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戏剧专栏 > 戏剧导演王翀专栏

王翀北美戏剧节巡演记:打破传统 不拘一格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4月20日18:09

  2009年8月至9月,我带领薪传实验剧团的《电之驿站》巡演了纽约国际实验戏剧节和蒙洛里爱国际戏剧节,收获颇丰。作为首度入围两节的中国剧团,特在此分享第一手经验,并介绍戏剧节的概况。

  虽然两个戏剧节都是在夏秋之交举行,但它们的剧目报名截止时间均在2009年1月前后,而报名开始的时间则在2008年秋天,比演出时间提前约10个月。戏剧节组织的计划性和提前量有利于让本国和国际的剧团提早做出时间表,提供充裕的腾挪空间;相比之下,北京和上海一些新的戏剧节经常会在开幕前两个月才开始运作,难免显得仓促与稚嫩。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戏剧节都是非政府行为,均由民营公司举办,主要的收入是票房和赞助,只有约十分之一的经费来自纳税人。

  一年一度的纽约国际实验戏剧节(又译“纽约艺穗节”)是北美最大规模的剧坛盛会。2009年已经是第13届,共有来自6个国家的上百个剧目参加,当中的主力军当然还是美国戏剧。短短的16天中,有1300多场演出在各个剧场轮番上演。每年8月是美国人旅行度假消暑的时光,戏剧节在此时举办,号称“纽约的留守假日(staycation)”,号召纽约人留在戏剧节度假。

  中国的“学院派”总讲“规律”,而纽约国际实验戏剧节讲究的是不拘一格,这从戏剧节的剧目选择上就一目了然:《电之驿站》是来自北京的身体剧场,电子噪音加缓慢美学;《666》是来自马德里的监狱喜剧,黑色幽默加囚徒困境;《罗密欧和洁厕液》(Romeo and Toilet)是来自东京的青年戏剧,铃木方法加青春活力;《席卷记忆》(Looming the Memory)是来自珀斯的独角戏,18个角色加希腊童年;《脱衣态》(State of Undress)是来自纽约的情色戏,脱衣舞女加脱衣舞女。断然没有大师的作品,但大都充满潜力。纽约的夏天,实验戏剧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美国戏剧的中心在纽约,而纽约戏剧的中心在曼哈顿岛。百老汇是岛上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宽街”。百老汇戏剧在这条街两边的大剧场演出,往往是大型商业制作;外百老汇戏剧制作规模相对小,在距离百老汇以外的中剧场演出;国际实验戏剧节则集结了周边的小剧场和中剧场,相当于外外百老汇规格,在其间能够充分领略成熟、多样的小剧场生态。剧场最大的有三四百座,镜框式舞台,主要用于演员人数众多的实验音乐剧;而最小的剧场只有二十余座,紧密而亲切,非常适合《席卷记忆》这样的独角戏演出。戏剧节统一票价为15美元,相当于100元人民币;老年人和儿童票为10美元;戏剧节的大通票为500美元,买通票的人赶场本身就是一场超现实主义戏剧,因为各个场地的演出安排得十分密集,让人眼花缭乱。

  组委会为每个剧场安排了一位协调主管和一位票务,而检票员则是由义工担当,整个戏剧节共有1500多位义工。我导演的《电之驿站》被分配到毗邻哈德逊河的戏剧新学院小剧场,110个座位,空旷的空间,正好能够舒展身体的表现力。我们在这里进行了5场演出,由于是戏剧节有史以来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剧团,大家都觉得很新鲜,组委会和媒体都很关注。《村声》的评论员认为《电之驿站》具有“仪式般的庄严感”; NYTheatre评价“剧中缓慢的动作使人迷恋”;而CurtainUp的剧评写到“在该剧中看到的满是中国实验戏剧的希望”;当然也有负面评价,TimeOut就只给该剧打出了及格分。从这些或褒或贬或中性的评论中,我看到的不仅是《电之驿站》,更是各家评论媒体的独立思考和面对演出细节的认真记录与批评。

  纽约这座艺术大都会对我的冲击要超过大观园对刘姥姥的震撼。演出以外的时间,我们的日程排得也很满,每天都必须抓紧时间,幸福地淫浸在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公立图书馆和艺术书店。当然,主要的精力当然放在了戏剧观摩。因为戏剧节本身就极为紧凑,每天都有很多东西可看。我最忙的一天在三个剧场连续看了四个戏,从下午一直到深夜。对戏剧节展演的观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剧目不管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非常丰富,让观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小丑戏、儿童剧、站立喜剧、独角戏、多媒体剧、音乐剧、身体剧场、行为艺术、偶戏、诗剧、舞蹈。为了鼓励原创性和实验性,99%的剧目都不是名家名作,换句话说,经典剧很难入围。

