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捅”开《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催生最高好评 极客电影奔向奥斯卡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10月22日19:38

  奔“奥”STEP2:

  “极客”大爆炸 奥斯卡需要潮一把

  每一年的奥斯卡口味都是琢磨不定的,它与艺术水准之间的互动关系,远不及和时事风尚之间的微妙联系。比如,在整个二战的推进过程中,奥斯卡直接瞄准了《忠勇之家》、《黄金时代》,在电视业冲击电影业的糟烂年份里,奥斯卡可以褒奖《花都艳舞》之类的歌舞片,在金融风暴肆虐的当口,平民爆发户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可以赢得一片喝彩,而在网络时代横行十多年后,奥斯卡竟还没有对任何一部与“信息时代”相关的电影大肆犒赏——从这个角度来说,芬奇在选择拍摄“网络极客”这个题材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其中,除了是缘于“应景”的因素之外,更多的还是因为类似题材的正经电影太过稀缺。

  在整个2010年,“极客”都是一个被催熟的热门词汇,去年开始热播的《生活大爆炸》,到今年终于钻进了主流影视界的视野,“谢耳朵”在今年艾美奖上获得喜剧视帝的喜人景象,极大程度证明了美国当下娱乐界对“宅男”和“极客”的重视——换句话说,智商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性感。《牛津高阶词典》里说,极客“Geek”在英国俚语里是指反常的人、畸形人、野人,最好听的解释,亦莫过于马戏团的驯兽师。不过,老美的包容度永远比英国人开放,即便Geek原本透着贬义,但它毕竟指代的是“智力超群,善于钻研但不懂与人交往的学者或知识分子。”这些人中,自然少不了视礼貌仪态如粪土、置个人卫生于不顾、幻想成瘾意淫成癖的邋遢胚。这群智商处于人类极端领域的家伙,实属新精英亚文化群,对一切新事物好奇、以自己的技术专长作为一切思维与判断的原动力,在精神层面尤其善于爆发小宇宙,构造出电脑世界的乌托邦。于是,当科学变得像宗教一样让人发疯的这天到来时,这群曾经的“Mr.Lonely”,总算可以用呆滞和游离的眼神,把自己打扮成“Mr.Lovely”。《社交网络》的群戏精彩之处,正在于几个男人在过渡到“Mr.Lovely”之前的磕磕绊绊。

  当然,与《生活大爆炸》的终极搞笑诉求所不同的是,《社交网络》极度主观化和试图营造对比倾向的剪辑,使其在严肃性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现实生活中的马克-扎克伯格确实不是一个讨喜的人,当他穿着睡衣和拖鞋出现在西装人群中时,你看到的不仅仅是刻意的戏谑场面,而是两种价值观的强烈对撞。此外,马克在女孩面前的极度无力以及与同伴的沟通不力、身陷官司泥潭的遭遇,也让人滋生出故事之外的遐想——正如《纽约时报》道出的玄机那样:“《社交网络》既是21世纪前十年的总结,又是未来十年的预言,因为在天才成功者背后的生存状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为什么进步,又是因为什么失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薄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