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白鹿原 > 《白鹿原》新闻

《白鹿原》重上日程 改编难度大几经搁浅

来源:华夏时报
2010年04月29日10:17

  《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出版后的畅销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曾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如此大作,拍成电影肯定比那些不靠谱的古装剧和不切实际的言情剧要强百倍,拍不成到底什么原因?

  几经周折又见曙光

  近日,笔者从西安影视制片公司得悉,《白鹿原》又要开拍了,预计总投资一亿,导演及主要角色也已经有了决定性定位。从阵势上看,这回是要来真的了。西影近日拿到广电总局电影局下发“关于故事片《白鹿原》延期拍摄的批复”,同意将电影《白鹿原》延期拍摄,有效期截至2011年2月1日。

  2002年,西部电影集团和原著作者陈忠实\就签订了电影版权的终身协议,联手紫金长天传媒(集团)公司投资5000万元,想把这部巨著打造成片长150分钟左右的“史诗艺术巨片”。那时,厂长吴天明打算自己执导,后来几经波折,张艺谋(在线看影视作品)、王全安都曾成为导演人选,投入后,过程很不顺利,到2004年才拿到准拍证,2005年年初剧本获得通过并立项,当时连主演都已确定,最终又因剧本改编和投资方产生分歧而搁浅,最大的问题还是剧本不能令导演满意。

  2010年,拍摄方是正宗的陕西制造,计划在年内开机。同时专家们对剧本仍旧质疑不断:“人物塑造没有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原著,删除白灵和朱先生这两个重要人物角色降低了故事的丰富性,保留下来的白嘉轩、白孝文、黑娃、鹿兆鹏等人物形象也不够饱满,比如鹿兆鹏,这个人物是陈忠实笔下有巨大突破的人物,而剧本中他基本上只是一个符号……”另外,以田小娥和三个男人的关系为情节主线,花过多篇幅描写血腥和性的场面,也是专家们批评的另一重点。专家们认为,选择爱情做主线,有戏剧冲突是可行的,但爱情的主线必须和每一个人物的性格连在一起,不写出来田小娥性格的复杂性,不写出来这样一个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社会对她的戕害,这就失败了。

  难产原因众说纷纭

  其实,从一开始,电影界的专家权威们对小说《白鹿原》能否改成电影就持嘲议态度,这恐怕是难产的上层原由。据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的难度之一,就是这部小说里没有核心人物。

  问题是,中国的电影需要怎样一个核心人物?或者说,这种核心人物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条条框框——啥身份?好人坏人?思想维度?典型性和普遍性?行为导向?政治颜色?形象的高度和光亮度?……这些,从权威们到编导们,一直有着中国式的遗传与默化,是本性的,再解放也解放不开,从身体力行到心照不宣,保本第一,其它第二,所谓的解放只敢去古人古书那里试试,再就是去超现实那里试试。《白鹿原》是现代作者现代小说,还没盖棺论定,还没等到时代颜色成为可以任性评说的过去时,那么,一切都要照老规矩,明规矩暗规矩都要,比如剧本政审和老板投资。综合起来,成为一种不约而同的眼光,再看《白鹿原》,明摆着,小说及改编进程中的剧本,符合条件的核心人物是没有的,也是无从拔高的。

  但所有读过这部小说的人,“核心”的感觉是很强烈的,不仅有核心主人物,也有核心人物群,有核心思想,有核心亮点,从头读到尾!正是这种核心的东西让人震撼、让人难以放手、让人如随其中。电影和小说是有区别的,但在核心这里,已经不是电影和小说的区别,而是官方原则和民间现实的区别,而是上层与民意的区别,而是意愿与真实的区别。如果没有这种区别,那就好办多了,田小娥不就是核心人物吗?中国妇女命运的典型代表——为什么不可以成为电影最好的核心人物?追求欲望的解放为什么不可以成为人性亮点?一定要革命胜利让她有了大觉悟大功绩大团圆才行?一定要从灰色悲惨中跳到红色希望中才行?那么,《白鹿原》这小说一出生就不行,陈忠实的“政治觉悟”本来就不行。