  2、戏剧节近五分之一的戏码是音乐剧。音乐剧在中国是刚刚起步的类型,而这次在戏剧节看到了各种题材、样式的作品,《道琼斯,今如何》(How Now, Dow Jones)讽刺经济危机下的美国股市游戏;《绿色宣言》(The Green Manifesto)反思环保主义,巧妙地把环保与发展的对峙编织在一个三角恋爱之中;《夜班害死人》(The Graveyard Shift)聚焦超市式的资本主义,以僵尸喜剧的方式轻松演绎。感觉没有什么是音乐剧无法表达的。虽然是实验性的音乐剧,每个制作都一丝不苟的配备了现场乐队,歌唱悦耳动听,观众与演出打成一片。音乐剧不愧是流淌在美国民族血液里的艺术。戏剧节作为展示平台,让实验性的音乐剧有机会直接面对观众,当中优秀的剧目有可能进入百老汇的主流剧场,最知名的成功案例就是在2001国际实验戏剧节上首演的《尿镇》(Urinetown),不仅获得了托尼奖,更被全国各地的剧团搬演。

  3、戏剧节另有五分之一的剧目是独角戏,比例之大不可思议,组委会甚至专门为独角戏设立了奖项。其实独角戏在美国戏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经常会看到亚裔、拉丁裔、女性、同性恋等少数族群的独角戏广泛巡演,表演者往往就是作者,剧情也基于亲身经历,真实而充满力量。相比之下,独角戏在中国则产量极低,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由艺术传统决定的,现代戏剧在中国大多被当做政治媒介而非个人经验表达。

  4、国际合作正在迅速取代以国籍为单位的艺术,戏剧作品的国别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最好的例子就是我结识的一个舞踏团体:舞踏是一种日本当代舞蹈,而这个团里只有视觉总监是日本人,团长来自哥伦比亚,舞者来自美国和希腊——艺术家人人有国籍,但你很难界定作品的国籍,或者说,它已经不再重要。戏剧节中不乏波兰人、日本人导演的纽约戏剧。这种趋势实际上在欧陆尤为明显。北京和上海的戏剧新生力量也正走在这条路上,不同出身背景的艺术家将自身的特质融汇交织,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边界。

  纽约戏剧节过后没几天,我们就赶赴了加拿大魁北克省。蒙洛里爱是个只有一万多人口的小镇,位于魁北克中部,距离蒙特利尔3小时车程,属于法语区。戏剧节的工作人员很多都很难用英语交流,好在组委会给我们安排了一位精通中英法西四国语言的萨尔瓦多女士做向导,这才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

  蒙洛里爱国际戏剧节比纽约国际实验戏剧节还要年轻,而且是双年展,2009年是第四届,有来自13个国家的19台戏轮番上演。蒙洛里爱是一座冷清而明快的小城,由于城区面积不大,在戏剧节举行期间,节日气氛弥漫在大街小巷。大小饭馆、酒吧轮流做客招待外国剧团。路上随处可见戏剧人和戏剧节的广告。和大都市的高效节奏相比,我们在这里更能感受到亲切和礼遇,经常有观众在街头巷尾热情地和我们寒暄。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一样,戏剧节的一部分演出是在户外进行的。一个比利时的青年剧团以热闹露天表演获得了观众的追捧。

  由于《电之驿站》只在这里演出一场,3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对比纽约人的冷静,蒙洛里爱的观众给予了我们毫无保留的喜爱,在演出后长时间地站立鼓掌,并渴望与剧组进行演后交流。最终,《电之驿站》获得了戏剧节大奖提名,虽然呼声很高,但惜败于一部叙利亚戏剧;高鹤获最佳女演员提名。

  戏剧节的闭幕式和纽约国际实验戏剧节一样,都是以大型酒会的方式,各国的朋友们举杯告别,约好下次再会,带来更精彩的戏剧作品。

  《电之驿站》的北美巡演已经告一段落,更多城市的演出还在筹备之中。一群中国的年轻人,千里迢迢跑到外国去演戏,为了什么?我们此行实现了真正的国际交流,既让北美的戏剧界和观众看到了当代中国的实验艺术(而非伪民俗符号),也观摩了几十场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演出,亲历了国际戏剧节的组织模式,广交各国朋友。青年戏剧,就应如此。

  作者王翀,青年戏剧导演,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夏威夷大学戏剧学硕士,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戏剧学博士。曾执导戏剧《阴道独白》、《电之驿站》、《哈姆雷特机器》等。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