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艋舺》 > 独家策划

独家解读《艋舺》式营销 台湾商业片绝佳范本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雷公
2010年03月29日18:00

  《艋舺》上映之后,台湾本土电影的一个个记录被打破,放映厅数最多,超过160个厅同步上映;首日卖座最高票房,单日1800万新台币;破亿最快,只用了6天时间……从锁定台湾农历春节档的那一天开始,《艋舺》就已开始了自己的“商业电影”征程。也许《艋舺》的营销策略并不特别,但却是台湾电影从来没有运用过的;也许《艋舺》的成功并不能改变台湾电影的现状,但是却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绝佳范本。

电影选角曾让豆导十分困扰
电影选角曾让豆导十分困扰

  为台湾电影工业提供一个绝佳范例

  就如李烈在《艋舺》杀青酒宴会上的那句话:“台湾的电影一定要先有市场,才能有工业;有了工业,才能真正的制度化!”《艋舺》这部电影对于台湾本土电影来说,其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破票房纪录,而是为台湾电影工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戴立忍在接受搜狐娱乐的采访时,表示“对于《艋舺》的成功,我特别兴奋,从《海角七号》出现后,实际上大家对台湾电影还是存在怀疑的,觉得《海角七号》是否只是个案,现在看来,怀疑被打破了。”

  导演朱延平认为“变化各有巧妙不同,不要只遵循一种模式”,台湾电影走出低谷的确不能只靠一部《海角七号》或者《艋舺》,但每一部电影的成功模式都值得去细细研究。相对于《海角七号》,知名制片人李岗如此评价《艋舺》:“这个片就比较是一个操作出来的东西,它比较像电影的行为。”《艋舺》是有意识的精心商业运作,它的营销策略并不特别,但却是台湾电影从来没有运用过的。

电影《艋舺》的海报

  为春节档重定营销游戏规则

  《艋舺》锁定春节档,这是票房大卖的首要因素。在《艋舺》的制片人李烈眼里,“台湾电影差不多快二十年没进春节档了”,早在09年2月,李烈就找到华纳兄弟公司台湾分公司的总经理石伟明,希望能进春节贺岁档,媒体出身的石伟明在《囧男孩》时就已与李烈合作过,这次对《艋舺》只提了一个要求——“要让观众有‘哇’的感觉”。

  《海角七号》的卖座证明了市场潜力,台湾观众对本土电影的需求正在提高,这也是李烈决定加盟的《艋舺》的重要原因,“感觉做《艋舺》的时机到了。当时台湾电影开始正在往上爬,观众开始重新去看台湾电影了,《艋舺》是很适合做成商业电影的题材。”石伟明为《艋舺》的票房前景进行了详细的评估,综合分析历年台湾春节档票房,第一名的总收益大概在一亿六千万台币左右,而第二名在一亿一千万台币左右,因为票房是与戏院对分的,所以如果《艋舺》的制作投资在6000万台币,再加上2000万左右的宣传费,那只要能够达到坐二望一的情况,《艋舺》单以台湾的票房收入便可以达到成本回收。

  为了这个档期,《艋舺》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与众不同的策略,首先是制作资金上从3000万台币投资提升至6000万台币,然后在选角和宣传上都重新制定游戏规则。其实好莱坞大片这种操作早已形成,很多都是早早锁定一年甚至两三年之后的档期,但台湾本土电影如此操作,则属罕见。

  李烈表示:“我们这个片花的宣传的费用,它不但是超过了所有台湾电影,甚至很多在台湾放映的好莱坞电影也没有我们多。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跟发行公司‘华纳兄弟’讨论营销策略要怎么做,华纳兄弟这边说要把这个片当成好莱坞电影来操作,这样宣传费用势必就不能小,尤其是春节档,一定要够大,因为这个档期都是大片,如果我们不增加预算,声音就会不及他们,与我们同档期的除了好莱坞的,还有《锦衣卫》、《孔子》,这两部戏的场面和制作资金都比我们大非常多,在台湾宣传上也都投不少钱,我们也有很大的压力,因为春节档是大档期,我们不知道观众会选择看什么。《艋舺》能进这个档期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意义,这表示说台湾电影圈是有能力制作这么大型的商业电影的。”

