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中国文化报:《死水微澜》有川味的京剧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1月14日10:16

  十几年前,川剧《死水微澜》被誉为“川西平原的风情画、黑暗岁月的写意图”,成为川剧改革里程碑作品。如今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根据川剧移植改编的京剧《死水微澜》成功入选2010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并成为唯一一台由戏曲学校献演的剧目。该剧具有青春靓丽的演出阵容,同时京韵、蜀地风情兼具,艺术风格别开生面,因而备受专家和观众瞩目。

  京剧《死水微澜》到底如何实现川剧到京剧的华丽转身?本报理论部特别约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祯、刘文峰、谢雍君、何玉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梁,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斯奇共同研讨该剧的成功创作经验,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剧目出新:有“川味”的京剧

  记者:《死水微澜》原是川剧,讲述了上世纪初期四川天回镇上少女邓幺姑追求爱情的曲折故事,并一定程度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可以说“川味浓郁”是川剧《死水微澜》一炮走红的关键,却也似乎是京剧《死水微澜》改编的难点。该剧何以破解这一难题?

  刘祯:该戏实现了从川剧到京剧的华丽的转身,是一出有“川味”的京剧。它实现移植和转化的过程中,同时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戏不同于川剧,但又是有“川味”的。因为“川味”是无可剥离的,这正是这个题材所想要表现的内涵,否则该戏所刻画的人物也就不是四川人,改编也就失败了。

  何玉人:移植剧目实际上是对戏曲艺术规律的遵循,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的移植剧目的历史。比如《窦娥冤》被多个剧种移植搬演,《牡丹亭》一代一代地被不同剧种演出。同时,任何一个剧目的移植不可能是原封不动地去进行一种置换,移植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通过移植改编繁荣京剧创作,不仅出了新戏、丰富了舞台,还培养和锻炼了新人。这正是该剧的突出贡献。

  谢雍君:《死水微澜》是从川剧移植到京剧的,从编导、唱腔、舞台美术等方面对川剧有所借鉴,比如空灵的舞台表现空间,无场次的导演艺术,又如川剧常用帮腔(京剧称为伴唱)推动剧情发展,在京剧《死水微澜》中,川剧原作的帮腔部分基本得到保留。伴唱大量运用到京剧是否合适,我们可以继续研究,但从目前舞台呈现的情况来看,罗德生和邓幺姑这条情感线主要是依靠伴唱来推进、完成的。这成为该剧一个突显个性的艺术亮点。

  创作理念:开放、包容、前卫

  记者:很多人夸赞《死水微澜》具有勇于创新的艺术胆识,导演田蔓莎在尊重戏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求新、求变、求美,艺术创作理念开放、包容、前卫。在舞台表演、时空把握上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刘祯:该戏具有好看性,表现在合理人物关系设置、矛盾冲突等方面。比如邓幺姑与罗德生的爱情,和她母亲邓大娘的冲突等。还塑造了多元身份、不同类型的人物,包括财主、袍哥(帮会组织)、农妇、妓女等。作为一种探索尝试,它在京剧的舞台上是能够流传下去的。

  刘斯奇:该剧运用了黑衣人实现时空转换。黑衣人不是剧中的角色,而是在剧中承担搬运道具的辅助人员。他们的色彩与剧目整体黑的色彩相同,因而他们在舞台上搬运道具的运动就有了一种故意隐蔽的意义。同时。黑衣人当着观众的面在舞台上运动,这是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自觉运用——意在提醒观者这是一种假定的艺术再现,而不是真实生活本身。间离效果贯穿全剧,体现了该剧主创者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戏剧观念。

  人才培养: 戏曲高等教育的新范例

  记者:该戏导演田蔓莎是当年轰动剧坛的川剧版“邓幺姑”,如今已是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她曾说推出京剧《死水微澜》的目的还是希望通过这样一部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比较突出的作品,给戏曲学院的新人更多的借鉴学习和拓展训练。戏中年轻主角石晓珺、蓝天的表演让人惊喜。女主角“邓幺姑”必须跨花旦、青衣、刀马旦等多个行当进行表演,难度很大。对此,您们怎么认为?

  刘文峰:《死水微澜》为戏曲教育提供了一个范例。我们戏曲专业现在的中专教育到大学生、研究生的教育,和原来戏校相比,整体的教学时间较短。

  戏剧培养人才具有特殊性,它不像一般的学校招生,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这是年龄的特殊性。还有长期遗留下来的人们对戏曲艺术的歧视,使戏曲专业招生带来难题。我们应该重视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另外,过去的戏班为什么能培养出一代代人才,重要原因是他们能演出实践大量剧目。上海戏曲学院“以戏带人”取得成功的经验,值得继续探索。

  谢柏梁:这出戏的意义在哪里呢?在于戏曲高等教育三个功能的有机统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我们应当搞清楚戏曲学院和剧院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都是搞戏,却目的不同,剧团搞戏就是出戏为主,戏曲学院搞戏应当是出人为主。我们进学院搞戏是科学研究就不能怕失败。带着探索的精神,期待戏曲取得新的发展,这是这出戏给我的很大的启发。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有一个坚实的依托,就是拥有自己的京昆青年艺术团,这样,他们的创作就有好的落脚点,剧目创作和培养演员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对戏曲高等教育的启发。

  中国戏曲教育体系的建设经过60年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目前仍然不完备,比如中国戏曲人物塑造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我们演员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往往技巧有余、内在情感表现力稍弱。这台优秀剧目,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空间,戏曲教育教学登上新台阶值得期待。(文/刘茜)

  

(责任编辑:崔延)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