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乐评论

第436期:影评人交口:这是个得罪人的时代?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11月18日16:04
[提要]  “有个影评人叫‘交口’,他看什么片子都称赞。”一句玩笑话成为近期电影圈的热门段子。当“影评”成了“宣传”,影评人都面目模糊为“交口”,电影口碑失信,不再成为观众走进影院的参考,折损了国产电影的集体信誉…[我来说两句][往期回顾]
正方:影评人交口不过是制作方掩耳盗铃

   也别把如今的观众当傻子,一味含糊不清地影评人“交口”称赞,就能把大家哄进电影院里?恐怕不太现实,如今这个分众营销的时代,还搞一刀切的官样文章,除了徒留笑柄,几乎起不到啥真正积极的宣传作用了。

反方:影评人交口对票房还是有推动作用

  在一部电影决胜负的最后关头,口碑成为了市场营销最关键的环节。一部电影,投资再大,卡司再强,只要口碑坏了,就注定赔钱。因此大佬们自然把目光都盯住了能够控制口碑,甚至是营造口碑的影评人们。

票数:1
票数:0

  “谁是影评人交口,为啥他什么片都称赞”已然成为了一个笑话,对于获得“影评人交口称赞”这样的殊荣,在观众心目中早已失去了公允,成为一句笑谈。曾经,好莱坞影片如能在公映前的媒体场获得一向苛刻甚至鸡蛋里面也能挑出骨头的影评人那里得到交口称赞,便如同打了一针强心剂。北美的各大影评人协会里的每一位都不是省油的灯,刻薄的言辞比挑剔的观众更胜一筹。而不知何时,中国也有自己的影评人——“交口”了。

  首先,中国并没有什么结构严谨、纪律严明并得到社会一致认可的所谓影评人协会的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在电影的宣传通稿中,赢得了影评人“交口”的称赞,也许并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甚至在片方并未进行点映或看片会之前,这样的通稿就可以满城甚至全国飞舞。是的,如同“我代表亚洲”一样,“交口”同志也未经允许被代表了。宣传通稿无一例外地,写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后,在最后一段加上固定用语“赢得了影评人的交口称赞”,也许该事件并未有一位所谓的影评人参加,仿佛这样就可以对影评予以盖棺论定——“这是一部从专业角度来讲毫无瑕疵的影片。”

  然而,影评人究竟在哪儿呢?没有话语权,就没有影评人。即便你再有高明的观点,只有拥有了话语权,你才可能成为中国的影评人。媒体是培育影评人的沃土,几乎所有的国内一线影评人都在媒体圈如履平地。而如果把影片宣传方比喻成菜市场小贩,那么大多数媒体承载着帮忙吆喝的任务。而影评人“交口”则在其中帮助媒体提高了吆喝的“技术含量”。如此的“一家亲”关系以及“职业定位”,已难以让影评人“交口”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来审视这部影片是否值回票价,宣传方提供的微薄的车马费与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普通观众比起来,已足够让影评人“嘴下留德”。

  中国几乎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影评人,在社会经济没发展到那个程度上之前,妄图追平精神体系的产物都是胡扯。同样,中国也没有职业的影评人,因为就中国现阶段卖肾的都买不起房的经济条件下,暂时还养不起影评人这么个职业,当然了除非影评人享受公务员编制。如同著名编剧六六在《心术》为医患关系鸣不平一样,观众朋友们请谁也别埋怨著名影评人“交口”同志,“交口”同志也不容易,不是三天两头被代表,就是被微薄的车马费“潜规则”。面对每年五十亿起的内地票房,他们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即便有“交口”同志屡屡现身作障眼法,中国观众的眼睛依然血亮。他们早已不买“交口”同志的帐,如同中国股民早已不听“股评家”们的指点迷津一样。各大论坛媒体的狂轰烂炸式的赞美并不能使他们信服,而相反影迷间的口碑营销则电影票房的终极法宝。

  也许一场声势浩大的看片会能让著名影评人“交口”的称赞遍布各大媒体,但对于推进票房的作用已然相当的薄弱,“交口”的小圈套已被观众识破,谁主票房的沉浮,还得导演拿出诚意来用心交换。

  漫悦无边(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我来说两句 查看评论
中国其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影评人
期待未来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了解电影的人?
影评人的话,就当是电影宣传的自娱自乐吧
不奇怪,这年头电影口碑要是坏了,注定赔钱
侧面反映了中国话语权向强势资本低头的现状
(责任编辑:张竞)

搜狐娱乐

4849粉丝

关注

转发到微博

已转发0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