《艋舺》包涵了青春片独具的热血气质

  “不怕大,不怕赔,他就怕你没希望”

  因为投资额的大幅提高,《艋舺》在开拍之前就屡遭波折,李烈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艋舺》从一开始就跟很多人谈投资的事,也有很多人表示要投,但经常会是谈着谈着就不投了,原本我们计划要用3000万台币去拍这个片,其中有一个投资人觉得这个投资规模是有可能回收的,但后来我们确定了农历春节档,这种大档期电影也要够大,我就打算把投资提高到6000万台币,结果那个投资人认为我们不可能回收,就不肯投了,结果我们又得重新找投资人。”

  直到快开机前的7月,才最终确定了券商于仲渊、萧汉森及能率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董俊毅等人会注资,《艋舺》的监制黄志明与搜狐娱乐说起台湾电影的投资环境时,颇为感慨:“台湾电影自己业内的投资非常少,反而是一些企业、创投进来投资,台湾电影圈惨淡经营这么多年,确实需要这些资金,《艋舺》等于是帮大家看到这个可能性,做了一个背书。”李岗也是如此看的:“投资给电影的那些公司不怕大,不怕赔,他就怕你没希望。只要有机会赚钱,他就会来投你。”

  加上钮承泽、李烈,共八位投资人为本片专门成立了“青春岁月”电影公司,李烈如此解释为何要单独设立公司:“其实我跟豆导都有各自的电影公司,但每个人的公司在账目上,肯定都有一些属于这个公司本身的开销和进账出账的问题,《艋舺》这次全部是新的投资,如果混在旧的公司里面,账目就很容易不清楚。成立新公司然后把新的资金大家一次性打入,这个公司的账目所有的钱就只跟这个电影有关系,无论电影赔钱或者挣钱,这个账目就会很清楚。”

校园生活是台湾青春片的杀手锏
校园生活是台湾青春片的杀手锏

  青春偶像的宣传爆发力

  做为一部商业电影,《艋舺》在演员阵容的搭配上就费尽心机,阮经天、赵又廷、凤小岳三个青春偶像派主打,陈汉典、黄镫辉等综艺艺人辅助,马如龙、王识贤实力派压阵,再加上柯佳嬿、席曼宁等女性角色,近乎做到“老幼通吃”。本片在选用角色上不仅会关注受众群,同时也是为了让电影更好看,在李烈的眼里,“戏剧这种东西要有肉有血有皮才会好看。老一辈的演员,在表演和角色掌握上都是非常纯熟的,可能我们戏里他们的戏都不多,但有他们的参加才会让整个戏更好看。”

  做为主角,阮经天和赵又廷为电影本身宣传加分极大。本片宣布开拍的时候,第一个确定的男主角就是阮经天,而此时正值阮经天的偶像剧《败犬女王》还在电视台热映,其新闻效应可见一斑。后来阮经天就几乎参加了《艋舺》的所有宣传活动,堪称本片的一大功臣。而赵又廷属于后期加入,但10月份他凭《痞子英雄》赢得金钟奖视帝,这个意外的收获,同时也为《艋舺》带来了新的一波炒作。之后“第一男主角”之争,粉丝互骂等等加码的新闻不断推出,让《艋舺》还未上映就已牢牢占据了媒体的各大版面。

影片中的年轻的面孔无不生动可爱

  远赴坎城影展开发布会,“那个声音就会很大”