  还有人说,长篇小说不适合于电影创作,不适合于拍电影,而《白鹿原》这种小说是“非常不适合”,小说涉及六十多个人物,跨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电影有限的时间容量里,很难透彻地展现小说原作的精神。

  其实,作者的原作精神很简单,就是作者写这本小说前的那个冲动源,让他产生这个冲动源的人物只有一两个!一两个人物产生的冲动可以写一部小说,这小说的精神为什么不能从几个人物的故事中还原出来?所有电影的背景中都是有千千万万相关人物的,这千千万万的人物并不一定只有出场才能让人们看到!

  意境之上的意境

  这次的导演是王全安,柏林金熊奖和《团圆》银熊奖已够证实他导演史诗文艺大片的能力,而《白鹿原》也会成为他又一冲刺高度的鉴定。

  毫无疑问,等《白鹿原》拍成上演后,观众去看的心理诱惑是脱不开“陈忠实”这三个字的,也脱不开《白鹿原》这小说名字的,你拍的好不好,观众说了算,卖出的票数说了算,权威呀专家呀什么的都得靠边站。对看过《白鹿原》的观众来说,你拍的成功不成功,只能是观众边看边比较小说,比较感觉,比较震撼度,像小说,就是成功,不像,就是失败,比看小说还过瘾,就是成功,没小说过瘾,就是失败,说其它的全是扯淡。

  陈忠实本人在谈《白鹿原》创作灵感时说:“当初,是一位老人向我粗略地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序列,其中说到一位族长式的人时,他说这个人高个子,腰总是挺得端直端直的,从村子里走过时,那些在街巷里袒胸裸怀给娃喂奶的女人们,全都吓的跑进街里头去了……这几句话点出了一个精髓,让我几乎一下子就抓住了笔下人物的全部灵气!”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加上陈忠实自己对渭河两岸民间“精髓”的亲身体会,小说就由一个人物引出一群人物,有了故事也有了框架,就有了《白鹿原》。当然,那些民间的人物进入他的作品,已不再是原本的艺术形态了,而是潜伏或依附在作家主观能动性之上,不仅闪现着民族生命历史长河扭曲而不息的身影,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识,而且亮出了时代靓丽的身姿,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陕西有陕西的特色,这特色是异地人学不来的,陕西的文艺作品自然也有陕西特色,也是别人学不来的。陕西民歌、陕西秦腔、陕西话、陕西民俗……无论哪一种,无论对谁,当陕西味扑面而来时,定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特别,万味俱全,其中“烈”、“沉”、“憨”是三大主味,让人震撼、淋漓、心疼!这特色,“陕西娃”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写出来了,电影《白鹿原》能否表现出来?或者能表现出来多少?还是未知数。

  2006年5月,话剧《白鹿原》曾被搬上舞台并在北京连续演出29场,场场爆满。话剧《白鹿原》由濮存昕、郭达、宋丹丹(在线看影视作品)等名角担纲。话剧《白鹿原》有一个细节是非常成功的,即那场对死亡的群体悲吼!其实这就是所能挖掘出来的“新意”的极限,再没有别的什么了。在一个接一个死亡之后的最后一个死亡,白嘉轩之女白灵的死亡,小说以此结尾的悲剧顶点,剧本的舞台上,冷风凄凄落叶飘零,漫天大雪的荒原,一大群土生土长的陕西民间艺人在流泪演唱,恣肆汪洋的老腔,唱出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悲苍,沧桑、苍白、苍茫、苍凉……这就是《白鹿原》所能给人的“意义”之极限——电影,如若如此胆敢如此,那么,以民性真实为终极追求的意境之上的意境,一定会在“悲怆极声”中诞生!

(责任编辑:news)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