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话剧

中国话剧难驱“速成”忧患 英话剧制作长达两年

2011年11月07日09:49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作者:李峥
  本届国际艺术节的两部参展话剧《夜店之天生绝配》与《外套》先后在沪上演出。两部作品分别出自国话导演田沁鑫与英国壁虎剧团之手,因此备受沪上话剧爱好者的关注。

  然而,相对于对《外套》的一面倒好评,长于执导正剧的田沁鑫此次带来的癫狂喜剧《夜店》则备受“向市场投降”的非议。同期举行的“中英戏剧交流会”上,田沁鑫则解释了自己 “转型”的原因,称全能型的演员太难找,自己只好定制了这样一部商业戏剧权当“演员培训班”。这样的观点引起了话剧导演石俊的异议:“田导请淡定,在批评演员之前,请先审视审视自己的作品够不够格。 ”

  文艺导演向市场投降了?

  “每个好导演都有其擅长的题材和熟悉的方法。田导有过不少好作品,比如《生死场》《四世同堂》之类的正剧,还有明星版《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样的作品。作为同行,我可以理解田导想要在艺术风格上进行改变和创新,但直接将试验品搬到大舞台给观众是不慎重的。我看《夜店》,倒是看到了何念、孟京辉的影子。田导似乎迷失了,这部戏最多只能算是个半成品。 ”石俊说。

  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荣广润也在交流会上向田沁鑫 “发难”:“这部戏改走商业路线,颠覆了观众以往对你的认知,是否说明即使是大导演,也不得不向市场低头?”田沁鑫回答,商业路线并非媚俗,而是在预判现在与未来的观众究竟会更爱看什么。对此,石俊表示,观众爱不爱看一部戏,只会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好不好看。 “《四世同堂》不是商业戏剧,照样卖得好。迎合市场与观众的轻浮喜剧,又有几个能长久?做出《外套》的英国壁虎剧团,在艺术上的坚守与创新,值得中国话剧界好好思考。 ”

  中国话剧“笃定”不起来

  脱胎于果戈理的同名短篇小说的《外套》,全剧没有笑点没多少台词,仅有的一些对话却使用了9种语言,全靠肢体表现突破国界障碍。更让许多中国话剧导演望尘莫及的是,和英国壁虎剧团所有的戏一样,《外套》整整制作了两年,是在“笃悠”中磨出的艺术。

  相较之下,话剧《夜店》的故事依托余热未散的电影《夜店》,台上充满了露肉、接吻、荤笑话,笑点噱头多得都快将主线剧情埋了个干净。田沁鑫导演称自己寻找演员就花了三个月,而类似《夜店》这样的“中国式”戏剧的排练时间,也绝不会更长。

  为什么中国话剧不能慢慢“跑”?两年磨一部戏又养活得了一个剧团?英国壁虎剧团艺术总监阿米特·拉哈弗介绍:“关于做戏和生存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智慧调动各种资源,接受一些政府的教育性项目,非常花心思去做好它们。但一切都是为了作品服务。”正执导《人面桃花》的导演郭小男听后感叹:即便想要效仿,中国的戏剧大环境也不能容许他们如此“笃定”。

  “非主流戏剧”需要平台

  在《外套》上演之后,话剧迷小王的热情似乎有点消散:“也许是之前呼声太高,看过之后却感觉没有想象中那样‘极品’,但《外套》确实是一部好戏。 ”

  “这样的心理落差是正常的。因为《外套》说到底也就是一出好看的肢体剧而已。之所以每次来华都能未演先热,引起戏剧界那么大的关注,就是因为中国自己的肢体剧从来都没有受到这样的重视,没有能够走上主流的大剧场舞台。”石俊说。市场上,也不乏偶尔出现一些好看的肢体剧,如何念的《人模狗样》,还有中加合作的《鲁镇往事》等;但如北京三拓旗剧团这样专做肢体剧的团体,创作出的《东游记》《壹光年》等虽然在一部分观众中很有口碑,却一直未能摆脱“半地下”的感觉。“因此,偶有一部肢体剧能够走上主流的舞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大家反而会觉得很新奇。在中国,除了主流的戏剧形式之外,还有很多致力于艺术的人,在肢体剧、独角戏、哑剧等艺术形式上不懈努力,如果戏剧界能够给他们更多关注和平台,相信话剧观众的选择面将会更广更多。 ”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