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艋舺》 > 独家策划

《艋舺》症候群:玩尽青春片五大调调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文/木卫二
2010年03月24日18:06
《艋舺》独特的地域风景也是一大卖点

    《艋舺》越来越火,网络上关于这部电影的话题也越来越多,蚊子和小凝的纯爱、和尚与志龙的超友谊情义,让一些观众不能自拔的陷入到讨论里,“《艋舺》症候群”的得病原因很简单,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故意而为之的,这部电影玩尽了新世纪台湾青春片的各种调调,目的就是让人为之疯狂,下面我们通过对台湾青春片一次全盘梳理,总结出最常见的五大调调。 

   一、令人赞叹的地域风光

  很多人惊奇于台湾为何有如此多的青春片,毕竟香港稀少、内地稀缺,这台湾到底有何魅力以至于所有人跟得了症候群似的,四面八方传染开来。如果非要找点原因,那可能跟地域奇观有关系,这个命题的结论是为什么青春片对内地小年轻如此受用。青春片在香港也不能算彻底弱势,但是港产电影一度强大,类型繁多,那是台湾电影所不能比的,青春片的失势就非常好理解了。《艋舺》里的奇观就是那条老街,它的片名就是一个卖点,剥皮寮、祖师庙这样的古迹名胜,夜市和红灯区散发生活气息的地方。尽管有批评声音说是摸黑,然而《艋舺》把地域奇观做到了一个突破,仿佛这帮人一辈子只属于艋舺地区,他们永远都走不出去。

  台湾对内地而言有一种陌生感,虽是同属于华人世界,从制度、生活习俗到意识形态,一般人真还去不了。再者台湾盛产文艺片,尽管商业与艺术的一半划分是无比愚蠢,然而普通受众很容易受到这样的影响,因而看台湾青春片就包含了天然的好奇欲和满足功能。真正够得上奇观的电影包括《练习曲》、《最遥远的距离》,当一部越想把风光拍得让人流连忘返,它越是想掩盖剧作上的欠缺说。也有说美景当前,那是不需要故事的。这种说法可笑至极,不过与台湾有关的风土人情那是广受欢迎。

校园生活是台湾青春片的杀手锏
校园生活是台湾青春片的杀手锏

  、校园情结的再次发酵  

    自《蓝色大门》重新点燃台湾青春片的熊熊烈火,一股青春片热潮延续至今。这些电影直接跟不同的岛内学校挂钩,像《蓝色大门》和师大附中、《不能说的秘密》和淡江中学,《九降风》和竹东高中,《艋舺》就一口气包含了三所学校:景文高中、建国中学同萤桥国中。如果追溯这股潮流的源头,那可能是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确立了校园情结的前世今生,建中夜间部真实得叫人窒息。熟悉台湾电影的观众还能在青春片里看到北一女等学校的建筑或制服,很多人会怀旧会迷恋过去,那是青春的生命力,不会再有第二次,这些都是校园情结的纯粹影响。

  毕竟除了流浪四方和没书可读,年轻人在一个相似的年纪总有他该做的事情。学校就是他们某阶段的归宿,正如西方人生命里必不可少的医院和教堂。校园也是一个人从出生后第一次离开父母,投入一个陌生大集体当中。从中他们会收获到成长的喜悦,也有挫败的黯然,这是一个有温室阳光的小型社会。台湾电影之所以在青春片里反复渲染校园情结,那一方面固然是和避不开有关系,另一方面电影院的购票主力军就是年轻一代,他们必须做出必要的迎合,保证回收。然而在亚类型的比较上,台湾电影不缺纯爱不缺成长,唯独比较缺少热血励志和幽默喜剧类的校园青春片,这大概和族群个性有关。有人不怀好意认为那可能跟娘啊压抑啊之类有关,好比《艋舺》里的小伙动不动就哭得泪流满面,声嘶力竭。不过话说回来,《翻滚吧!男孩》、《奇迹的夏天》那样的也还是可以看看了。台湾电影本来就弱势被动,有不成熟的缺陷自然是很容易理解。

《艋舺》中主角之间的情愫扑朔迷离

  三、打同志题材的擦边球

  玻璃就是泛指和男同有关的电影,现在也称卖腐、搞基。百合就是女同,俗称拉拉、蕾丝边,一些打女女擦边球的也被一并计入。台湾青春片在这方面的投入实在是世界奇观,满地玻璃,百合怒放。夸张点说,能与这种比例成对等的大概有如主旋律之于内地电影,歌舞片之于印度电影。但事实其实没有那么夸张,会导致这种错觉的原因是什么?原来以往台湾电影经常一年就来个可怜的一二十部,结果里面能制造话题的不会超过个位数,而其中就有一大半是同片,试问能影响不大么。

