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评 > 大腕专栏

丹飞:如果没有戛纳电影节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丹飞
2010年05月24日09:32

  好吧,我承认这个假设有点不怀好意,而答案又那么不言自明。这个假设本身容易导向虚无,而回到那个终极问题——离开了谁,地球照转。对于这种通杀型“绝对真理”还是保持足够的清醒好。听绝对真理的,就都别活了。至少一个理由是,如果没有戛纳,华语电影人就少了一个狂欢与竞逐的舞台,《活着》、姜文巩俐王家卫梁朝伟张曼玉贾樟柯王小帅、侯孝贤、蔡明亮、娄烨就少了一次贴上国际标签或展露国际脸的机会。在上海电影节还太稚嫩,蒙特利尔、卡罗维伐利、东京电影节终究无力与戛纳、柏林、威尼斯分庭抗礼之时,僧多粥少啊僧多粥少,戛纳的存在就势在必然了,据此可以安慰电影人蠢蠢欲动的心。

  不能没有戛纳,是因为戛纳号称具备独立选片眼光,不与“主流”为伍。当各大奖项给《拆掉部队》一路加冕,戛纳选择让其败北。各大电影奖纷纷选择惊吓公众及影评人,让你们猜对了开头也就算了,还让你们猜对结局,我们做评委的是干什么吃的?奥斯卡如此,戛纳亦然。在其历史上多次出现影评人差评者成为评委会裁定的赢家。姑且不去考究这种自我标榜有多少“唯艺术”成分或有多少自欺欺人的成分,或有多少炒作个性的成分,戛纳的榜单还是给了嗜影人士柏林、威尼斯尤其是奥斯卡给予不了的安慰的。

  不能没有戛纳,是因为戛纳每每搬出里程碑式的人物,这些熟脸让人爱其够脸儿熟,恨其太脸儿熟,爱恨都很到位,爱恨交加。让•吕克•戈达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北野武、奥利佛•斯通、伍迪•艾伦、迈克•李、朱丽叶•比诺什,保证了足够的看点。我们和戛纳一样讨厌年年岁岁花相似,期待新鲜血液新鲜面孔,期待不世出的天才惊悚空降,可是你能想象得到没有“人物”和熟脸的戛纳还怎么看?戛纳的后缀词毕竟不是青年电影节或青春影展。

  不能没有戛纳,是因为戛纳明智地分拆电影节功能,无法用奖项满足的遗珠之憾由非主竞赛环节来填补。这一手段除了充分地满足了新(锐)导演尤其是年轻导演得到展示,宣称不参与竞赛或评委会不拟选入竞赛的熟脸们、大师们也尽可摆出事不关己的POSE,满意度最高的除了展示的电影人,还包括将赛事当做仿佛自家后院的事来对待的娱民们。如果没有名目繁多的非竞赛单元,我们的幽怨从何发泄啊。

  不能没有戛纳,是因为戛纳把市场化做足了。售楼处卖楼花,电影节卖片花,卖片花的戛纳号称全球最大电影交易市场。一个海报、一个预告短片就可以完成交易。什么是度量衡?熟脸,曾经的口碑,曾经的票房成绩。因此当那边厢传来姜文和华谊卖片花卖到手软的消息,一点都不需要惊讶。

  戛纳是什么?娱民的得奖竞猜,明星的红毯秀,片商的交易,所有人的集体作秀。泰国电影爆冷了,影帝下双黄蛋了,朱丽叶•比诺什大满贯了,韩国人收获两粒果子了,《日照重庆》和《海上传奇》颗粒无收了,意外吗?意外。不意外吗?不意外。中国电影“全军覆没”,留下的是媒体说法不一的《日照重庆》专场的观影者反应、我喜欢的国内女星之一范冰冰频繁回馈到国内的红毯秀。没办法,我这样一个欲望正常的男人,欣赏比诺什,对范冰冰、章子怡、江一燕、贝鲁奇这类狐媚型演技派女人天生缺乏免疫力啊缺乏免疫力。无数国人将一声叹息了,不过还好啦,唯有奥斯卡能给国人带来类似打鸡血的效果,好比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作家和中国非作家下的符咒。只不过后者药效来得更为猛烈,因为中国男作家(人们这么期待时合理地“遗忘”了女作家)至今及未来多少年都可能见不到诺贝尔他老人家的踪影,中国读者给他们判了集体阳痿。这么说,在中国做电影人比当作家幸福指数高多了。

  在我看来,只有三类电影:艺术控,票房控和得奖控。年轻时和年老时或人未老但功已成名已就时容易成为艺术控,票房控或得奖控位于人生的“红烧中段”。当然,有些人天生就是票房控或得奖控。试图在艺术控和票房控之间玩平衡的那个伙计叫戛纳。

  这个结论来得真不严肃:哪个奖项不是在玩平衡呢?

 

  丹飞(作家,诗人,代理人,某媒体总编)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孙吉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