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评 > 大腕专栏

张小北:我知道你那年夏天干了什么?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张小北
2010年07月13日14:31

  2010年的夏天,中国电影似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躁动。伴随着那个传说中的中国电影“黄金十年”徐徐拉开大幕,一幕幕好戏即将或正在台前幕后上演。

  在上月结束的第十三届上海电影节上,据说很多电影公司的负责人见面谈事的开场白都是同样的:钱不是问题!钱可能不是问题,但从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现状来看,我们的电影很明显是个问题。如果钱不是问题,那么什么才是问题呢?

  1、资本很重要但并不能决定一切

  对于电影行业来说,资本固然很重要,但它绝不是可以决定一切的因素。特别是对于正在快速膨胀的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并不是大量的资金注入后就一定能够如期生产出合格的电影产品来。电影作为一个创意产业,真正决定其质量的还是人的因素。

  对于资本来说,它们能马上解决的只是产业链和产业环境。但是对于艺术创作本身来说,这和人有着直接关系。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来说,当它明确无误地表现出了市场潜力后,资金就不再是制约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因素了。当下中国电影最稀缺的资源,其实是合格的商业类型片导演,以及随之而来的合格的制片人、监制以及包含木匠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的人才。而这种稀缺资源,却是无法在短期内用钱来弥补的。如果一定要硬努着来,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种种稀奇古怪的所谓“商业电影”。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整体创作质量和当下社会的整体环境有关,和很多艺术、社会的因素有关,但从来不会因为缺钱而拍摄不出好的电影。如果我们将讨论的重点放在商业类型片的特定范畴内来看,即使是对资本最为依赖的商业类型片,也未必一定能够通过不计成本地投入而生产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只能说,一个好的商业环境和一个好的电影产业链,可以保证优秀的商业类型片一定能够赚到钱。而对于资本来说,如果说它能够对电影的艺术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就是通过资本的介入来影响电影产业的生态环境,从而形成一种正向激励,而不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这种山寨横行,到处都是跟风的尴尬局面。

  这一点,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在过去的2008和2009年,以及正在进行中的2010年,看到了大量的非常糟糕的中国电影。如果仅仅只从艺术角度来衡量,我们现在的电影创作水准可能仅仅只比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略好一点。而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的产值正在快速膨胀,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增长了十倍(2000年全国电影票房不到10亿人民币,而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预计将要达到100亿),这种市场的爆炸式增长和创作上的混乱与茫然,最后必然会带来一个混乱的淘金时代。

  对于这样一个必须经历的阵痛时期,我希望我们的电影资本力量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电影现在所面临的商业契机,有多少是社会整体增长所带来的市场红利?又有多少是中国电影人靠自己的作品挣来的回报?

  对于资本来说,逐利的本性必然会将大量的金钱带入到这个淘金时代。但是逐利的资本可以改变欲望,可以改变人心,也可以改变商业环境,但却不能改变艺术的本质。

  2、资本游戏和看不见的手

  当资本和欲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新的洗牌势必难免。我们在这个躁动的夏天里看到了太多分分合合的故事,但无论这些故事如何演绎,我们还是要选择相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即使它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它一定不是最坏的那个选择。

  公司也好大鳄也好,他们之间的分分合合只是资本的游戏,对于电影来说,最本质的东西都没有被改变。

  对于一个缺乏人才的产业来说,资本的多少只会影响到影片数量的变化,短期内还不会带来影片质量的明显提升。某个人的离开和加盟,或许对于公司的财务报表会有影响,但对中国电影本身而言,这种左手换右手的改变,我不觉得会对中国电影的质量带来什么明显改变。

  以经纪行业为例,在拔个萝卜就当盘菜上桌的市场环境下,现在的明星似乎开始成为紧俏货。但水涨船高的片酬又能在最后的票房上得到什么程度的体现,则会是一个热度退去之后大家都要面对的尴尬问题。

  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有一个独特的市场现象:观众更认导演而不是明星。造成这一独特现象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中国电影整体低下的叙事水准,导致影院中的电影质量参差不齐,观众作为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被迫发展出了这种和在菜市场买菜要看小贩人品差不多的消费心理。

  导演作为电影质量的直接掌控者和曝光率最高的主创,自然会成为观众的一个消费参考标准。而且导演的叙事能力作为一种艺术水准,一般来说不会在短期内有大的起伏波动。电影作为一种先付费后消费的文化产品,观众为了保护自己那点可怜的消费者权益,只能根据导演以往作品的水准来推断自己这次将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产品。(这一点也是为什么“电影退票制”这个根本不值得讨论的伪命题居然会在中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的原因)

  对于那些电影明星们来说,即使如葛优这样有口皆碑的电影明星,也会有《气喘吁吁》这样的电影出现。对于观众来说,如果市场上提供的产品连基本质量都保证不了,又谈何差异化消费呢?

