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戏剧专栏 > 剧评人戏剧拉灯专栏

独家策划《双城记》之:话剧南北印象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戏剧拉灯
2011年04月21日23:16
 


  儿时喜读武侠小说,乐此不疲。知道功夫大体分南北两派,称作南拳北腿。原因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北方幅原广袤,功夫都是大开大合,讲究舒展意气力,三者合力运通;而南方则多丘陵湖海江河,尤以水路繁多,船只舢舨的那点儿斗牛之地就成了高手之间一决高下之所。总体而言,北方粗犷,南方细腻,一个是放长击远,一个是贴身近打。

  其实同理,南北两方的戏剧也如功夫一般,有着极其显著的特点,功夫在戏外,南北首先是气候差异,北方旱地多,所以走路也就多,腿自然就练出来了,其实北方的戏剧亦是如此,恢弘大气,擅长远击,显得稳重;南方水路多,划船游泳,臂膀的力量自然不弱,戏剧诚然,娇小玲珑,善于近身,显得漂亮。

  从武术扯到戏剧,貌似牵强,实则不然,万物同理,万法同宗,由此,扯出南北戏剧的关键词,便可知其中一二。

  老人艺 PK 新上话

  天朝之国,凡事喜欢论资排辈,戏剧犹是如此。

  北京人艺成立于50年代初期,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人民热血澎湃,艺术更是要为工农兵服务,大家涌入生产与艺术的生活中,北京人艺应运而生,直至今日,都是中国戏剧的一面旗帜。

  戏剧的历史上,堪称“殿堂”,更是“明珠”,缔造了无数的辉煌,只是那些辉煌似乎成了往事,尽管往事并不如烟,但仍要弱弱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海滩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算是年轻一辈,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官方的说法总是那么官方,将假大空发挥到了极致,我们看一看上话的宗旨——“以自身的博大与包容吸纳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舞台作品吸引更多的观众,在台前幕后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发展成为一家具有国际声望的,且与上海这座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世界一流剧院。”

  其实说的一点错也没有,只是实际行动稍显牵强,理念与京城的“经典”不同,可处境却大同小异,因为直到今天,戏剧的传播仍然受到了城市地域化的限制,这不是戏剧本身的问题,却恰恰是传播的途径有了些许阻碍。

  “张良计”与“过桥梯”

  总使有千般计,有时也奈何不了老主义。

  北京的戏剧近几年包罗万象,各路人马纷纷出山,甭管是体制内的,还是体制外的,似乎都急需分上一杯羹。但人艺似乎没太在意这个,因为“经典”是不容亵渎的。各地都打起了价格之战,唯独人艺貌似不愁票房,稳坐老大之位。

  近几年,人艺的大门也打开了,不再是当年的《茶馆》和《雷雨》纵横天下。时代在变,凡事与时俱进,正是王道。大戏小戏都来,古今中外,无所不有,但观众似乎并不太买账。因为老人艺在老观众心中的位置早已定型,那便是“经典”,这种经典,更是被冠上了一顶“京味儿”的帽子,老舍和曹禺的作品依然不衰,诚然,这是好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观望,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年的确是浮躁,难道这注定是一个难出大师的时代,每一个创作者妄图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眺望,但无奈肩膀太高,攀爬不上。

  相比之下,上海的情况就不太相同,上海戏剧的发展大多数是冲着市场来的,这也像极了上海市民,凡事从利出发,要的是最大化的可实施性。小资戏剧应运而生,有意思的是,所谓的“小资戏剧”更多的时候是“伪小资戏剧”,因为看戏是习惯,大家走进剧场凭的是借口,为了戏剧看戏剧不一定是原因,看什么戏剧更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戏这个举动。

  看戏的动机一旦明确了,那便是知道了需求,打个比方来说,十年前北京的戏剧,一部《切•格瓦拉》轰动一时,尽管是个上海导演做的,但似乎和上海没有半点关系。这样的戏,放在上海,注定成为不了文化事件,上海尤喜张爱玲的路子,要不就是阿加莎,我时常纳闷,为什么阿加莎在上海行得通,到了北京就如履薄冰呢?

  南水北调能否换来世界大同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过这样的话: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这样的情况在戏剧之外时常发生,但在戏剧之内就令人可望不可及了,戏剧这东西太地域化,确切的说是中国戏剧。北京的戏剧在上海往往水土不服,上海的戏剧到了北京亦然。南水北调是我国的重大战略性工程。但这工程在戏剧上实在是行不通,当然,也有不少人试图努力过,但大部分都无功而返。

  观念的造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北京就是北京,上海就是上海,两码子事,非要混为一谈,便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北方喜大、喜快、喜狠,戏剧构架出大时代的大背景,节奏紧凑,冲突明显,往往要一招毙命,狠到极处。南方喜小、喜慢、喜柔,戏剧关注当下生活,可谓是鸡毛蒜皮没小事,把情绪慢慢酝酿,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揉啊揉啊,就能揉出个千娇百媚,也是满足了看戏图乐的初衷。

  但是纵观近几年南北两派的作品,似乎在走向一个统一,但这统一也的确是改良之后的东西,毕竟还是要迎合口味。但这至少能说明一个问题,南北戏剧人的想法沿袭了奥运的遗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世界是一个,但梦想尽量不要,因为时代的多元化并不是坏事,百家争鸣定是美事一桩,如同人一样,总要迈开两条腿走路才行。

  其实南北戏剧说到底,还是个地域问题,所谓的戏剧更多的时候只是表现形式。之所以开头要聊聊武术,是因为实在是同理,因为形式总是外表的差异,也就是说只是一个初级阶段的差异,更多的时候这样的差异来自于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北京人艺也好,上海话剧中心也罢,只是承载的体制,戏剧同功夫,最高的境界都是一样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世界大同是遐想之中的事情,南腔不同于北调,南北的故事永远也不是个头,我等也只是谈及皮毛,虽不曾触碰骨髓,但至少还能聊聊数笔,一吐为快。(文/戏剧拉灯)

  点击回到专题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