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中国文化报:国家大剧院制作 舞台艺术绩优股?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 桃桃
2011年09月06日10:17
《赵氏孤儿》剧照
《赵氏孤儿》剧照

《弄臣》剧照
《弄臣》剧照

《蝙蝠》剧照
《蝙蝠》剧照

《托斯卡》剧照
《托斯卡》剧照


  引子 为什么每一次都是《弄臣》

  8月25日,意大利著名男中音里奥·努奇携《弄臣》第三次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舞台。大师感叹这是他460多场《弄臣》演出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场!

  这是里奥·努奇年年准时赴约第三次在国家大剧院表演,但其实每一次,《弄臣》都是不一样的《弄臣》。

  2009年《弄臣》首轮演出,400余人的指挥、演员、合唱团、乐团队伍由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全权负责,国家大剧院则负责舞美、服装、道具等硬件的制作与提供;

  2010年《弄臣》第二轮演出,指挥、主配角依旧来自帕尔玛,合唱团、乐团改为中央歌剧院班底;

  2011年,《弄臣》演出第三轮,除了外国组主演延续往年阵容外,指挥、中国组主演、角色演员、合唱队、管弦乐团、舞美、服装以及舞台监督全部由国家大剧院自主完成。至此,这部威尔第经典巨作已经从意大利“移植”到国家大剧院,实现了“本土化”。

  看全班“国家大剧院制作”,已经成为国家大剧院全年演出日程中的一个重大主题,从《图兰朵》到《赤壁》、《王府井》和《赵氏孤儿》,3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制作出品的剧目多达19部,题材涉及歌剧、京剧、话剧和舞剧4大类型,累计上演240多场,观众34万余人次。

  自2007年12月22日开幕运营以来,国家大剧院是如何寻找并确认自己的市场定位的?是如何在艺术品质、市场化运作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的?“国家大剧院制作”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与内涵?本文将为您一一解读。

  以歌剧为旗 与世界融通对话

  6月的一个周末,周先生再次陪同自己国外回来的朋友走进国家大剧院。“我很喜欢在这个季节来大剧院,外面是车流不息的长安街,走进剧院则会看到很多小型的演出,都是关于歌剧的,有唱段表演,也有知识介绍和导赏。有时候我就想,坐在国际化都市的核心地段,头顶是高高的巴西红木穹顶,身边各个角落里都有歌剧的旋律在回响,这些不夸张的声音能够让你真正地安静下来,这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

  每年的4月到7月间,国家大剧院夏季演出季的重点演出板块“歌剧节”都会与观众见面。2009年,推出“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创意曾经受到质疑。国家大剧院演出部部长李志祥说:“我们的歌剧节一推出,很多人都来问我这样的问题:北京有这么多的歌剧观众吗?中国有这么大的歌剧市场吗?尤其是得知我们的歌剧节每年举办一次的时候,很多人都预言我们可能要失败。”

  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届歌剧节,公众的关注点还停留在《洪湖赤卫队》、《江姐》这样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和社会基础的民族歌剧精品上,但与世界知名剧院联合制作,展现国际一流歌剧制作水准的《蝴蝶夫人》、《弄臣》的引入明显拓展了观众的视野,一批年轻的歌剧观众开始向歌剧靠拢。

  第二届歌剧节,“联合制作”走向深入,国家大剧院在此过程中收获了歌剧制作流程、理念和规律的丰富经验,国家大剧院歌剧创作和生产进入密集期,《卡门》、《茶花女》、《爱之甘醇》、《贾尼·斯基基》等一批新制作剧目的出现让“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概念崭露头角。

  第三届歌剧节时“国家大剧院制作”全面丰收,《托斯卡》、《蝙蝠》成为国家大剧院经典剧目新制作的巅峰之作,主演、主创和舞台调度甚至观众的表现,被媒体评价为“近乎完美”。

  国家大剧院2011年演出排期表显示,3月到7月间的第三届歌剧节,集中呈现了《卡门》、《托斯卡》、《赵氏孤儿》、《蝙蝠》等9部歌剧。一年里,国家大剧院每月都有歌剧大制作推出,全年呈现歌剧艺术精品。对于国家大剧院这座国家级的表演艺术中心而言,以歌剧为主营特色,其艺术创作与生产的品牌特征逐渐清晰。

  以“国家大剧院制作”为己任

  把歌剧确立为主营特色后,该如何着力推动歌剧创作与出品之路呢?国家大剧院对此做了缜密的调研和深入的考量。

  在开业运营之前,国家大剧院派人遍访欧美主流歌剧院,进行了扎实的考察和学习。“过去几年里,我们调查了世界上四五十家知名歌剧院,像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等,我们发现他们每年演出的歌剧剧目都在20部左右,大都会歌剧院前年演出了28部,也就是说一年演出六七部歌剧的歌剧院不是一流的歌剧院。”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机械设施等硬件设备的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在坚守艺术质量的前提下,保证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也是其谋得持续、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如此大体量的歌剧演出规划,在确保艺术质量的前提下,成本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们千方百计要降低成本,希望越来越多的观众能够走进国家大剧院,享受国家大剧院,享受这一大型文化艺术机构给公众带来的福祉。”陈平说。

