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201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剧评集锦 > 剧评集锦

北青报:《北京好人》 布莱希特的“中国气派”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赵志勇
2011年10月13日18:04
《北京好人》


  话剧:《北京好人》

  导演:夜猫子工作室

  舞台演出本/曲词:沈林

  演员:杨可心、史航、李林、姜春琪、王澜、朱富润

  演出: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读家:赵志勇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欣赏《北京好人》演出时,印象最深的是舞台上面目一新的中国气派。

  三位神仙来到人间,欲寻一户好人家过夜,满城只有洗头妹沈黛肯收留。神仙为奖励善心赏赐三千元。沈黛拿钱开了小烟店扶贫济困,没料到讨吃要喝的人们几乎将小烟店劫掠一空,无奈沈黛只得假扮凶恶的表哥隋大,将穷人们统统赶进了造假烟的黑工厂……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是中国观众颇熟悉的作品。2011年青戏节,我们看到了据此改编的《北京好人》。剧作者沈林在剧本题词中写道:“向布莱希特致敬”。除此之外,该剧将给北京的剧场观众呈现何种新意呢?

  欣赏《北京好人》演出时,印象最深的是舞台上面目一新的中国气派。现如今“中国气派”貌似成了贬义词,让人联想到浮华的排场和暴发户气质,海内外舞台上不乏此类“中国制造”。相形之下,《北京好人》的舞台设计同样动足了心思,却不向浮华,自甘守身于庶民的日常生活之间。竹制婴儿车、长条木凳,投影在天幕上的盆景绿植和陶制小偶人形象……舞台上的一样样自有其亲切随和的烟火气息。三弦琴师的现场弹奏纯是传统曲艺的做派,琴声宛转悠扬,送出来的曲词也是地道的老北京风味。演员端坐舞台两侧,服装道具堆放一边,随意上下场,全无拘泥。不觉中一出西洋话剧的故事情节变成邻里街坊间的家常段子。

  除却舞台视觉形象的中国气派,剧本改编也以切近现实生活为旨归。当年布莱希特把故事发生地点放在四川,用他的话说,四川只是一抽象地名,故事也可发生在欧洲观众不熟悉的任何一地。而他想让观众明白的道理是:好人沈黛的遭遇,绝非唯独四川如此。在《北京好人》里,到人间遍访好人的神仙影射百年中国革命的三位领袖,卖水老王成了“原国营798电子元件厂工人夜校下岗教师”。沈黛是胡同口的洗头妹,她的追求者苏好古,一位古董收藏商和“古董制造商”,成天穿唐装、唱昆曲、抚古琴、品普洱,图的是“在老外面前给中国人挣点面子”;沈黛的爱人余标,托福666、鸡阿姨3333的三闾大学毕业生,张口“彻底改造民族劣根性”,闭口“顺应自由民主大潮”,是“先进文化代表”……

  如此一来,剧场空间和现实生活场景交融无隙,剧作家的生花妙笔将这“国际大都市”中种种不堪入目的丑态一一逮住。他写小市民的世故卑琐,是“蜣螂抟屎满处溜,笤帚榨出芝麻油”;体会“一夜美国人”的精英心态,是“移民代代如潮涌,前仆后继不回头”;揭发“高雅人士”骨子里的粗鄙肉欲,则干脆来个“新贵族旧娼门相得益彰”……叫人忍俊不禁,回味再三。

  有这些俏皮爽快的唱词提神,剧作的思想也就不知不觉潜入观众心中。一个让好人沈黛不装成恶人隋大就无法生存的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在这世上你既要对别人好,也想对自己好,这两样如何能周全?这是布莱希特让观众思考的问题。而在《北京好人》里,卖水老王向神仙问道:“神仙啊,全城若只存一个好人,您容不容全体百姓不仁不义、没脸没皮,八百万鼻孔喘气、四百万嘴巴填食?”最终神仙们面对这混账世道一筹莫展索性驾云西去,留给沈黛的是一个关于和谐社会的困惑,终究无解。

  看来《北京好人》蕴含的思考远比《四川好人》的内涵沉重深刻。比布莱希特晚生半世纪的中国剧作家面对的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历史经验,而这段历史所包含的精神遗产至今尚未得到清理。当剧作家自觉对此展开思考时,他的剧场论述对我们便格外有了价值。布莱希特的社会思考与剧作家的现实关怀融为一体,成为他创作最重要的精神品格。从十年前的《切·格瓦拉》到今天的《北京好人》,我们看到这种精神品格的坚持和延续。

  作为一出既有深刻思想性,又有完整雅致艺术表现形式的优秀作品,话剧《北京好人》值得我们关注。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