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国外电影动态

谁动了我的电影? 好莱坞电影剪辑权之争

来源:Mtime时光网
2011年07月04日10:00

  时光网讯 在不久前的上海电影节上,《肩上蝶》引出了一场关于电影剪辑权的纷争。导演张之亮对发行方要把影片从120分钟剪成90分钟表示不满。新京报采访张之亮时,他说当时根本没想过这个剪辑权的事情,“不是我剪是谁剪呢”。而且当初和投资方签导演协议时,他还是投资方稻草家族的CEO,根本不会想到后来会出这种事。而发行方负责人高军则强调剪90分钟版完全“在替投资方考虑,加快电影节奏,影院多排一场争取多一点票房。”

  谁该拥有电影的终剪权?是不是导演必须有这个权力,神圣不可侵犯?制片方是否经常会因为商业考虑毁掉导演的艺术创作?还是他们确实可以从市场的角度更好地把握电影的节奏?导演剪辑版是否一定比剧场版更好、更多内容?让我们来看看电影体制相对完善的好莱坞,导演与制片人、电影厂商之间关于终剪权有哪些龃龉,哪些片子经历过制片方的粗暴摧残最终让导演为其正名……

  制片人说了算

  好莱坞实行的是所谓“制片人制”,也就是说,在一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制片人的位置是最重要的,他掌控电影,从投资到剧本到拍摄周期到最后影片的剪辑、上映、发行……而目前在国内,基本属于导演负责制(虽然中小导演未必有完全控制权),总体上影片的中心是导演,导演把握了剧本走向、影片风格、镜头语言、演员选择等等方面,制片人倒像个助手了。

  好莱坞制片人基本都是行家里手,对市场、资金、资源甚至政治环境等等都非常清楚。他们做出的决定大多都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尽管难免会影响到导演的个人表达。制片人动剪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时长,大多数好莱坞制片商心目中最理想的片长是一个半小时左右。这个长度最适合大多数观众的欣赏习惯。第二是分级,一部商业片是PG-13级还是R级,往往关系到票房的生死。而在某些国家,如果不按照官方要求作删剪的话,电影就干脆连跟观众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制片方往往希望把影片剪得分级大众化一些,以赢得最大数量的观众。第三当然就是内容,制片方自然要考虑商业价值,对文艺倾向太重或者节奏不紧凑的作品都喜欢大动刀剪重新组合。

  总的说来,这种制片人制更能有效把握影片的质量,虽然可能付出扼杀经典的代价,但毕竟减少了很多粗制滥造电影的机会。至于导演与制片方似乎是永久的角力争执,我们会在下面列举出几部影响大的影片作为例证,双方的谁是谁非也不是那么容易说清呢。

  不过严格讲,制片人制也不意味着一切都是制片人说了算,这背后往往还有电影公司甚至华尔街投资者的影响呢。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杨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