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话剧

话剧生死之争①六大戏剧人回应孙海英炮轰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05月09日22:41
[提要] 孙海英、吕丽萍主演的《佩尔金特》即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在5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导演以及两位主演对“艺术与商业”这个恒久不衰的话题感触良多。孙海英怒斥当前戏剧界的浮躁作风,“现代戏剧都在作假,互相说假话。”甚至大叹“话剧已死!”针对这一论断,搜狐戏剧独家电话连线了几位戏剧圈的人来聊聊各自的看法:...[我来说两句]
[事件:孙海英痛斥话剧已死] [回应:冯小刚称孙海英很可爱][评论:孙海英梦呓?]
冯小刚回应炮轰:孙海英很“可爱”

戏剧人回应

  王晓鹰:这是一个“危言耸听”的呼吁

  (著名话剧导演,国家话剧院副院长)

  作为国内话剧一线导演,同时也是“正统话剧”的捍卫者,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在接受搜狐娱乐采访时表示:“我看了相关报道,就孙海英说‘话剧已死’,首先,我认为他并不是在做一个全面的判断。我不知道他讲这个话有无特殊原因,而他在讲‘话剧已死’的时候,实际上更像是在抨击一种不讲艺术品格的,不讲话剧艺术自身特点的,甚至不讲话剧尊严感的演出。他在批评那种简单庸俗迎合所谓市场和娱乐需求的演出。而这其实是一种话剧自贬身价的做法。对于这一点,我是十分认同的。”

  与此同时,王晓鹰也表示,并不是所有的话剧都是这样:“他说‘话剧已死’,并不代表现在的话剧就没有价值,没有生命力的,他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做一个危言耸听的呼吁。因为现今市场上的确有所谓的一些‘流行娱乐’的价值观,让话剧艺术走向‘庸俗化’,以此而言,我觉得孙海英的这种情感是可以为人理解的。”

  林奕华:话剧从来都是小众的 有矛盾是因为刚起步

  (香港戏剧导演。近年于内地上演《半生缘》、《包法利夫人们》、《生活与生存》等剧目。)

  香港著名导演林奕华正带着他的《生活与生存》在内地进行第二轮演出,对“炮轰”事件的来龙去脉甚至对孙海英其人都不甚了解,所以他只能用“复杂”二字来形容自己对此事的感受。

  但作为近几年在内地市场风生水起并连续带着几部戏剧作品进军内地的导演,林奕华对内地的戏剧生态也有自己观感。

  “话剧从来都是小众的、精英的。正因为内地商业演出市场刚刚起步,所以会有这样的矛盾,当某一种市场膨胀时,势必会造成另一种市场的萎缩。但我看不到那些爆笑的、题材类似的戏剧会有多远大的未来,因为不管话剧的形式多娱乐,终究还是要有营养。”

  在林奕华看来,类似的“生死之争”根本不会在香港上演,两地的戏剧环境天差地别。“国内的优势在于城市、剧场众多,所以会有投资人愿意出钱,相对更产业化,也更像股票市场,什么题材热就去炒什么,在这种类似工业化的生产条件下作品可能会粗糙。香港很少有人投资话剧,都是政府出钱,做戏剧的人是因为自己很想做这个事情,在那里排队等政府资金,因此没那么商业,投机的成分也少一些。”

  上世纪90年代初,林奕华旅居伦敦多年潜心钻研戏剧,伦敦的戏剧圈、著名的“西区”在他眼中又是另外一片天地。

  “在伦敦,你任意打开一本TIME OUT,都有无数的戏剧在演,因为那里的戏剧环境已经非常多元。从国家剧院到社区剧院再到各种戏剧项目,大大小小各种性质的戏剧都有自己的空间,各有各的观众群体,不会对对方造成挤压。但伦敦西区的剧院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其他地方很难复制的。反过来看,我们正因为刚刚起步,就会把所有人都当成自己的观众,也因此常常会产生娱乐性与艺术性的争端。”

  杨乾武:“话剧已死”是废话 最终靠作品说话

  (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大学生戏剧节”、“青年戏剧节”发起人)

  当记者致电北京剧协秘书长杨乾武时,对于孙海英前几日在发布会上大呼“话剧已死”的说法,作为始终活跃在国内戏剧一线的干将,他给予了判断:“首先,孙本人远离话剧市场已经很久了,他不了解,也跟不上,更悖逆了话剧现状。那个戏(《培尔-金特》)我的一些朋友也去看了,看不懂。”对于孙在发布会上的激烈措辞,杨乾武表示出无奈:“没人看你的戏,也不能拿话剧已死来说事儿,这完全是情绪化的语言。”

  对于“话剧已死”,杨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句废话!与此同时,他谈到:“话剧其实是都市文化的产物,跟中产阶级的生活紧密相关。而当下中国,这个阶层正在形成,对于戏剧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因此,戏剧就是人本质的一种需求,并不是你想它死它就死的!”

  谈及自己对内地话剧市场现状的感悟,杨很平静:“这几年,大家都在讨论‘演出市场的虚假繁荣’,北京城里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剧目在上演,与此同时,有人高呼话剧是赔钱买卖,这个算是虚假繁荣吗?事实上,根本无法以虚假,真实来判断当下的话剧市场。正是这么多年经济的发展,造成都市文化中有了戏剧。虽然,在都市文化市场里面,戏剧不是最强势的,但是它的文化角度是强势的,甚至是领军式的东西!换句话说,一个都市是否有好的戏剧,标志着这个都市的文化含量、品位味和发展趋势。戏剧的地位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北京,达到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很高了,都市一定需要文化来支撑,而非单纯物质。因此,这是一种内在的需求,中青年人的力量已经自然形成。”

  针对市场上涌现品质参差不齐的作品,杨也有自己的观点:“当然,有一些文化公司觉得这事儿(做话剧)有利可图,拿着钱投进来了。其实,这个东西是双刃剑。一方面你带着资金进来,是对市场的促进。另一方面,由于制作水平和作品品质参差不齐,搅乱了市场。它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混乱阶段,舆论是会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的。这也是任何事物想要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总的来说,话剧市场还是比较乐观的,所谓大浪淘沙,就是把好的留下来,坏的淘汰走,最终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得靠作品本身来说话。”  

  我来说两句 查看评论
孙海英炮轰有理,爆笑喜剧太泛滥了
话剧圈门槛很低 很多人借机敛财
危言耸听 孙海英想借机炒作自己
话剧死不了 很多好玩的戏还很好看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