  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开始渐入佳境。

  2008年3月,与普契尼节日基金会合作的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首演,来自中国作曲家的最后18分钟续写,让“中国公主”焕发出独有的东方神韵。

  2009年,国家大剧院剧目生产和制作踏上了国际协作的新旅程。与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联合制作的《蝴蝶夫人》、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威尔第歌剧《弄臣》在赢得剧场观众的赞誉和喝彩的同时,联合制作的模式给中国艺术家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2010年春天,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相继成立。这些来自海内外的艺术精英将国家大剧院的艺术生产与创作能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从这一年开始,国家大剧院接轨国际歌剧的制作潮流,邀请国际一流的主创团队,集聚海内外活跃的一线歌唱艺术家,打造国家大剧院版本的歌剧剧目。

  与此同时,以西洋歌剧演绎中国本土题材的剧目开始在中国掀起新的热潮。2009年至今,国家大剧院先后推出原创歌剧《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世界歌剧潮流中开始涌现更加鲜亮的中国元素和色彩。正如德国柏林歌剧院院长所言,“当世界各国歌剧院都在感叹歌剧艺术式微、歌剧观众在大量流失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中国,歌剧艺术正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正在成为世界歌剧艺术版图中的新亮点。”

  “展现中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展现我们与世界艺术文化交流融通的最新成就,是我们作为表演艺术中心必须完成的使命。而且,如果我们有一批自己的院藏剧目,拥有自己的版权,我们将在艺术品质、演出档期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从而对剧院的经营有着更多的把控。”陈平说。

  陈平所说的“院藏剧目”,截至2011年7月,已经完成了19部,其演出日程已经安排到了2015年。这样的“院藏剧目”还在以每年6至7部的速度增加,国家大剧院的目标是50部。2011年1月25日,《图兰朵》亮相韩国首尔艺术节开幕演出,广受好评。此次海外巡演,国家大剧院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充分展示了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的市场价值和潜力,也为“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发展展现了更为绚丽的前景。

  “国家大剧院制作”关键词:

  取经

  比齐世界水平,学习国际知名艺术机构的演出运营经验,让国家大剧院的员工们有了多次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但在演出部制作组负责人关渤等人的经历里,这种考察学习是一种智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上午9点进去,第二天凌晨4点才出来,就为了看大都会是如何实现连夜换景转台。”关渤告诉记者,“大都会歌剧院院长说在历史上没有看到过一个国家的人这么扎实地来学习,最后他们所有的会议都对我们开放,所有的档案都让我们查阅。”这位亲历了国家大剧院剧目出品全过程的年轻人笑称,“院长夸我们这回是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取到了真经,再累我们也觉得很开心。”

  平移

  放眼世界,力邀一流的主创主演团队,也让国家大剧院的制作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不俗的起点。

  2008年3月,国家大剧院与普契尼节日基金会合作推出歌剧《图兰朵》,2009年分别与威尼斯凤凰歌剧院、意大利帕尔玛歌剧院、挪威歌剧院、中国香港歌剧院等合作先后推出《蝴蝶夫人》、《弄臣》、《魔笛》。2010年,经典剧目《卡门》的创排中,国家大剧院请到了著名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此前赞贝罗已经导演了5个版本的《卡门》,可谓《卡门》导演独一无二的选择。歌剧《茶花女》的指挥是洛林·马泽尔。《托斯卡》请来了导演强·卡洛,《蝙蝠》的导演是英国的史蒂芬·劳利斯。2011年,曾经担任意大利两家歌剧院院长和一个乐团艺术总监的朱塞佩·库恰应邀担任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顾问。

  对此,陈平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们有较高的起点。

  替代

  回首国家大剧院3年多的艺术生产与创作之路,陈平很庆幸,“这3年多的发展历程,国家大剧院没有走弯路,应该说,我们走的是捷径,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决策。”其中,“替代战略”不能不提。

  “替代战略”指的是从引进剧目到联合制作,不论和谁合作,国家大剧院都要参与其中一部分制作,从舞美制作到中国组演员的配置,坚持培养锻炼自己的制作和演出力量。

  歌剧《弄臣》最能诠释国家大剧院的这一战略,从制作舞美服装到承担舞美、服装、舞台监督、合唱队、管弦乐团、中国组主演以及角色演员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应该说,今年《弄臣》收获的观众掌声格外让我们心动,因为这些掌声肯定的是全班‘国家大剧院制作’。”陈平表示,“国家大剧院独立享有19个制作剧目的版权,我们尝到了创作出品的快乐。”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