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综艺

中国观众“特别爱揭秘” 国外魔术师大呼要不得

2011年11月09日09:0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潘妤
国际魔术节上来自国外的精彩表演,相比中国魔术,它们更注重戏剧性和故事性。早报见习记者 张新燕 图
 
中国观众“特别爱揭秘”
 
中国观众“特别爱揭秘”
  国际魔术节上来自国外的精彩表演,相比中国魔术,它们更注重戏剧性和故事性。
早报见习记者 张新燕 图

  刘谦的一夜走红,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进入了魔术爱好者的行列,但也让更多魔术师急功近利的心态加剧。在魔术节上,国内魔术界抄袭风盛行、盗版道具泛滥的现状让很多魔术师感到忧虑。

  而中国观众“特别爱揭秘”的欣赏心理,也让国外魔术师们大呼“要不得”。所幸的是,随着国内魔术爱好者规模的日益壮大,高层次人群的加入,中国魔术的前景显得十分可喜。

  魔术师素养有待提高

  对于中国魔术现状,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一语总结,“和国际上的差距就在于原创性”。而从事了一辈子魔术的上海魔术师傅腾龙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现在中国魔术师都还停留在技术训练上,对于节目整体思想及原创质量,还十分欠缺。”

  这与魔术发展的历史原因有关。俞亦纲介绍说,国内的魔术师大多都是师傅带徒弟出来的,很多都是杂技团里练技巧不行,然后才改行表演魔术。无论是文化学历还是艺术修养,包括对魔术的认知都还很有欠缺。但在国外,很多魔术师都是高学历的,他们中有律师、工程师,有着远高于中国魔术师的艺术素养,因此对原创很有感觉。

  抄袭国外,盗版道具盛行

  因为积累不够,加之期待一夜成名,很多魔术师走上了抄袭国外魔术创意的道路。早报记者了解到,由于刘谦表演节目的很多道具都是从国外买来的,于是购买道具成为了当下魔术界的风潮。有些魔术师仅仅依靠“抄袭模仿”就能在商业演出市场混得如鱼得水。

  在国外,魔术师通过买道具学习模仿魔术,也是允许的,但到了中国,却变了味道。陈智玲告诉早报记者,中国的道具商人可称得上是“世界第一”。同样的一个机关道具“旋桌子”,在美国要花1000美元,可在中国就只需要200元。一旦流入中国市场,就会出现大量的仿冒品,完全没有知识产权的意识可言。

  常年在拉斯维加斯等地演出的陈智玲感慨,“我们从业者都对魔术事业有感情,知道创作一件东西不容易,所以不太会去复制赝品,要买原版的。但很多商人参与进来就不一样了,他们是逐利的。”

  美国魔术师麦克斯也提醒中国魔术师,任何成功都是有规律的,新生婴儿,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跨越从爬到走的过程,中国魔术需要放慢脚步,放好心态。俞亦纲也认为,借鉴外国魔术师是必然的过程,但最后必须要为我所用。

  观众心态影响魔术发展

  在魔术师寻求进步的同时,几乎所有魔术大师都对中国观众提出了“要求”。

  在中国,无论是观众还是媒体,都酷爱“揭秘”,但在魔术师看来,这不应该是欣赏魔术该有的心态。此次受邀来沪的“近景魔术教父”达里尔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只用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表达了看法:“对于观众而言,如果你只关注于其中的秘密,那么就失去了其他。”

  对于曾经在中国表演了十几年魔术的魔术师陈智玲而言,感受更为深刻。“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一直是个问题,他们喜欢揭秘,但却不注重魔术本身的很多魅力。上海还比较好些,如果往北方走,这样的情况就更加明显。这也一定程度决定了魔术师节目的方向。”而让她更担心的是,一些商业元素的加入,使得原本作为业界交流的“揭秘”,最终走向了无限制的“拷贝”。而这种打击,对于魔术的原创者是致命的。

  不过,让从业者高兴的是,这两年,国内魔术爱好者多了。全国很多高校都有魔术社团。在魔术节上做志愿者翻译的张世骐告诉记者,自己身边很多爱好者都是通过网上视频迷上魔术,并且自学魔术。现在,他们也有机会参与一些表演并获取报酬。但对他们来说,魔术也许一直会是他们的爱好,而并非职业。俞亦纲认为:“以前,中国魔术的爱好者非常小圈子化,这些新生力量一定会给中国魔术带来新生的力量和希望。”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