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艋舺》 > 独家策划

《艋舺》考据癖:帮派地图花名册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文/木卫二
2010年03月21日14:14

  电影《艋舺》用青春和义气讲述了一个惨烈的艋舺青春故事,导演钮承泽承认本片受到不少真实事件启发,正是艋舺地区几十年形成的本土文化,令这部电影从上映第一天起,就勾起了台湾很多人的怀旧之情。

结拜仪式
《艋舺》中蚊子与和尚等人的结拜仪式

  艋舺的风土

  艋舺是台北最早形成的街市,是一个因河运而开始发展的内港,也是是台北市发展的起点。1920年,日本人将台北改制为台北州,施行地方制度,将艋舺改为万华,取其“万年均能繁华”之意。今日的万华区经过几度的行政区重画,早已把范围扩张许多了,中华路以西迄新店溪,忠孝西路以南,都包括在万华区内。

  艋舺自古以来都因紧靠淡水河而港口店铺林立,被外省创业者与后移民视为叩关之地,有着相当复杂的社会基因与物质基础。一讲起旧台北,就有着“一府、二鹿、三艋岬”的说话,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

艋舺黑道
电影《艋舺》无处不在的体现着俗而有力的风土人情

  最早开发艋岬的外省移民是三邑人,广建商铺也逐渐掌握了地方上的经济链条,这使得后来的外埠势力很是眼红。所以,自1853年爆发了与同安人的大规模械斗之后,武力解决问题的模式就已经形成了传统,暴力事件也从未间断,逐年升级,直到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帮派来打理之后才算是有了些规则,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下秩序。在这个靠售卖与地域贸易为生的小社会里,鱼龙混杂,生计繁复,官府解决不了的问题,基本都会抛给帮派让他们自己做主。

  所以说,艋岬的旧式帮派与武斗,都是传统。最早的帮派尚很单纯,只是由地方士绅、商户、宗族共同参与的行会性质,称为“郊”,而后期的帮会则转变了性质,成为与商户对立的社会暴力团体,靠敲诈与掠取经济利益为生,称为是“庙”,这个庙的概念原本是指艋岬最大最古老的精神圣地“龙山寺”之外的小香火地,意思有外埠的、独立的、不正宗的意思。

执行家法
《艋舺》中执行家法的片段

  角头的伦理

  艋舺这个古老而且繁华的城区,繁华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进入到现代,艋舺的黑道多被称为角头,角头各有自己的地盘,也多由邻居或朋友聚合而成,组织并不如外省黑道严密。在艋舺角头众多,彼此界线划分不清,有时走在一条小巷子,进去出来就经过了两个角头的地盘,每一位角头大哥在自己地盘里威望颇高,与普通商户和气相处,电影里带着浴帽的“Geta”老大,恰恰就是艋舺最常见的“俗而有力”的黑道形象。

  在角头林立的艋舺,有着很深厚的伦理规范,并且具有极强的排外情绪。在七十年代时候,“外省”来的四海帮曾想在在艋舺开场子,结果整个艋舺的角头皆站出来与之对抗,就如电影里“Geta”老大和“Masa”老大一样,艋舺的角头彼此都有关系,一遇外敌,自然群起而攻之,所以“外省”的黑道始终很难踏入艋舺的地盘。深究其原因,艋舺这个古老的街市,既保留了闽南地方文化,也同时留有很多日据时期的殖民地文化(如“Geta”、“Masa”都来源于日语),相对而言,“外省人”是艋舺人最为陌生的,自然有着很大的排斥和敌视。

黑道人士身穿黑衣送“蚊哥”最后一程
黑道人士身穿黑衣送“蚊哥”最后一程

  时代的巨变

  进入八十年代,整个台湾都在剧烈的变化,艋舺这只小船自然随着大时代的潮起潮涌,颠簸起伏。枪支泛滥、外省帮派兴起、一清专案、戒严令解除……令艋舺地区的各方角头势力重新洗牌,原来固有的黑道伦理遭受最大的冲击。

  从五十年代开始,“芳明馆”成为艋舺北部地区最知名的角头型帮派,电影中“蚊子”遇见“小凝”的宝斗里就属于“芳明馆”的地盘。在1984年,“芳明馆”首次发生了小弟打死大哥的事情(“珍珠呆”梁国恺强杀大哥林春发),自此角头之间的伦理和规范发生突变,小弟枪杀大哥的事件层出不穷,再加上“一清专案”,众多角头大哥被送到绿岛或岩湾管训,而外省帮派大哥则很多逃往海外,而且忙着大搞投资公司,并非像电影里那样处心积虑地与艋舺的角头们抢地盘。

  2005年5月29日,台湾度过了有史以来治安最好的一天,台湾南北黑帮大老们共同协订将这一天定为“黑道平安日”,因为人称“蚊哥”的许海清在这一天举办告别式,这位出身艋舺的台湾黑道教父的葬礼,堪称一场台湾民间前所未见的“黑道世纪丧礼”,也见证了艋舺最后的传奇。

 

  独家申明:
 
    独家申明:搜狐娱乐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违者必究!如需转载,请致电010-62728102咨询。

责任编辑:逃逃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