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舞蹈艺术

露西亚-拉卡娜:《驯悍记》戏里戏外磨合婚姻

2011年11月08日09:10
来源:北青网 作者:伦兵
露西亚·拉卡娜
露西亚-拉卡娜、艺术总监伊凡-利斯卡
露西亚·拉卡娜:戏里戏外磨合婚姻

  慕尼黑芭蕾舞团带来国际明星

  露西亚·拉卡娜是国际知名的芭蕾舞明星,以演出现代芭蕾为主,曾经在编导大师罗兰·佩蒂领导的法国马赛芭蕾舞团演出过大师的7部芭蕾名剧,其中有4部作品就是为她量身定做,因此在马赛芭蕾舞团时她就一举成名。这一次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芭蕾舞团再次来到北京,这位国际芭蕾明星也将与北京观众见面,演出《驯悍记》中的悍妇。有意思的是,这位芭蕾美人刚刚新婚不久,她的丈夫马龙·迪诺将与她同台。露西亚·拉卡娜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与马龙新婚还不到一年时间,我们现在正是磨合婚姻的时期,就像《驯悍记》里所表现的那样,通过各种磨合,达到最终的和谐。芭蕾舞者需要进入到生活中,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创造生活、体味生活。不能把自己关闭在生活的大门之外,这样才能有更加丰满的角色。”

  10岁那年穿上芭蕾舞鞋

  露西亚·拉卡娜告诉记者:“在幼年时代,我就知道我要成为一位芭蕾舞者。但在我的家乡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想要学习舞蹈并不容易。还记得有一次当看到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莉资助的舞蹈学校的招贴画时,我大哭起来,因为我知道,再不开始学习芭蕾就要晚了!后来我家乡附近的第一所芭蕾学校开张,直到那时我才终于如愿穿上芭蕾舞鞋,那一年,我已经10岁了。我确实从最初就发现自己天姿出众,不论是柔韧,脚背,还是四肢比例这是舞者最理想的身体条件。但让我的肢体去舞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想要成为专业的芭蕾舞者,远非先天优势就足够,我发现很多条件不如我的女孩可以更轻松地去完成动作。我感到困惑,继而我发现基本功的练习对于我来说更重要,我的天姿反而成为了我的弱点,让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此我开始了更加努力的练习,直到今天依旧如此。我在马赛芭蕾舞团时才18岁,我想是我身上的一些特质,引起了罗兰·佩蒂的注意和欣赏。他曾对我说过:‘你的年纪太小了,不过却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成熟,这是你身上浑然天成的力量。’在舞团的3年中,我主演了罗兰·佩蒂的7部芭蕾作品,如《年轻人与死亡》、《卡门》、《山猫》等,这7部作品中有4部都是为我量身打造的。20岁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演绎罗兰·佩蒂的《卡门》中的女主角了,而其他演员只有到30岁以后才有机会开始尝试这样的角色。”

  让演出成为一种享受

  露西亚·拉卡娜以诠释人物性格闻名,无论是古典芭蕾还是现代芭蕾,她都对舞剧的内涵或人物有着很好的理解和表现。她告诉记者:“首先你必须面对并接受你的所有优缺点。了解你自己的特点,既而合理地应用它们使之达到尽可能最好的层次。最后你就会发现,在你不知不觉之中,你的整体水平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提高。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登台,让演出成为享受。我在1997年离开了马赛芭蕾舞团,转而到旧金山芭蕾舞团开始古典芭蕾的演出,在这里,我终于可以第一次出演《天鹅湖》《睡美人》《吉赛尔》这些剧目了,这些是我从小就梦想着的角色。同时我依然能够出演当代大师们的作品,如杰罗姆·罗宾斯、巴兰钦、麦克米伦、汉斯·范·曼恩、纳丘·杜阿多、拉·鲁波维奇等等。在2009年的一次演出中,当时我正在跳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我左腿的膝盖严重受伤,但还像剧情要求的一样跑下台,之后我动了手术,休整了6个月,所以只能缺席那次演出了,那一次还是让我感到十分遗憾的,我一直期待来中国演出。那次受伤让我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当我受伤后,马上有人顶替我上台。我从此知道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演出必须继续,我们也必须每天都一如既往地努力。”

