧的危机。那时的主流戏剧已经走上了评奖戏剧的迷途,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走出,戏剧界对此的调侃是‘过年过节不过日子’。从2005年起,戏剧市场出现了一个重大的拐点,小剧场开始迅猛发展,直至2008年达到井喷。由于从一开始就承载着戏剧人改变戏剧现状的殷切希望,所以这种形式是符合国情与民心的。搞定几个评委很容易,但搞定市场太难了,现在观众的艺术视野完全超过了我们的前辈。小剧场不仅是北京演艺市场的根基,更是人才的孵化器。”

  守旧式的传承重于创新,模仿性的学习重于创作

  2000年,一出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横空出世,此后,《阎惜娇》、《玉簪记》、《浮生六记》、《昭王渡》等一系列作品为北京京剧院树立了小剧场京剧的品牌。但是,就在该院参与的两次“青戏节”演出中,能够与其并肩接受观众检验的小剧场戏曲却凤毛麟角。对此,北京京剧院副院长刘侗总结出小剧场戏曲创作难以突破的四大瓶颈。“首先是制作难度,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于一体的戏曲,制作过程要远远复杂于话剧,需要的制作费用高、周期长、人员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其次是戏曲对参与者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高,令很多戏剧爱好者望而生畏。此外,整个戏曲行业一直以来守旧式的传承重于创新,模仿性的学习重于创作,对小剧场创作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最后,都说‘生书熟戏’,戏曲行历来讲究看熟戏,台上演戏台下品味儿,这叫过戏瘾,相比于新剧目,观众更乐于接受老戏。”

  虽然面临着如此之多的壁垒,但刘侗仍然认为,“小剧场戏曲肩负着培养新角儿和培养年轻观众的重任,北京京剧院的小剧场戏剧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小剧场运动的时代,诞生在这个艺术缺少传承的时代,即便是再困难,也要坚持。”

  大众的兴趣在哪儿,娱乐产品就会指向哪儿

  虽然数目之众已不容忽视,但泛娱乐化的倾向却又让今天的小剧场戏剧广受诟病。不过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张先却希望舆论不要急于指责一些创作者是在制造罪恶。“当今商业戏剧大量存在,民营制作占了大多数,这是戏剧向前发展的标志。我们没有必要去指责其中的一些人,各种制作都是正常现象。一些戏对于男女关系关注过多,被认为是招揽观众的噱头,但是男女又何尝不是人们一生中都很有兴趣的领域呢?现在的这些小剧场戏剧无论叫商业还是通俗,其本质都是来自大众兴趣,大众的兴趣在哪儿,娱乐产品就会指向哪儿,就如同消费品的产生依赖的是消费者的选择一样。近些年小剧场作品中常见的丑小鸭变天鹅、男女关系、金钱等等主题都是我们每个人潜藏于心的想法。所以请舆论不要把那些创作者称作是在制造罪恶,请专家们相信那些小剧场戏剧创作者的判断,也请这些小剧场戏剧创作者们相信自己的良知,我们急需互信。”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