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乐评论

耿聪:《唐山大地震》 主流文化的一面镜子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07月26日17:29

  《唐山大地震》的第一个镜头是由蜻蜓特技引出的对唐山的俯视远景,运动的镜头、开阔的场面、逼真的音响“部分”还原出大地震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令观众耳目一新,预示出一种不惜成本的大片风度。在影调上,唐山——这个热气腾腾的大工业城市的铁路线条轮廓分明,呈现出一种大气、诗意的历史感,截然没有今天这个浮躁年代的虚浮华丽。

  放完“蜻蜓“,一场“三分钟的地震”黑云压城城欲崩,这唯一(特技复制)的灾难奇观中,没有出现好莱坞灾难类型的英雄元素,只有平凡的“母亲”抢自己的“儿女”,观众还没来得及充分“恐惧”,重演体验灾难,影片就转到“灾难后”了。

  就这“三分钟”的灾难来讲,它制造了观众的心理紧张、压抑和恐惧,为后面两个多小时的剧情提供了解除灾难后的心理释放快感,但这三分钟的灾难,就引发观众个人“生活词典”中已知和未知的灾难威胁的共鸣来说,稍显薄弱。

  接下来,观众在带着对“灾难片”的期待中逐渐意识到,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一部真正的灾难片,灾难在这部影片中只是一个故事发生的引子,地震只是影片一开始埋下的家庭亲情纠葛的伏笔。

  从影片中随处可见的,墙上挂着的邓小平阅兵的历史照片,电视机中播出来邓丽君的流行音乐等"贾樟柯式"的电影语言,冯小刚这次好像铆足了劲在追求历史的真实度,打着大地震灾难片的幌子,在完成一部纪实性的艺术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讲,灾难只是一个背景,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上,演绎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众生活的变迁。

  看来《唐山大地震》,它既是灾难片,又是纪事片(记录改革开放30年发展变迁的历史片纪事片),重温这段为中国人所关注的大地震史实,还是情节剧,一个家庭,两个地震婴儿的成长经历,成就了一段跨度30年伤感的亲情故事,情节和叙事链条恢弘大气,比冯小刚原先驾轻就熟的,打有明显的“冯氏贺岁片”印记的影片《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不见不散》、《天下无贼》、《非诚勿扰》,在剧作结构上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值得称赞的是,冯小刚在人性厚度方面,拓展了主旋律影片的生存空间,大地震的开始就是建构在人的“欲望”上面,“父亲”和“母亲”在工厂里的卡车上做爱的生活背景中突然发生的,到后来父亲探视正在宿舍中与男朋友“亲热”的"女儿",甚至“女儿”被怀孕,欲望的主题一直贯穿电影始终,这也是冯小刚的一贯长处,能够准确切中时代脉搏,呼应当下热点生活现象。

  《唐山大地震》中还有一个痕迹明显的、在冯小刚以前的影片中似乎从未出现过的场面——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走进画面,这仿佛也把冯小刚迈向大师之列的野心"昭然若揭"了出来。

  但是作为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后的个体最终都遵从了主流文化对“灾难”的主流态度和主流阐释(儿子和女儿的相认就是建构在“新时期”的地震救援现场),冯小刚将灾难类型影片彻底改写成了宣扬民族团结精神的主旋律影片,再次证实了电影在当今中国既是大众文化消费品,又是意识形态载体,寄生于体制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成了主流文化的一面镜子。

  主旋律化的价值观“霸道”的决定了个体的命运,这种权威而霸道的价值观念与观众的观影快感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这是本片的最大的败笔,而这正是中国主流电影文化所面对的“症候性”难题。

  耿聪(《青年电影手册》执行主编、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欢喜狐)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