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钢的琴》 > 《钢的琴》新闻

《钢的琴》获高度好评 张猛回应文艺片票房话题

来源:新京报
2011年07月14日08:46
张猛
张猛

主演王千源(左)与秦海璐在《钢的琴》中的剧照。王千源凭借这个片子拿下了一个影帝。
主演王千源(左)与秦海璐在《钢的琴》中的剧照。王千源凭借这个片子拿下了一个影帝。

张猛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和范伟合作的《耳朵大有福》,这让他在业界开始有了名气。
张猛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和范伟合作的《耳朵大有福》,这让他在业界开始有了名气。

携第二部作品《钢的琴》与王千源参加东京电影节,成为一大黑马。
携第二部作品《钢的琴》与王千源参加东京电影节,成为一大黑马。

  即将于明日公映的《钢的琴》是张猛的第二部导演作品,电影未映前已到处“墙外开花”,斩获不少国际电影节奖项,近期的几场试映又收获一片“交口”称赞。业内寄期望该片票房续写今年文艺片的奇迹,但张猛却淡定得一塌糊涂:“即便死得很惨,我觉得也挺好”。

  对于这部新作,张猛只在乎能把某种表达穿透了摄影机、带入到大银幕前的观众心里去,因为他“不想人们把那个时代遗忘掉”。跟很多青年导演不同,张猛并不愿意暴露更多自己的内心,就连在电影宣传期做采访,他都觉得“说多了矫情”。

  人物简历

  张猛出生于“大城市”铁岭,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之后就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研修班。期间拍摄了纪录片《耳朵大有福》,之后欲将其拍成故事片,但因投资问题作罢,遂回到东北老家。曾在赵本山的本山传媒担任副总,期间创作过《功夫》《说事儿》等赵本山小品。两年后重返北京,到处借钱终将《耳朵大有福》拍成电影且进入院线,在业内开始有了名气。

  《钢的琴》 没钱拍“前史”

  新京报:据说《钢的琴》的故事创意源自于你在老家亲眼见到的一架自制钢琴?

  张猛:1999年,我在铁岭评剧团看到一架木质钢琴,是当时他们团里的人做的,那时候我开始想这架钢琴的故事。铁岭有一个钢材市场,里面有一大堆失业的工人,他们失业后买了跟自己以前工作时一样的机床,变成了一个个小作坊,但其实这些工人们又都集结在一起,你想做个什么东西都是在这个市场里完成,这个东西一直都是打动我的,所以这次在片子里我也是在表现这些东西,父亲给女儿做架钢琴其实只是一个外壳。

  新京报:片中每个配角在写剧本时有前史吗?

  张猛: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我跟每个演员也讲他的前史,比如配钥匙那个“快手”,从别人口中道出“他当年打的就是我”“他走的时候工厂还没黄呢”,观众是可以从这几句台词当中去建立一个关于他的很丰满的形象,用几个点就可以构架出他前半生的故事,片中所有的配角都有类似的表现。但拍的时候没拍这些内容,我连剧本里也没写,因为胶片一共才170多本,根本没钱拍。

  新京报:在这帮工人准备去打少年的一场戏里,电影院门口贴的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红高粱》的电影海报吧?

  张猛:用了“牯岭街”纯粹是我个人喜好,“大红灯笼”倒是随便找了一张挂上去的。(电影院里放的是哪部电影?)是一部特别老的港片,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片子,是在当地电影院里一堆废弃的拷贝里随便挑出来的。

  新京报:据说《钢的琴》将拍一个电视剧版?

  张猛:对,我正在写剧本。计划8月底9月初开拍,跟电影完全不同。电视剧会横跨20年,写的是工人整个儿变化的状态,钢琴这事儿在电视剧版里已经微乎其微了。

  票房论 能有个2000万就可以了

  新京报:你的两部作品前期融资都不太顺利吧?