  回顾青春片的短暂历史,曾克柔和林月珍的关系其实只是暧昧罢了,《蓝色大门》一度就被宣传为女同片,制造卖点。那之后2004年《十七岁的天空》营销成功,同片的号召力得到了关注,制作方开始关注这一群体,他们发现台湾电影观众里面,这个群体的向心力和忠诚度最为牢固,这种现象大概只有到《海角七号》的全民总动员才被完全打破。说起这一特点,有一号人物是不可能错过的,那就是女导演周美玲。身为女同性恋,她充分发挥了自身影响力和话题效应,当真是把这一类型拍到了华语界的极致。相反的,《花吃了那女孩》就做到了烂的极致。

  钮承泽不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艋舺》的拍摄完全就是按照这种思路来的,腐女们擅长挖掘一些边角料,把不可能化为可能。老外有文化差异,觉得吴宇森是如假包换的GAY片高手。那钮承泽索性把事情说直了,和尚对志龙说我做的这一切全都是为了你,给他搓澡替他背黑锅。事情都做到这份上了,还需要多说明什么?既然你们爱看,就让你们一次看个够。

爱情在电影中滋长

  四、难耐纠结的伤痛刺激

  换个词来说就是纠结难耐,台湾青春片尤其擅长把鸡毛蒜皮的小事说成何等的痛苦。要开列一张单子的话,从《夏天的尾巴》、《六号出口》、《沉睡的青春》、《一年之初》、《渺渺》到《阳阳》,莫不如此。其实青春里的爱和痛都很简单,然而一些导演总是不以为然,他们想用艺术手法去化解,试图去重现和包装迷茫和焦躁,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问题就出在有时候连年轻人都搞不懂他们自己在做什么,电影导演还是踏实一点做事比较好。做作的不只有台湾腔,毕竟这语言上的东西很容易化解。经常是电影里的人物从言行、性格到做事动机,每一项都让人觉得难以忍受。他们谈得死去活来,观众也看得死去活来,当真是两样的世界,一样的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前面说的同片更容易犯这种错误,现实中没有见多不怪,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也不能成为托词。正常与不正常的界限的确很模糊,但有一种错误是肯定存在的,那就是有些电影的感情表达远非常人所能理解和接受。当然也有一些人,他们认为这种剪不断还理不清的东西是必须,你不能忘了现实中确实有这么一小撮人,就爱浪费些时间,追求点闲情雅致。《艋舺》同样在这一项上面犯了错,那就是蚊子和小凝的纯洁爱情线,非常之无趣。五分钟能说清楚的事情,非要拆成几段来反复强调交替说明,不就是一个迷恋还有承诺,用不着这么拖沓。

《艋舺》包涵了青春片独具的r热血气质

  五、感人心脾的清新配乐

  尽管林强在《少年吔,安啦﹗》就崭露头角,尽管雷光夏在《南国再见,南国》就有单曲收入,牯岭街合唱团也不可谓不完美,但是它们都太过刚硬又或者是太不合群了,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配乐无法独立成为一种现象。青春片与清新小调的化学反应同样跟《蓝色大门》有关,陈绮贞的《小步舞曲》在当时不怎么受到关注,只有赶上回头热,许多粉丝才发现陈老师居然插了一脚。那之后是《盛夏光年》和五月天,电影可以抛开不谈,配乐拿出来单独一说。《夏天的尾巴》里,郑文堂更是为女儿郑宜农量身打造了一番。此后苏打绿等人也纷纷出马,这种现象可以跟香港那边的My Little Airport遥相呼应,彭浩翔不时引用。台湾也有些例外的,比如《练习曲》和《听说》,前者采用了胡德夫,可以说音乐和电影是相扶相助,后者就不会有喧宾夺主之嫌。

  到了《艋舺》这里,陈珊妮出马,这会不再是钮承泽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里说的了,配乐找萱萱(范晓萱)和欣芸(李欣芸),电影的配乐还笼络了张悬、蔡健雅、李玖哲等多位歌手,音乐很满,十分到位。对电影导演和创作歌手来说,结果对他们而言同样是双赢的。

  

  独家申明:
 
    独家申明:搜狐娱乐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违者必究!如需转载,请致电010-62728102咨询。

  
责任编辑:逃逃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