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埃里克-侯麦去世 > 新闻报道

大师的喋喋不休与情长意短 解读侯麦电影关键词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01月13日20:10

  《世界报》谈及侯麦去世时说,他是法国电影的传奇。任何一个传奇都有它平庸和出色之处,侯麦也不例外。这个严肃的老头一向远离人们的视线,他从头到尾仿佛是在拍摄同一部电影——他自己想要的那种电影,不为周围人群和万物变化所动,忠于内心始终不更改。正因如此,人们轻而易举地概括出侯麦作品的许多关键词。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它们吸引了一批铁杆拥护者的同时让另一批人敬而远之。

  喋喋不休长话连篇

  侯麦电影里的人物是重症话痨患者,他们可以就美酒佳肴、艺术哲学、天气环境、设计装修等话题展开对话。在一些人看来,这种对话是无意义的且浪费时间,它把观众踢开到了一边,对话的人物仿佛就跟街边咖啡馆里闲聊的两个家伙没啥区别,哪来的观赏性,不可理解的兴致盎然。这些对话内容一般人都不大有兴趣,更致命在于侯麦还拒绝频繁的正打反打,只是把机位架在那里,让两个演员自己去发挥,过上一遍就完事了。所以在侯麦电影里看到动辄五六分钟甚至十来分钟的枯燥对话,实在太过平常了。这样的场景可以发生在餐桌上、壁炉边,可以在花园里、沙滩上。侯麦能让人物在任何一个地方展开即兴对话,并且话题转换陡然直下,很快进入一些深层领域,显露知识分子的情趣口味。

  情长意短爱恨匆匆

  在影迷看来,侯麦的喋喋不休是充满亲和力,一是法国人确实话多,二是爱情征服一切,三是这些对话的确暴露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意有所指。相比伍迪•艾伦在《怎么都行》里大耍嘴皮子,侯麦的电影缺乏幽默,显得古板而保守,文学性太过、艺术腔太浓。他宁可挑选一些大而空的主题,袖手谈心性,也不愿意就简单的世俗问题发表看法。然而这些大而空的东西往往还是服务于爱情,但是侯麦式的爱情实在跟一般人的想象差距甚远,不见情色更不受欢迎。

  侯麦的创作有十之七八能归入三大系列,里头讲的还大多是爱情。痴恋、劈腿、等待、冲动、被吸引、情欲焦虑,每一种爱情的状态都让主人公产生了深深困惑,进而引发故事。一直到《四季的故事》,侯麦进入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用季节时行说明了人在生命中的不同认识。从早期到晚期,侯麦的视角也从男性慢慢往女性身上转移,愈发懂得女人心思,所以才会有秋冬两本的好评大收。

  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

  把侯麦表现的电影人物归入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范畴当中,相信不会有人反对。这些人出生落地到出现在银幕上,仿佛只是为了谈情说爱,而且还不是真刀真枪直接上的那种。在做一个决定前,他们需要付出相应的思考,这些内心波动远比决定本身丰富精彩得多。他们会互相试探,有欢喜有失意,纠结于去或留、等待还是结束、感性还是理性。说起来他们的生活一成不变,无非要面对种种难题和选择,而几天前和很多年后也没太大区别,这种生活的节奏慢得能磨死人。从充满热量的少男少女到面对爱情和婚姻的年轻人,再到历经心路坎坷的中年男女,侯麦讲的其实是一类人——或者说同一类人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黑白或彩色、古装或现代,这些都不会是真正的影响因素。

  自然写实和真实电影

  在侯麦作品里,基本看不到有特效处理过的片头,没有大范围的场面调度,缺乏快速剪辑和镜头移动,音乐稀稀拉拉用以串场,完全是往小的地方和细微之处去做。除了少数几部古装片,在时装片里,侯麦的电影人物都是贴近现实,不会有过多的粉饰,追求自然,营造一种逼真的真实感。看《女收藏家》,你会觉得男女挑逗情意互投又暗藏心机就是那一回事。看《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你会觉得中古时代的感觉就是朴实无华,拒绝花哨。侯麦几十年如一日地奉行写实手法进行拍摄,因而电影的生活化与真实感很强烈,像《面包店女孩》的街市小道,《绿光》里海边吹来的一阵风,往往能让人身临其境。

  由于女演员不施粉黛,你一开始会觉得不习惯不对眼,等到卸去附加在电影上的虚假美化后,侯麦的意图方才显现出来,他要的就是真实生活的感觉。据说侯麦拍电影的办法是先找演员猛聊上一通,然后写本子,最后让他们自我发挥,反正出来的人物跟现实中的八九不离十,该软弱的软弱、该迷人的迷人。有时候侯麦也会巧妙地加入画外音,这些都证明他对自然声音的要求也能够灵活变通。

  大隐于市 低调大师

  侯麦对真实自然的热爱做到了言行合一,只有深入了解他的低调处世,也许你才能明白这样的人确实适合这样的电影,你可以不欣赏他,但他值得同行和观众的尊重。近一二十年里,侯麦完全远离了电影圈,尽管他还频繁拍摄电影,然而不会轻易抛头露面,不上电视、少有访谈,想找一张他在拍摄现场指点江山的工作照亦是一件难事。由于不卖座,侯麦电影少有商业考虑。侯麦的小团队为他张罗跑场赶赴世界各地的电影节,每个人都觉得成事不必有我,但每个人又是这个群体的坚实组成。然而侯麦的手法又做不成普遍公式,否则很多攻于后期制作的电影从业者只有失业的份。侯麦时常带着个位人数的摄制组出现在某个角落,以至于路人根本不会觉得他们是在拍摄正式的电影。

  不属于任何流派

  回到侯麦刚踏入电影圈的起步时期,他也是靠笔杆子谋生活。作为一个优秀的影评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念理念,倔强到让其他人群起而攻之。他的早期作品不受欢迎,没有革命没有极端没有卖点没有批判,反正那个时代该有的一切他几乎都没有。也难怪有人会下断论说,新浪潮里面确实有浑水摸鱼的家伙。等到侯麦作品真正受到重视,新浪潮早已是过去时,特吕弗跟戈达尔都要慢慢走向决裂。正因侯麦的坚持,他跟其他新浪潮导演的产生了显著区别,自成一路。而以上这些经历也充分暴露了侯麦的独特个性,侯麦的法则就是自我法则。他的制作模式完全不像是现代电影,远离在成型的工业体系以外(不管是好莱坞还是法国)。

  

  
责任编辑:三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