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电影众议院 > 电影众议院之《父后七日》

《父后七日》:动人的影像化散文 83分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满囤儿
2010年11月04日16:15

    近两年,有关“父爱”的影片屡有佳作问世。去年,张作骥的通过短片合集《爸...你好吗?》细腻地描绘了10个性格不同却都充满爱与关怀的父亲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体会到了不同的温暖。今年,年轻导演薛晓璐携手功夫巨星李连杰打造了温情的《海洋天堂》,同样让人们再次在父爱的温暖下感动不已。不同于这两部佳作及其它大部分关于“父爱”的影片,《父后七日》的故事并不是父亲生前的事迹,而是从一个侧面来讲述父亲死后对儿女的影响。影片通过一系列看似有些荒谬和喧闹的段子,让主人公在父亲死后,重新审视了父亲的爱。在一切声响都停顿,当一切色彩都褪去,“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喟叹油然而生,顿时让观众热泪不止。

  在前不久揭晓的今年台湾金马奖提名名单中,《父后七日》占据包括最佳剧情片和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七项。这部本来不为人所知的小片子,立刻得到了广大影迷的关注。而对于本片的评价,多数观众也为这种文艺片送上一片赞声,而对于很多商业片则会相对苛责一些。众议院观影后,很多评委表示本片和自己预想的风格有些出入,但是如此散文化的影片布局,却更为贴近生活的本质感。影片没有跌宕的故事、没有讲任何大道理、没有歇斯底里的表演,甚至还让本应严肃的葬礼出现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段子。乍看上去,本片既不悲情,又不婉转,可是通篇看过之后我们才发现,影片的情感是真挚的,是撕去生活中的伪装后的真挚。最终搜狐众议院为本片的打分为:83分

  剧情:散文风格化叙事

  一位普通的父亲死去,于是他的儿子、女儿和外甥都赶来参加他的葬礼。影片的故事便是这位父亲过世后头七期间繁琐的葬礼仪式。七日间,这三位年轻人重新面对乡里人情的质朴率真与迷信愚昧,并饱尝台湾传统葬仪的庸俗繁琐。在紧凑密集的宗教仪式里,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只能在非常难得的瞬间出现。一段同时忍哭又忍笑的“温馨头七”经历,让参与其中的众人体悟良多。

  影片改编自编剧刘梓洁自己的获奖散文《父后七日》。散文原作除了以幽默的口吻嘲讽繁复仪式的矛盾,同时也探讨了仪式解放感情的能力。在与王育麟合作导演本作时,两人力求实现文字的影像化。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本片的叙事风格极具散文化,镜头在漫不经意间留恋着诸多角色,以及他们身边发生的诸多小故事。可惜散文和电影,毕竟是两种叙事手段。本片的故事虽然真挚感人,后期讲述也颇为流畅,但是在影片的初期,并没有按照剧作的传统规律对影片内主要人物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另一方面,本片的散文化风格,使得整个故事并没有一个比较核心的串场的角色,角色众多也令观众难以把握走向。本次观影的拷贝并没有进行重新配音,而是播放的原音,于是影片中大量的客家话和他们特有的称谓,往往会使内地观众对局部对话难以理解通透,造成观赏上的障碍。有观众表示:“虽然影片营造的氛围和其要表达的情感都可以被我们接收到,但是散文化的故事和大量客家话都让观影过程磕磕绊绊。看来要想完全体会这种地区化鲜明的影片,还是事先多了解些当地的文化才行。”

  表演:朴实的演员,群体出彩

  除了在回忆中饰演父亲的太保之外,本片的其他演员对观众而言都是很脸生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和两位导演一样,都是处女秀。不过正是这群朴实无华的演员,才能把这部朴实的戏演绎出应有的韵味。在本片的七项金马奖提名中有三个都是表演奖,可见这几位年轻演员已经获得了专业人士的普遍认可。影片中的几个角色,都极具生活的烙印,虽然没有夸张的演技,却都足以让人印象深刻。

  由于影片采用散文式的叙事方式,决定了影片没有一个人的戏份是绝对重要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很多的戏,并且众多角色间都有大量的戏份交织。这种交织有利于这些缺乏经验的新人营造出一个整体的气场,在这个大的生活态下,每一个演员和其角色很容易便形成了一种相互的融合。喜欢作诗的道士、喜欢摄影的外甥、让哭就哭让停就停的女儿、八卦老爸和小护士的儿子、无论什么都是一学就会的阿琴,所有这些角色尽管一开始对观众而言会有点儿理不清顺序,但是随着大生活圈的建立,都成为了让人信服并喜爱的一员。有位观众表示:“影片中很难讲哪一个角色最出彩,哪一个演员更出色。但是影片整体的表演都给人极强的真实感,感觉那就是一个真实的台湾中部农村的生活圈子。每个演员都真实地生活在这个圈子里面,做着他们坚信的或他们怀疑的事情。”

  导演:对色调运用情有独钟

  本来这部影片是由刘梓洁负责编剧,王育麟负责导演。可是后来王育麟表示,《父后七日》拍摄的是和刘梓洁有关的青春故事,所有的事情都跟她密切地连在一起,他觉得一定要“把她拖下水”,才能很安心地让这片子成立,因而决定到刘梓洁家附近去拍摄。两个人合作的过程默契不错,又恰巧彼此对文学与电影的爱好、品味都很接近,沟通顺畅。于是我们看到在《父后七日》中,两位并不满足简简单单地复述一个文学作品,而是加入了很多个人的喜好,令画面上、结构上、色彩上、配乐上都十分丰富。

  影片令人非常深刻的一点是现实和回忆间的切换。当女儿阿梅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丧葬礼的某些环节后,便会勾起自己对父亲的回忆。这时画面风格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变换。在现实中,画面以绿色调为主,有一种被烛光晕染和香薰的感觉,在情绪上的投影是一种极为压抑的感觉。在回忆段落里,画面则以暗红色为主,暗示了往昔虽不是美好甜蜜但是逝去后依然令人惋惜。影片最令人伤感的段落里,阿梅回忆起父亲在自己生日那天教自己骑摩托。这段回忆改成了蓝色调,并配以导演重金(5000美元)购得版权的《To Sir With Love》做背景音乐,产生了极强的催泪效果。这个片段也被诸多评委评委今年最感人电影时刻。

  

(责任编辑:李鑫)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