  《驯悍记》中扮演“悍妇”

  对于这次要演出的《驯悍记》,露西亚说:“这是我第一次扮演那个‘悍妇’,而这也是我首次来北京。这次的角色和我以往的都不一样。‘凯瑟琳娜’是一个没有品位、易怒、粗野得几乎像个男人一样的女人,除此以外,我还需要搞笑,这和我以前在古典剧目里优雅的形象完全不同。我得改变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从走路的姿态开始。”

  伊凡·利斯卡:我们的芭蕾没有国界

  2009年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芭蕾舞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艺术总监伊凡·利斯卡参与的作品《老人与我》曾经给许多观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一次,他们带来了约翰·克兰科的作品《驯悍记》,作为舞团的艺术总监,伊凡·利斯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艺术交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碰撞的机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开展活跃的对话,纵论艺术长河中的各类艺术形态以及它们悠久的传统:从欧洲大陆灿烂的文化遗产到华夏民族舞蹈和戏剧丰厚的历史积淀。2011年的巡演将见证我们舞团的第三次中国之行。正是得益于中国观众对我们团的喜爱,才促使这次巡演得以成行。能够再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国度演出,我们深感愉快。”

  伊凡·利斯卡告诉记者:“我在捷克出生,在德国工作,在中国的首都北京也工作过,所以我的经历、我的生活已经是跨国界的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化。经济方面的全球化现在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全球化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的,那就是在艺术的世界里,我们一直都在亲历着全球化。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是舞者,也是一个艺术总监,我和来自意大利、法国、丹麦、英国、俄罗斯、美国、奥地利等国的艺术家,当然还有亚洲的一些艺术家一起合作。舞蹈的载体是编舞的人和舞者,他们可以把作品带到其他国家去,他们的那些技巧也是我们芭蕾艺术当中很重要、很有趣的一部分。有一天,奥斯陆的一位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给我发了一个信息,说他们的芭蕾舞团要搞一个成立50周年的庆典。我跟他在网上谈,我说,祝贺你们成立50周年。你们的舞团很特别,但是不管你们历史有多长,永远都要有新的艺术生命不断涌现,就是要有新的舞蹈作品,任重而道远。所以,不管大家的历史有多长,不管是慕尼黑芭蕾舞团的历史有多长,不管你的历史是悠久还是短暂,任何一个舞团都是任重道远,都要和新一代芭蕾舞从业者还有观众一起来创造新的艺术。”

  伊凡·利斯卡曾经也是一个优秀的舞者,演出过众多芭蕾名著,在他的演艺生涯中,他悟出了这样的道理:“对于艺术总监来说,跨国界文化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因为要把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融合在一个理念当中,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时候,观众会认为已经很融合了,但是艺术总监往往还不是很满意,他们总是想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相信、认同一个方向,譬如说有2000位观众,我们要让观众看完两个小时的表演之后,让这些观众能够笑出来,哭出来,或是理解我们所传达的信息。我们慕尼黑芭蕾舞团有60多位芭蕾舞者,有很多舞者都不是巴伐利亚人。我们不受国界的影响,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会在一个舞团里工作,包括舞者还有编舞的人。我们的这个舞团比较小,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这个小小的‘联合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我们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全球化的文化身份认同。我的同事们来自很多不同的国家,而且我们的几位老板也是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所以我们是非常独特的。回首过去,慕尼黑芭蕾舞团不但将经典的剧目带到中国许多著名的俄罗斯舞团一直以来也将这些剧目源源不断地带往世界各地我们还希望能够呈现舞蹈在当代的发展,因为这些发展映射出欧洲当下流行的舞蹈美学。著名的例子有许多,比如威廉·福赛斯,汉斯·范·曼恩等一些大师的编舞作品就极具代表性。这些节目自上演之初就受到中国观众极高的赞誉。”

  伊凡·利斯卡说:“上一次我们带来国家大剧院的是彼季帕的《雷蒙达》和一台小节目,我发现中国观众不仅喜欢彼季帕的古典芭蕾,也很喜欢我们的现代作品。这一次我们将为中国观众呈献一部整版芭蕾舞剧,即由南非编舞家约翰·克兰科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悲喜剧巨作改编的《驯悍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舞剧。”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