  在观众还在为基本的消费质量担忧的时候,一个经纪公司所可能带来的利润,很明显是有一个玻璃天花板的。因为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吸金能力的增加,以及中国电影越来越迫切需要的海外市场,本土明星如果不能迅速依托本土类型片的的市场号召力建立起自己的市场影响力,他们的市场地位很容易会被好莱坞或海外明星所替代。

  明星制是建立在一个完善的类型片市场基础上的,如果中国的类型片质量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提升,这个细分市场很容易就会被舶来品占领。就当下市场而言,由于政策限制和技巧限制,当下的中国恐怖片市场,几乎所有的票房产出都被引进批片所吸纳。偶尔出现几个不成器的国产恐怖片,如《午夜出租车》《异度公寓》《北纬31度录像带》等,由于其拙劣质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其实是在很大程度上消灭了国产恐怖类型片未来的市场空间。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仅仅只是归结为政策限制。恐怖片作为类型片的一种,它对电影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足够的国产恐怖类型片作为锻炼和市场培育,无论是制作者还是销售者,都很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本土特色的道路。而观众作为消费者,他们既然有这样的消费需求,市场自然会想方设法地去满足他们,进口批片作为一种无奈的替代品,成功地彻底占领了这个细分市场。即使拙劣如《章鱼东河惊魂》(直接发行录像带的电视电影)、《孤单义侠》(IMDB评分2.2的德国烂片)也都可以在我们的电影院里横行无忌,并获取远超它们质量的票房。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类型片市场,明星制就完全无从谈起。宁浩导演仅仅凭借《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两部电影就推出了黄渤徐峥、刘哗这样的热门类型片演员,甚至连在其中客串演出的编剧岳小军都成为众多国产喜剧电影所追逐的对象。这足以说明,一个成熟的类型片市场对于明星制的重要意义。

  3、小公司与大格局

  大公司之间的资本游戏与合纵连衡,最后必然会催生出几家超级大公司。他们或许 可以垄断电影行业内最稀缺的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但他们却无法垄断新鲜血液的源头和新鲜创意的归属。

  对于一个成熟的电影产业来说,金字塔似的结构是必须的。即使我们的市场未来会出现几家超级大公司,构成这个市场主体的仍然应该是那些规模稍小但正规经营的小公司。

  任何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都会是多元化的,大公司可以凭借资金和资源优势,倾斜关注大导演的大题材,并凭借大投入将其做成“票房炸弹”电影来获得大产出。但作为多元化市场的一种必要补充,小公司仍然可以凭借独特的题材优势,从细分市场中来获得自己应有的市场份额。

  例如,即使华谊公司可以凭借即将公映的《唐山大地震》获得超额的市场份额,但对于一个刚刚开始足够大的市场来说,一定不会是所有人都在眼巴巴地期待着《唐山大地震》这样的超级大片。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电影市场已经开始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元化的市场选择。作为小公司,他们如果能够精准地把握住这些小众群体的趣味和市场需求,小公司一样可以在这个貌似饱和的市场上大有作为。

  最近的一部票房黑马影片《人在囧途》正是这样一个正面的积极例子。在六月份这个分外拥挤的档期(一个月内有超过25部电影公映),又正逢四年一次的世界杯严重分流观众,《人在囧途》这样一部在制作上还存在明显缺点的中低成本电影,却仍然凭借精准的本土化叙事策略获得了3500万以上的票房成绩。

  对于小公司来说,一个正常的市场应该可以凭借竞争来促进他们对于新鲜创意和新鲜人才的挖掘。然后再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凭借对题材、创意和人才的经营壮大自己。电影市场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由于银幕数的限制有票房产出的上限,但对于电影生产者来说,只要你能够提供比竞争者更好的产品,你也自然就拥有更多的市场机会。而对于电影来说,产品的质量和它的制作规模大小之间并无绝对的关联。

  对于诸多的小公司来说,其实现在的市场环境恰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机会。因为淘金时代泥沙俱下,纷乱躁动的同时,也给那些善于把握机会的冒险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作为一个各个环节都正在疯狂扩张的产业,无法像大公司那样攻城掠地的小公司,如果想要给自己寻找一个能够在未来财富倍增的机会,或许抓住电影产业的源头是一种事半功倍的选择。电影产业作为一个创意产业,如果你愿意相信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愿意相信自己的眼光,愿意放下身段倾听和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并将这些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符合观众趣味的产品,或许会是这些小公司今后在市场上最重要的机会。

  

  4、最后的闲扯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仅仅只是依靠简单的堆砌金钱是无法帮助中国电影生产出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商业性的优秀影片的。虽然足够大的市场空间以及由此而来的丰厚资本是一个重要或必要条件,但它绝不是唯一条件。

  没有更宽松的社会大环境,指望仅仅只是靠金钱投入是无法产出大家所期望的优秀作品的。其实这一点不仅仅只是中国电影所面对的困境,而是中国所有创意产业都共同面对的困境。只是以前中国电影格局太小,更多时候它面临的是生死危机,顾不上考虑这些温饱之后的问题。而现在中国电影似乎有了脱贫的机会,那么在向温饱境遇迈进的同时,抽空多想想温饱之后的事情,也许是中国电影和这些“资本”们该多琢磨琢磨的事情。

  未来的格局现在谁都不敢轻言如何如何。这个行业的本质是脆弱的,如果不能尽快地将其建设成一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将来还是会出现一句话一个人就决定了整个行业兴衰的情况。希望和陷阱都在未来等待着我们,也许很长也许很短的年份之后,希望我们在面对好莱坞汹汹袭来的市场冲击时,还能够想起N年前的这个浮躁的夏天,并扪心自问:我真的知道那年夏天我做了什么吗?

 

  张小北(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孙吉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