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视 > 内地电视

《档案》赵立新:骨子里我是个纯粹的演员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5月17日16:03
赵立新宣传照
赵立新宣传照

 

赵立新宣传照
赵立新宣传照

  搜狐娱乐讯 5月18日晚起, BTV卫视频道金牌栏目《档案》将正式更换新讲述人(主持人)为演员赵立新。他曾在电视剧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扮演“李侠”一角;他还是《中国往事》的编剧和剧中“大少爷”。用导演张纪中的话说:“他,才华横溢。”近年来,赵立新参演了多部红色经典的影视作品:电视剧《开天辟地》、《辛亥革命》、电影《建党伟业》等等。

  赵立新曾在国外游学十余年,从初出茅庐的二十岁小伙到瑞典国家话剧院的专业演员,他逐步完成了对戏剧这门艺术由浅至深的认识和体验。然而,专业上的炉火纯青并不是全部,海外求学的生涯让赵立新从内至外,无论对于艺术、人生都获得更扎实的吸收和释放,他说,感谢这数十载的岁月,直到现今,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终不会丢弃。

  不一样的蒋介石

  蒋介石,一个全中国人民并不陌生的名字,如同众多响当当的政治人物,近几年被频频搬上荧幕。这其中,在他四十五岁之后的人生被多次演绎,而三十到四十岁之间的岁月,鲜有表现。此次《开天辟地》中,便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更多人去了解、去认识处于这个时期的他,包括与宋美龄之间“神仙眷侣”的感情经历也被彻头彻尾的讲述一番。

  能得到这个机会,赵立新称自己甚是幸运。没有之前要比较的版本,可以使出浑身解数演绎这段历史。但恐怕也是把双刃剑,要表现出带有年龄跨度的历史人物,方方面面的细致研究也少不得。为此,赵立新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这包括深入“蒋公”故里奉化。

  “以往影视作品中,蒋介石最著名的一句脏话就是‘娘西皮’,然而当我到了奉化溪口, 当地老人告诉我,蒋介石从来不骂这三个字,而且根本不说脏字。那时候有很多父母思想封建,不让孩子读书,蒋介石顶多说一句‘混账,我来掏钱!’因为蒋介石提倡教育兴国,希望孩子们有好的环境。”在这次采风中,赵立新真切体会到蒋介石作为一名政治家,所拥有的兴国思想与涵养,“对于家乡的才子们,他会想尽办法打通渠道重用,并且兴办小学和中学。拍戏的时候,我会把这些感觉带进去。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他。”

  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蒋介石身上当然会有许多面。然而由于身份的关系,人们恰恰将他于政治领域的故事烂熟于心,忽略了蒋介石在学识及文化方面的追求和造诣。鉴于此,赵立新特意找来蒋介石的部分文章作品,细细品,记于心,体会在社会动荡年代,文学艺术带给政治世界的一丝平静和慰籍。“我读了‘蒋公’所写的《哭母文》。写的真的好极了,就好像课本上范例的优秀古文。当时我感叹,人才,真的是在每一方面都显现出他强大的能力,之乎者也已经炉火纯青的地步,包括《省亲日记》,让人有种很震撼的感觉。”

  赵立新说,这次《开天辟地》描写蒋介石的角度之新颖是难得的。往常作品中,对于蒋介石的解读大多停留在其在政治方面的思想和动作,而《开天辟地》将他刻画的更加人性化更加富有情感,包括与宋美龄之间的爱情佳话,也做了一定的描写。“之前蒋介石其实对宋庆龄,有过在情感上的暗示,但被宋庆龄婉拒了。宋庆龄曾经这样对蒋介石说:‘该谈的都谈完了,没有谈的就是不该谈的了。’当时剧本上对蒋介石被逐客后的反应提示是愤怒的,但在表现上我稍稍进行了改动,垂头丧气变为哈哈大笑,‘这把不行,咱们再来。’之后,他见宋美龄年轻漂亮,也是宋氏家族的女人,便又心生爱慕。这一刻咱们把蒋介石当成平凡的男人,就是要追上喜欢的女人,就这么简单。”

  若要问导演胡玫对他的“小做改动”持什么看法,赵立新一笑,“我们俩的感觉基本相似,几乎没有发生过意见向左的时候。胡玫很尊重演员,她会给演员空间发挥自己的感觉。”

