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评 > 大腕专栏

国产电影票房量的尴尬与质的欣慰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张敬伟
2011年06月23日09:36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但闪亮的数字背后却有很多隐忧。票房的“大头”是进口大片和合拍片,纯国产片票房不足28亿元,全年生产的500多部纯国产片仅有二十多部真正赚钱。对此,记者将此称为“国产电影票房困局”。

  从量上看,500部国产电影才这点票房,是够难堪的;可是从质上看,国产电影收获28亿票房,已经足够让人欣慰。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电影是没有票房概念的。那个时候,既有宏大叙事的教化式主旋律大片,亦有频繁在海外获奖的文艺大片(甚至充满争议、通不过审查的地下电影)。其时,可以说中国电影很正统、很文艺,但那个时候的中国电影也很凄惶,各电影院纷纷关门做多种经营或改成放映香港武打、赌片的录像厅。当然,后来每年极少进口的几部美国大片,算是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些许生气。

  中国的商片时代,确切讲启动于2002年张艺谋的古装商业大片《英雄》,之后掀起了“第五代导演”扎堆式的模仿好莱坞的“申奥”大片潮。虽然张、冯、陈们备受观众挞伐,但“申奥”大片个个挣得票房满堂红,奠定了中国电影票房“亿”元时代的根基。随后,香港电影市场陷入低潮,香港名导集体北上淘金,美国好莱坞大片也看好中国市场。

  这说明,没有好莱坞电影,中国“第五代导演”们不会从事商片拍摄。因此,好莱坞大片的引进不是文化侵略,而是商业启蒙,催化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而且,也恰恰是以因为好莱坞大片被中国观众追捧,才使得中国电影市场更为开放,使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最活跃最多元的热土。与此同时,也吸引了香港导演从香港狭窄的市场中走出来,融进内地大市场。

  就商片而言,好莱坞大片和香港商片都是内地电影的老师。可见,在内地市场票房分账上,国产电影占得三成已是不错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华语合拍片说白了也属于国产片,和纯粹内地片合起来,票房收入占了一半以上。这足以说明,宏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还是占了主场之利。有人质疑合拍片“四不像”,譬如刘伟强的《有你不再孤单》,看上去少了港片叱咤风云的商业气质,而多了畏手畏脚的教化情结。其实,这一方面说明香港导演对大陆市场还水土不服,自我预设了一些意识形态的框框;另一方面,合拍片本身就存在着文化和意识形态上中庸调和。合拍就意味着博弈,由于电影文化产品的特质,这种博弈自然既包括商业上的,也涵盖文化层面的。这就是合拍片的多维性,因此看起来不那么过瘾。

  电影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我们的优势是市场宏大,缺陷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在此情势下,我们只能先引进来,用好莱坞和港片的商业模式来催熟我们的技术,积累中国商片的经验,为“走出去”打好基础。故而,中国电影市场的现实决定了国产电影必须耐得住寂寞,忍受住委屈,在电影票房的分账上有大票房的多赢视野。中国电影全部吃掉百亿元的国内票房自然好,最好能够美国抢占百亿美元的更大票房。但这可能吗?与其去做乌托邦的迷梦,还不如脚踏实地承认现实,一点点地抢滩国内票房份额。

  值得一提的,2010年的中国票房,国产电影票房并非只有困局,也有希望。去年内地市场的前十名华语片,不但内地导演的作品占了六席,且包揽了前三名。姜文的《让子弹飞》票房更是突破“亿美元”大关。刚刚播放的《建党伟业》上映6天就收获1.5亿元票房。可见,只要拍得好,国人对国产电影也是捧场的。

  在我看来,国产电影票房份额低并非问题,导演和编剧青黄不接才是中国电影最大的困扰。叱咤中国电影市场的高票房导演们,目前还是“第五代导演”独领风骚。“第六代导演”们沉醉于文艺的自慰中不能自拔。没有商业大片视野的导演和编剧跟进,中国电影才真正是守着金矿没饭吃。

  张敬伟(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责任编辑:李瑞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