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精品购物指南:为何当今出不了曹禺这样的大师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作者:林静
2010年09月26日12:01

  拨开大师的光环迷雾不说,曹禺在学生时期历五年完成《雷雨》,创作的起因其实与所有创作者是一样的,就是那不得不说的欲望——情感的迫切需要,这是所有创作者不约而同的那份真挚而内在的诉求。每个创作者都是因幸或不幸的生活,激扬了想象与感情,曹禺也一样。而为什么相同的动因,却成就不同的作品,乃至声誉,这就是大环境和小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了。

  机遇为曹禺带来成为大师的可能性。巴金把《雷雨》发现了,他以他无私的真诚之心,发现了曹禺的才能。他决定把《雷雨》四幕剧一次刊登在《文学季刊》上。这对于一个文学上还没有名声的人,当然是破格的。曹禺由于《雷雨》的发表和演出,他的影响逐渐扩展开来,接触文学界和戏剧界的朋友多了,自然,活动范围也大了。他作为一个文学新秀逐渐活跃在文坛上……在所有体制的社会环境下,融入主流的高级圈子,就意味着影响力的无限放大,就意味着收获别人不曾有的机遇与利益。

  当时的社会环境为曹禺成为大师架起了天桥。对于话剧这个不同于中国戏曲的外来剧演形式,从文明新戏开始到“五四”剧本文学的诞生,一直因其“新”和“洋”备受左翼分子的钟爱。曹禺着力创造一种为同胞能够接受的戏剧语言,并强调讲故事,要穿插,要紧张的场面,这都是应当时的社会所需,观众所需。

  更不用提曹禺的成长环境,使他抨击起旧体系的桎梏,诗情四射,喻义深邃,这成就了他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戏剧,代言了太多同在桎梏中、知而不能言的同胞的愤懑。

  相比之下,当今的大环境并没有给当下的创作者足够的机会。且不说成为大师,就连成为爱好者的机会都很有限,没有丰富的鼓励剧作的渠道,也没有民间能保障作品安全的自发活动。再从甚嚣尘上的舆论环境说,与各种纷繁怪诞的选秀与炒作相比,剧作人的选拔契机可谓清汤寡水。

  从小环境说,在新人寻求扶助阶段,官方和民间的关注与问津都极少。当新人决意知难而上,欲通过专业学习晋级后,高昂的学习成本、凤毛麟角的进修机会(且不指望因材施教),便是面前第二座大山。是硬着头皮应试?还是屈服于机会成本,选择更大收益的其他工作,即使梦见某日能自如地享受这些教育机会,却在镜中发现自己已经年过半百两鬓斑白……若是规避掉种种信息的不对称传递,以非主流之道成就剧作,那么,如何将作品推销出去,又成为剧作家身兼数职自产自销的又一挑战……是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对于曹禺来说,大师之名,是时代与尖锐的社会问题剧作相遇的结果。对于今日的剧作者,就连作品与酬劳的相遇,就连作品与舞台的相遇,都是沙中城市,水上楼阁。资源和权力始终攥在拥有它们的人手中。与其说缺少大师,毋宁说缺少发现大师的伯乐,容小师成为大师的有眼光的伯乐。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