  赵立新更透露,此次《开天辟地》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往常同类题材剧有所突破,比如蒋介石与前妻陈洁如的戏,都有不少大胆的桥段,“此前对这样的表现方式也有过怀疑。卿卿我我,腻腻歪歪的会不会对一个领袖人物的塑造太碎、小器。过后一想,导演是有道理的,领袖也是人,这样刻画会将人物表现的更加真实。”

  苏联求学影响一生

  八十年代末,第五代导演展露锋芒。

  1988年,中苏文化交流恢复的第二年,赵立新所在的中央戏剧学院,每个专业要推选一名尖子生送去苏联留学。能够亲临现实主义美学的圣地,在那时候对很多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所有人都“削尖了脑袋”准备试上一试。经过层层选拔,结合专业成绩、语言考核等综合能力,赵立新最终代表导演系赴苏,他坦言,那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这其中有一个小插曲,我父亲在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之前被全军选拔120名到旅顺集训,准备代表军队到苏联学习交流。等到俄语强化训练等工作都准备就绪后,两国关系破裂,最终未能成行。这件事影响了我父亲一生,是心里的一个结,一直没有打开。”得知赵立新被公派苏联,父亲十分高兴。可以说,此次,赵立新是带着父亲的赴苏情结和期盼踏上的那片土地。

  “到了苏联,到了异国他乡,接触的完全是陌生的文化。当我接触到传统现实主义鼻祖的这片土地,自己对艺术的感觉,慢慢多少会受到影响和渲染。那个时候,对苏联的现实主义美学戏剧观是顶礼膜拜的。在苏联的岁月,欣赏到了众多大师的作品,令我开阔视野,吸收了更多文化方面的养分,促使自己树立更大的目标,更大的野心,励志自己以后也要拍这样的作品。”

  苏联之后,赵立新于90年代前往瑞典,任瑞典国家剧院国际艺术团“Shikasta”演员、导演。归国后,又任中央戏剧学院电影导演系、表演系、电视艺术系教师。问他,游走于众多身份之间,这其中有了哪些获得,赵立新笑说, 于现在的自己,更希望所有人把他当成纯粹的演员看待。如若继续当教师,尽管在艺术理论上会不断进步,但在实践上永远缺失一块。并且,假如总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盲目满足,也很难有所提升。

  于是,赵立新踏实的做起了演员,近些年也开始频频饰演具有年代质感的政治人物。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辛亥革命》中的“杨度”,《建党伟业》中的“杨明斋”等等。这是一种巧合吗?还是制片方看中他身上带有的某种气场?赵立新自己认为,这几个角色其实是有共同点的:在这些人身上,多少带有些许文雅的气息。“我们曾经看过的,孙道临老师饰演的‘李侠’,他塑造出来的完全是一个知识型的人物。另外像杨明斋、杨度,都是比较知性,并不是特别简单的人。在性格上,温和不火爆。”

  赵立新说,他喜欢自己塑造的人物。“但其实这类角色也并不好演,区别于现代戏的一点是,那时候人的行为作态、言谈举止和如今不一样。包括手势、眼神没那么轻佻,相比现在会规矩更多。古装戏的时候,你的步子,你对服装的感觉,与身上饰物的关系,目光、行为、谈话都要时刻注意。这些是一定要学的,不然观众会觉得不对,并且一眼就能指正过来。”

  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海外求学生涯,赵立新说这是一个对其成长起决定意义的阶段,“我的导师——曼苏洛夫对我的鼓励和教导,对我今后的表演甚至是为人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相信,人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在二十岁左右形成的。这个年龄段,正是在疯狂吸收世界给予他的养分。我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吸收了苏联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以后,尽管之后到了瑞典,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接收了表现主义、自然主义以及更多欧美的风格和流派,但当初的观念基本没有改变。以至于到今天,对我去判断一个作品、去学习一个作品,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生活需要慢慢玩味,现在城市群体生活速度普遍过快,没有给自己喘过气回头看看的机会。于是一个个坎坷和伤口就在匆匆之间被甩到脑后,等我们再想总结所谓的经验教训,已经走的太远了。在一个躁动的时代里保持良好及平静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在瑞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瑞典人最不爱攀比的一个民族,你家住多大房子开多大车与我无关,不会以收入的高低来判断人格的轻重。他们的心态格外平和,尊严不容小觑。这些东西说出来特别容易,但要在意识里扎根是很难的。可一旦真正做到了就会感受到它带给你内心真正的的平静。”

(责任编辑:苏敏)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