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视 > 电视剧《手机》,手机在线观看,王志文陈道明 > 新闻报道

看电视剧《手机》体味“言语惹的祸”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0年05月29日10:24

  电视剧《手机》正在热播,剧情新颖的设计、深刻的意蕴,令人看罢沉思良久。让我们走进剧情,看看一部小小手机能给我们怎样的教益。

  ■手机是人际交流与互动的象征

  在电视剧《手机》中频繁出现与“手机”相关的情节。比如第一次打电话;怕误会而不接手机;摔手机发泄,等等。其实,这里的手机已经不仅是一般的通话工具,而是带有更多的象征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手机是人际交流与互动的象征。

  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把心理学和语言学联系起来,认为心理现象很多都可以归结为语言现象,言语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媒介,而且是一种实质性的交流,言语的交流就是所象征的人际互动的交流。剧中,表面看是通过打手机进行言语的交流,其实每句话都有言外之意、意外之象,都能让听者浮想联翩,都渗透着很丰富的情感价值。如果说剧中那些恩恩怨怨、爱恨情仇都是因为情感交流失去协调,那也可以说这“都是言语惹的祸”。

  言语的功能主要是交流,说话的双方交流言语,同时也在交流思想感情。既然是交流,就要有来有往。剧中通过打手机产生矛盾和误会的各种情况,大多是因为言语的来往不顺畅,或者遮遮掩掩,或者疑心重重,导致人际交往、尤其是异性交往出现障碍。所以,不顺畅的言语交流不能给人带来祝福,而会给人带来灾祸,甚至像剧中所演的那样导致婚姻的悲剧。

  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看来,几千年前的圣贤之人就已经意识到言语的重要力量,现代社会言语爆炸,古人“慎言”的教诲怎可忘记。

  ■过分关注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反倒疏远了自己

  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指出人的一种普遍的错觉,就是总是向别人去寻求自己的形象,拉康把这叫做“镜像”。通俗地说,就是很多人总是过分关注自己的言辞和行动会引起别人怎样的反应,别人是怎样看自己的,并据此修饰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例如,剧中打手机者很多都害怕自己的行为被对方误解,于是通过手机曲折掩饰,层层包装,但结果还是被戳破。对方就要想了,要不是你心中有鬼,干吗这么躲躲闪闪用言辞来掩饰?结果,所怕的鬼变成真的鬼,本来子虚乌有之事被误传、误读,被演绎和放大无数倍,导致一连串婚姻悲剧。

  这种过分关注别人会怎么想,其实也就是陷于自我和他人的二元关系的泥淖。中国人所谓人际关系,大多是这个层面上的,即:他怎么看我?我要是这么说,他会怎么想?而这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去揣测别人的反应本来就是虚幻和不可能之事,头长在别人身上,我们怎么可能左右别人的思想?这样掩饰来掩饰去,本来的乌有变成了确有其事,言语又一次作怪了。

  过分关注别人的反应,还会疏远自己的心灵。现代人总是感叹人心不古、人际关系难处,其实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宝不在我-他关系本身,而在这之外。也就是说,人是否具有足够的反思精神,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成长能力,是否对自己的心灵负责、诚实,把这些做好了,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好,还用得着通过手机处理所谓“人际关系”吗?

  ■不要用苦情呼唤他人的承认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欲望,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欲望最主要的就是希望别人爱自己、承认自己。对于人格结构有缺陷的人来说,他们追求爱与承认的方式往往会重复从前创伤的痕迹,表面看起来就是显得很苦。例如,剧中经常出现的用受苦来表达爱,在受苦的同时其实也在呼唤:我都做到这样了,你还不来爱我、承认我的付出?有时候这种模式会带给对方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使对方产生自责自罪情绪。

  也许,追求爱与承认本身是人的天性,不过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满足这些欲望呢?也许,培养健康的爱与承认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从剧中走出来,手机的叮铃声还不绝于耳,回头看去,现实中的我们每天都在通过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也许,用好手机,用好言语,更重要的是维护好我们的心灵,是现代人需要深思的所在。

  ■文/北京阿尼玛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师 刘晓祯

  
(责任编辑:小库)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