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观音山》电影 > 《观音山》新闻

新京报:《观音山》,残酷的不只是青春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小北
2011年03月25日03:10
作为一部情绪化的影片,《观音山》赢得口碑的同时也遭到故事空洞的质疑
作为一部情绪化的影片,《观音山》赢得口碑的同时也遭到故事空洞的质疑


  可以说《观音山》是李玉的个人最佳作品,和她之前的三部电影(《今年夏天》《红颜》《苹果》)相比,由于摄影、剪辑、音乐等制作环节的全面提升和帮助,其成功地在导演个人表达和市场商业需求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观音山》在品质上做到了一种质的跨越,其仍然存在着种种遗憾,只是在中国电影的大环境下,在一堆争先恐后奔向视觉奇观、故事越讲越飞的国产电影中,《观音山》这部“走心”的电影因为其难得的真诚和主题,满足了部分观众对于国产电影如何反映当下社会以及人性、情感的种种期待,从而成就了它的口碑。

  出于市场策略的需求,《观音山》被包装成了一部讲述“残酷青春”的电影,但实际上,它和青春、成长并无太大关系,它讲述的还是一个宏大而永恒的主题:生死与信仰。只是这个宏大的主题因为电影故事层面的无力而显得有些虚弱,最后只做到了浅尝辄止。《观音山》的故事并不复杂,三个处在青春迷茫期的年轻人,一个正经历丧子之痛的中年京剧演员,四个人因为租房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并在共同的经历中相互认同,试图完成对彼此的救赎。这样一个天然具有强烈戏剧化冲突的故事,导演李玉却刻意地放弃了大部分可能的冲突,将影片的重点放在描述人物的状态,并试图以此营造一种情绪来影响观众。

  作为一部非常情绪化的影片,《观音山》在故事层面留下了许多空白,有一些属于故事结构中刻意为之的留白,而有一些则属于明显的拼接针脚。不管这种针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片段式的剧情导致了影片情绪的跳跃和不连贯,以至于这部主打情绪的电影到了结尾,因为无法继续靠剧情张力和人物塑造来把电影的情绪传递给观众,导演不得不亲自站出来,借助角色的对话来完成影片主题的表达。“孤独不是永远,在一起才是永远”作为本片的点睛之笔,因为前面的人物塑造缺乏足够的情绪铺垫,这里的情绪高潮就有点让观众猝不及防,还没等调整情绪跟上导演的步伐,整部影片就结束了。

  对于这种以塑造人物为主,并试图触动观众内心的剧情影片,叙事技巧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累赘,而是帮助灵魂自由飞翔的翅膀。《观音山》只有自由的灵魂是不够的。

       (张小北)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衣云鹤)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