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大武生 > 大武生 新闻

《大武生》公映第二日 影迷晒票根曝影院偷票房

来源:新京报 作者:周南焱 
2011年09月15日08:20
《大武生》海报
《大武生》海报


  电影《大武生》上周五公映,第二天即有影迷晒出票根,曝光部分影院偷票房。该片片方已正式表示,搜集到偷票房的相关证据,近日将上报广电总局电影局。类似“偷票房”现象已不是第一次,它在电影圈由来已久,成了行业内的潜规则,也成了很多电影出品人的隐痛。

  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每次都闹得沸沸扬扬,结果却总是不了了之,始终没有一个权威机构站出来给个说法。在国内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偷票房”现象暴露出监管上的软弱无力。

  “很多片子皆有此厄运”

  上周五《大武生》上映后,不少影迷在微博或贴吧中晒出票根,自发展开了监督票房的行动。有粉丝在百度韩庚吧里称,在湖北荆州的江汉银兴影都观看《大武生》,票面赫然印着《建党伟业》,只是片名被划掉,手写“大武生”三个字。粉丝们还在微博上组织晒票,吉林同化今典影城、四川乐山金杯影都、石家庄博纳国际影城相继被曝光。疑似“偷票房”的手段可谓多种多样:有卖《大武生》却打出其他电影名字的;有用手撕纸质观影券代替电影票的;更有甚者将包场票全部替换,拒绝提供规范的电脑机打票。

  观众看《大武生》,影院却给《建党伟业》的票,这种“换票”的做法,意味着前者的票款可能被算入后者的票房。“这种偷票房的方式,更准确的说法叫挪票房,肯定是违规行为。”首都电影院经理于超表示,据他了解,绝大部分影院比较规范,可能极少数影院会这么做。而遇到被曝光此类“偷票房”现象,院线通常解释是出错票或者观众临时变更观影需求。

  对于影迷自发监督票房,负责发行《大武生》的中影发行二部回复:“很多片子皆有此厄运,谢谢你们的反映。”事实上,“偷票房”一直都是电影行业的乱象之一。此前《武侠》首映日即疑似被同时期的国产大片偷票房,引发大规模讨论。更早之前,《大笑江湖》、《南京!南京!》、《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功夫》等均传出遭遇过被偷票房。

  隐蔽技巧挪票房更流行

  用“换票”来偷票房的手法十分低端,风险很高,也容易被观众曝光。据不愿透露姓名的院线人士介绍,实际上,至少还有三种更巧妙的方式“偷票房”。

  现在更多的是在团体包场票上做文章,单位或企业购买的团体票收入也许根本不会计入所看的影片上。影院不管团体观众最后看的是什么影片,票款反正都录入到他们任意想增加票房的影片里。

  “乾坤大挪移”也是一种比较高明的隐蔽做法。拿去年《唐山大地震》来说,上映前影片出品方突然把最低限价30元提高到35元,导演冯小刚坦陈是为了“防家贼”,因为影院经常把本应与片方分账的票房巧妙转移了。比如,《唐山大地震》一般票价60元,有些影院可能只按最低限价30元出票,而把观众付的另30元算作“套餐”里购买饮料、爆米花的消费。当然,卖食品的收入是不与片方分账的,这样影院就将利润神不知鬼不觉地转移到自己名下了。

  此外,所谓的“捆绑销售”也可以产生偷票房的结果。“两部影片搭配销售,用热门影片带动冷门影片,影票价格却只相当于一部或者不到两部影片。”于超说,这种做法通常是夜场放映,能增加影院的人气。然而,影院会因此把本来可能只属于一部影片的票款,分别计入到两部影片中,导致票房分流。

  利益驱使影院“偷票房”

  影院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偷票房?“主要是利益驱使,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华星国际影城一位负责人坦言,谁给影院的分账比例高、奖励多,影院就把票房多给谁。换句话说,为了获得更多的分账,一些影院会暗中把给自己分账少的电影票房转移到给自己分账多的电影票房上,以此获得更多收益。

  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有影院被迫“偷票房”。影院人士介绍,影片发行拷贝一般都有保底票房,如果院线没有完成指标,就得按照比例赔偿损失。比如,一个拷贝保底10万元票房,要是影院没有完成,需按照合同向影片发行方赔偿。院线无法完成任务,更不想赔钱,可能就会铤而走险,把一些相对宽松影片的票房挪过来。

  更要紧的是,影院还承担着国产片放映的任务,放映国产片成绩好的影院,一旦被评为放映优秀单位,将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奖励。“要是正常放映完不成任务,就只能挪票房,主要是从进口片往国产片挪票房。”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大家都心照不宣,他甚至默认了这样的潜规则,“只要别做得太过分就行了”。

  败坏数据公信力打击制片业

  对“偷票房”的行为该如何应对?电影研究专家索亚斌认为,目前票房的监督管理系统并不很完备,出事之后往往是靠片方自己来承担监察的责任,而片方毕竟不是监管部门,实施起来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大武生》制片人杜扬就表示,目前各片方都对偷票房一事头疼万分,但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发行公司不太可能因为一部影片的利益去得罪院线,制片方也还做不到这么强势。

  专业人士表示,监督票房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负责,即不与制片方、院线产生利益关系的有关部门进行监管。但是,目前国内并没有第三方监管,发行方为了防止“偷票房”,只能靠自己组织人力去各个影院监督。至于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明显力度不够。有影院负责人直言:“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和惩罚力度都不够,到现在没听说处罚谁的。”事实上,“偷票房”事件曝光虽多,最终都石沉大海,没有下文。

  从长远来看,“偷票房”会对电影市场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观众不会受损失,但会对票房数据质疑,数据权威性大打折扣。对于影院来说,利润也没有太大损失,但会严重影响制片方的利益,因为制片方大部分收益是靠票房分账。”于超说,制片方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投资拍片的热情就会受打击,进而影响整个电影产业。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朱焰峰)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