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娱评 > 大腕专栏

《那些年》在港大卖:冯小刚要向九把刀学什么

2011年10月25日16:34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列孚
《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剧照
《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剧照


  每逢周四,是香港影片换档的日子(当然,要是个别影片票房好的话仍会继续占有档期),这是香港戏院/院线长期不变的规律。上周也不例外,中文片《夺命金》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下称《那些年》)同档公映。

  在《夺命金》正式公映前,曾于周末期间上映过特别场(尤其是上过久违了的午夜场),大获好评。有香港影评人甚至认为,本片是今年度最佳港片。不过,在正式公映后,来自台湾的《那些年》首日便有134万元(港元,下同),压倒刚过百万元的《夺命金》,接下来,至10月23号止(即上映第四天)《那些年》票房便告突破八百万元,而《夺命金》则只有四百万元——后者刚好只及前者一半。

  台湾电影比香港本土电影更佳,是多年来未出现过的现象。而且,《那些年》票房竟轻松逼近千万,令香港行内人大跌眼镜,频呼始料不及。

  一向对国语片缺乏信心的香港院商有见及此,立即在排片上“加码”,腾出更多场次给该片,发行公司自然也即增拷贝。这是幕后情景,一般观众当然并不觉察。

  至于杜琪峰(在线看影视作品)对此有何感觉?不得而知。虽然他见惯了大场面,也经历过许多风浪,但是,这次在票房“败”给宝岛新手九把刀,欲要淡定,也不易了。从另一角度而言,在香港一部粤语片在票房上输了给一部国语片,之前也曾有过,但,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当时,《少林寺》就曾横扫中文片市场。但在当下,这个现象则值得研究,特别是再一次让人想起年前冯小刚(在线看影视作品)因为他的《非诚勿扰》(高清在线观看)在港票房惨淡,在港某一场合公开抱怨香港观众“瞧不起大陆电影”,对同时上映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却加以捧场,一个电影老兵“败”给了一个电影新兵,令他很不自在。

  如今,冯小刚也不必恼火了,因为连杜琪峰也“败”在九把刀这部处女作之手。

  一部台湾国语片在香港连日发威,为何?

  事实上,来自台湾的这些描写青葱岁月而又有点淡淡文艺腔调的电影从来在香港就不乏口碑。而台湾新电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侯孝贤、杨德昌等导演成名,也是靠这一类型片如《儿子大玩偶》、《光阴的故事》等等打出了个新天地。这种情形延伸至今。而《那些年》能够显得特别飚,那就少不了网络的威力——九把刀作为网络作家,粉丝万千,这回本片男主角的姓名竟用上他自己本身的真名实姓柯敬腾,而作为影片主景的中学又是九把刀的母校,如此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故事,粉丝们焉不趋之若骛?这回又由他亲自操刀披卦上阵,导演了这部以青春生理和心理直白作为卖点的《那些年》,在台狂收二亿新台币(约合五千万港元),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日,再加上港台之间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文化关系和渊源,当香港的小女生们(中学生)都知道该片大受台湾小女生欢迎时,她们自然就会汇入这股“台流”——笔者观察也如是,观看本片当天,戏院内小女生占了大多数,人人笑得前仰后翻,散场后,小女生们勾肩搭背议论纷纷,细声讲、大声笑,据此你大概可以判断出,她们感兴趣的是有关片中小男生青春生理上的描写。是的,本片对柯敬腾他们一伙的青春生理描述花了不少篇幅,也相当大胆直露。

  当然,对青春少艾时期的那种蒙胧初恋,同样是令同龄观众们容易投入并为之感动的主因之一,而非完全就是年轻人的生理刻画。这个时候,电影中的对白语言就再不构成入场欲望的障碍。因而所谓国语、粤语就变成是次要的了。

  笔者曾经认为:大凡能够吸引女性观众入场的电影,基本都属卖座的电影。如今多了一条,即能够吸引女中学主们进入戏院的电影,同样也是卖座电影,票房无忧。

  文化的开放与否,十分重要。港、台两地都属开放型社会。正如片中不少篇幅拍了几个小男生“打手枪”(即自渎),其至公然在课室上课时也是如此,也拍了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宿舍内边集体看A片边集体“打手枪”,特别是拍到男主角回到家就赤身裸体——那怕是在父母面前也大大方方地表现自然,这些一方面或是绰头也罢,但另一方面是否也证明应合了电影的偷窥特性?与此同时,这种手法和表现,你不能不承认,影片确实拍得很真,毫不扭扭捏捏、遮遮掩掩?率性、自然、真实,本片做到了。也由此,港、台两地电影均实施分级制,在台湾作为限制级,香港列为二B级,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创作指引,即底线在什地方?因此,台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的“解严”以及香港于同时期实施电影分级制,都给电影创作者们提供了可能的创作空间。这是建基于整体社会开放的前提下才可能做到的。

  杜琪峰当然也拥有九把刀一样的创作开放度和自由度,但他的《夺命金》票房比《那些年》少了一半,刚好正是少了女性观众这一半。那末,冯小刚呢?其实,这是不言而喻的。故而,卖座与否,虽同为中国人,但,必须承认,大陆与港、台之间仍存差异。即大文化无异,小文化却有异。

  对此,冯小刚应当释然。

  不因为体制不一就不能够参照的。例如,九把刀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和行为、举止所蕴含的喜剧性效果不是好整以暇地得来的;他起用的全是新人,新鲜生猛,因为是首作,他不会刻意营造做什么风格,没有什么框框,保持一种率真;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对自己的过去那一份感情和抛得开自尊的大度。当然,毕竟所经历和年龄上的差异,冯小刚或许不再具青春冲动,但,一如九把刀对本片的宣传——“夺回青春”,是否可以呢,又?《那些年》完全没有什么植入广告,也不需要有。凭什么?我以为,或许就是那种真了。

  当然,所说这些,容易,实行,则可能会因条件、环境的不同而艰难。仅供参考。

  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李瑞芳)
  • 分享到: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