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电影评论

新京报:谁在带领港片复苏?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5月19日14:20

  作者:韩浩月

  5月15日的《南方都市报》做了大篇幅的报道,集中介绍了《岁月神偷》、《月满轩尼诗》、《致明与春娇》、《分手说爱你》等影片,采访了彭浩翔、黄真真、罗启锐等多位导演,对近来比较热的“港片回潮”、“港片复苏”话题,进行了盘点式的总结,读罢有点振奋人心,因为通过这些电影,又感受到了久违的“香港制造”气息。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制造”的电影不但在本土不断制造着观影热潮,在内地也通过录像厅培养了大批观众群。在那个港片的黄金时代里,出现了太多诸如《英雄本色》系列、《黄飞鸿》系列等优秀电影,随之诞生的一些著名导演和演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内地观众心目中神话般的人物,因为在他们身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理想与浪漫,以及诗意的英雄主义。

  正是因为“香港制造”在内地观众心目中有着如此独特的地位,2000年后大批香港导演“北上拍片”制造的无数垃圾电影,才会引起如此广泛的抗议情绪。从不明真相地接受,到多次上当受骗后的错愕,再到恨其不争的愤怒,这股抗议情绪直线上升、愈加激烈。如果不是今年初涌现的几部佳作,让人们看到了香港电影精神回归的迹象,港片费时几十年打造的金字招牌真的就锈迹斑斑了。

  港片沉沦与香港电影老炮们的集体逐利不无关系。在国外,有些导演老了,但却有一颗老当益壮的心,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2008年的《老爷车》和《换子疑云》,给观众带来的观影震撼,一点不输他之前的代表作;比如伍迪·艾伦,他同样完成于2008年的《午夜巴塞罗那》,简直让人怀疑他年迈的血管里为何还能够如此春情勃发。这两位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老爷子级别的人物,在暮年的时候还能拍出如此佳作,令人“羡慕嫉妒恨”。

  而反观香港电影的老炮们,他们的年龄远没有七八十岁,正是趁着电影环境好大展手脚的时候,可是,他们却纷纷从奔向艺术大师的大路上杀了回来,哭喊着要“为人民服务”,好像不拍几部大而无当、高度注水的电影,就没法和群众打成一片似的。老炮们晚节不保,不断加大投资、提升产量,可大家都知道,他们服务的对象根本不是人民,而是人民币。

  香港电影老炮们之所以在以前受到广泛尊重,一是他们凭借质量过硬的作品说话,二是他们摆出的高度自我的创作姿态。那时候他们是在真诚地玩电影,嬉笑怒骂皆由我,观众也心甘情愿被折服。按理说混到如此地位,这些电影老炮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荣誉,即便不能再出惊天佳作,也不要阿世媚俗,搞一些被观众骂、自己也觉得讪讪的三流的片子,号称追随商业化潮流,其实就是投机取巧,浑水摸鱼。

  老炮们应该觉得羞惭的是,他们透支了长期以来观众对他们建立起来的信任支票。而这笔账却需要后来的新锐导演以及被排挤在主流之外的导演来偿还。上一个港片黄金时代,“信义、公正、平等”是港片价值观的核心,而通过近年来引起强烈反响的几部佳作,可以明显发现港片价值观的核心已经转变成了“温情、真诚与现实”。

  香港武侠片的光芒一直太过辉煌,也使得其他类型电影在香港一直难以出头,今天香港片能够走到关注现实、关注人文、注重情怀的道路上来,和一班“非主流电影人”的默默坚持有关,也和观众对电影的审美发生了变化有关,以3D和IMAX为代表的电影技术革命,让人们为之赞叹的同时,也提醒人们,电影的灵魂在于真情实感,在于触摸心灵。而在港片复苏潮中涌现的创作新群体,正是秉承最朴实的电影创作理念,用回归传统的方式,拍摄出了真正能留存影史的作品,香港电影一个新黄金时代的序幕也许自2010年就此拉开。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潘达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