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音文化

中国本土音乐剧现状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08月07日15:27
[提要] 中国本土音乐剧的异军突起是在最近几年。从02年音乐剧《猫》北京上演至今,中国内地,尤其是北京观众,已经在汹涌而至的音乐剧大潮下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到本土音乐剧作品“落英缤纷,比比皆是”。中国话剧刚刚走过百年,话剧目前面临最严峻的课题是如何进行话剧中国化的创作;而我们的本土音乐剧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便开始了探索的脚步。音乐剧会否成为未来内地演出市场的主流?我们是否已具备将音乐剧本土化的能力?...[我来说两句]

《猫》剧照
《猫》剧照

    音乐剧“大制作”的怪圈

  《猫》真的有那么好看吗?很多观众和业界人士恐怕都没有勇气提出这样的疑问。但为什么西方的舶来品就一定好看,为什么别人的娱乐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高雅享受?我们几乎是在还没有完全认清西方音乐剧的时候,就慌忙开始了音乐剧本土化的工作。我们以为,高成本、大制作、大明星就是音乐剧成功的王道。于是,观众在舞台上看到了投资巨大的音乐剧。但这些音乐剧首先就是讲不清楚故事,要么是中国观众尽人皆知的古典题材,要么是一段段小故事拼凑的“大戏”,要么太过抽象,要么太过宏大,如此的剧情自然不能抓住观众的心,很难让观众走入剧情,更难感染他们。主创者想到音乐剧本土化的工作,就一定要给剧情贴上宏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或文化历史的标签,以为这样才能走向世界,以为这样才算是本土化了。但老舍先生享誉世界的话剧《茶馆》似乎和我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无关,它的成功取决于对社会、对人性的出色描写和动人的悲悯情怀。曹禺先生的《雷雨》《北京人》也没有堆砌过古典传说或文化历史脉络,他的剧作依然是靠对社会和人性的挖掘赢得巨大声誉。相比之下,当今我们本土音乐剧创作的文学基础太过薄弱,所谓本土音乐剧,最后往往是剧情让本土观众觉得太老掉牙,或者是太过凌乱。观众喜欢看什么?音乐剧可以做得比话剧更有娱乐性。但这其中相通的却是对当代人心灵的人文关怀,是对人们生活痛苦的抚慰,没了这两点,任何故事都不会很动人。

  再说大制作。西方音乐剧的大制作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一部音乐剧会投资上亿美元,把布景、灯光都做到极致,那种视觉震撼也能算是一种享受了。但我们内地的音乐剧投资额远远赶不上国内,就算拉到了投资,舞台的最后呈现也是晚会式的“五彩缤纷”,被滥用的舞台道具、华美服装和舞台灯光无法完好地烘托剧情。观众看得眼花缭乱,却往往是觉得眼花一片红火,不觉心中激情荡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