  张猛:《耳朵大有福》是韩国釜山电影节给了100万的启动资金,再加上自己掏腰包和借来的钱,凑了200多万拍完的。

  《钢的琴》开始也没有具体的投资方,到处借钱,开拍后大连鸿缘影视决定给我们投200万,但也只够前期拍摄,后期制作主要靠各个电影节的创投资金,在技术、声音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支持,但都不是现金,最后还是秦海璐掏了85万,才把后期制作完成。之后就是完美世界影视把成片给收购了,并且把我们的片酬,包括海璐后期投的钱都支付了。

  新京报:这对拍摄过程造成什么影响了吗?

  张猛:我没让剧组里的人知道资金的具体情况,就是晚一点发劳务费,大家可能也意识到了,但谁也没提这事儿,所以还是挺顺利的。

  新京报:观众往往觉得在国外拿奖的片子都是文艺片,你觉得这种认识对票房会有影响吗?

  张猛:也不能说文艺就不商业了吧。能进入院线、有宣传发行团队介入,这已经是商业的运作模式了。而且大家看完不会觉得这是部文艺片吧。再说,观众现在也越来越成熟了,娱乐不会永远是主流。我对票房信心还是有的,但每部电影都有它的运气。我觉得只要能进入院线让观众看到,就足够了。这片子投资不到600万,(票房)能有个2000万就可以了。死得挺惨,我觉得也挺好;变成黑马,也不是没可能。

  新京报:新导演的话语权不够强大,这个问题会困扰你吗?

  张猛:还好,就是投资少了点、自己穷了点,但拍出来的片子并不弱势吧,靠作品说话,还不至于有人欺负你。其实拍完“耳朵”之后没人找我来投资,但现在已经有很多投资方来找我了。

  谈发展 还是得写电视剧求生存

  新京报:你这两部电影都喜欢用黑色幽默来面对生活的困境。

  张猛:可能跟我们东北人性格有关,很简单,比较乐观,有些痛苦和苦难都憋在心里,不轻易显露出来。

  新京报:这跟你给赵本山写小品的幽默方式很不一样。

  张猛:小品的幽默比较直接,主要靠的还是舞台艺术、演员的表演。电影主要是靠镜头语言,台词只不过是辅助故事。我看了我们董事长(赵本山)演的那部《落叶归根》,我觉得他不是演给大银幕前的观众看,是演给整个摄制组看的,现场大伙都笑翻了,但观众就不能理解。你并没有穿透摄影机打动银幕前的观众。完全是两回事。

  新京报:你去本山传媒是出自你的意愿?跟你父亲有很大关系吧?(注:张猛的父亲张惠中是著名喜剧导演,曾执导过赵本山主演的《男妇女主任》等影视作品,赵本山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红高粱模特队》《卖拐》等也出自他手)

  张猛:肯定有,跟我们董事长认识都多少年了。当时“耳朵”没钱拍,干不成就回老家呗。我在本山传媒时一个月工资2000多块钱,当时在沈阳可够高的,主要做企划,设计公司的LOGO之类。(你不是写小品吗?)一年才写一个,其他时间得给公司干活啊。(为什么又离开了?)干了两年觉得还是应该去拍个片子,就离开了。董事长当时还跟我说,你好好干,祝你成功。

  新京报:下部片子会拍什么?

  张猛:还不知道呢,我这个人没什么野心,也就没什么计划。导演对我来说也就是一份职业,当初贾樟柯说影响泛滥的时代到了,大家都拿起摄影机吧。于是我就干了。(贾樟柯对你影响很大?)当然,他是我的偶像。再加上我爹也是做这行的,所以干这行也挺自然。

  接下来我还是想拍一部工业题材电影,《钢的琴》虽然也是讲一帮失业工人,但他们已经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了,一个人在突然失业后面对社会时内心最阵痛的时期,是我一直想拍的,我不想人们把那个时代遗忘掉。

  新京报:你还写电视剧吗?

  张猛:我最早就是写电视剧的,给人当枪手,有的署名有的不署。现在还是会写,为了生存。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潘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