  在影片宣传初期,赴坎城影展发表开拍计划堪称一个亮点,李烈表示:“去坎城影展的时候,我们连筹备期都还没有开始,只确定了阮经天这一位演员,其他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已经决定要去做这个事情了,所以就去坎城影展告诉大家《艋舺》要开拍了,毕竟坎城影展是世界最大的影展,台湾媒体都会去,在影展里跟台湾有关的新闻都可以做得很大,所以我们去坎城宣布这个事情,台湾媒体就会用很大篇幅和版面来报道我们,那个声音就会很大。如果我们在台湾开记者发布会,可能几万块就搞定,而去坎城其实要花很多钱,所有开销要好几十万,现在回头看,我们花那个钱是值得的。”

  影片即将上映之前,则有电视台的各大综艺节目为影片锦上添花,一时之间荧幕上到处都是《艋舺》,连李烈自己都上过几档节目,“一般来讲,对于很多台湾电影,综艺节目是不欢迎的,可能因为导演或者演员没有知名度,所以不会邀请他们去上节目,而《艋舺》这个戏已经在台湾炒得非常非常的热了,这些综艺性或者谈话性的节目,他们会希望我们去上他们的节目,因为担心曝光太多,反而我们会去筛选,其实很多节目我们都没去上。我们的年轻演员们感情很好,拍摄过程里面也发生很多事情,所以他们在节目里有很多可以讲的,那些话题性的东西是观众感兴趣的,当时收视率非常的高,这就表示看的人多。而这些节目在电视上也一直在重播,所以看到的人就越来越多,在我们的声势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会有更多的观众期待要看我们的电影。”

  《艋舺》依然无处不在的渗透着钮承泽的个人喜好

  病毒式网络营销,“重点还是要看方法”

  在影片还未宣布开拍的时候,本片的官网部落格就已在5月1日开张,由此可见《艋舺》对网络营销的重视程度,而实际操作的时候则时间更早,李烈为搜狐娱乐详细介绍了一下,“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白网络宣传很重要,所以我们从还没开拍,就自己侧拍了很多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因为我们知道到时候我们的部落格会需要很多的东西,让大家这个戏是怎么制作的,比如美术怎么想的,服装怎么设计的。与一般台湾电影比起来,我们建立部落格的时间点也比较早,因为部落格的这些人是需要培养的,不是我们建立了就会有很多的人来上的,没有这件事情,这个年头每一件事情都是要花时间花工夫慢慢的去养它。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太容易见异思迁了,他们的热情只有三秒钟。因为我们准备了很多资料,所以我们就逐渐的往网上丢这些素材,刚开始的时候放上去很少,我们就是在慢慢培养,当我们丢的越来越多时,常来看的网友就会帮我们去推销给身边的朋友或者同学。”

校园生活是台湾青春片的杀手锏
阮经天毫无疑问是《艋舺》中最有棱角的一个角色

  《艋舺》除了自己的部落格,也在YouTube、Facebook、Plurk、twitter等其他网路媒介展开互动的病毒式营销,为影片培养了大批潜在的观众群,“现场侧拍的资料和照片都非常受欢迎,一个月之后,我们的做法奏效了,从那以后,上我们部落格的人呈倍数增长,这种爆发出来的力量是很大的,这些人非常有可能成为花钱买票来看我们电影的人。为了培养和跟网络的年轻人建立感情,我们有专门的一组人在做这个事情,花了很多心思。后来上部落格的很多人都是固定的,这样他们会对电影有特殊的情感。网络宣传绝对是一个趋势,但不会每一次都能成功,重点还是要看方法,看真的有没有去用心。”正是李烈用心的坚持,才会有如此好的结果。

  2010年2月的柏林影展、3月的香港影展,而5月,《艋舺》将会再次回到坎城影展——那个宣布电影起航的地方,这部电影也完成了一个营销宣传的循环。就如钮承泽说过的:“在全球化的惊涛骇浪之中,我希望《艋舺》可以成为一个例子,让电影工作者,让观众,让资金都对于这个工业更有信心,希望《艋舺》的起航,是一趟台湾电影甚至华语电影的远大航程的起点。”

  

  
责任编辑:逃逃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