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电影新闻

易凯CEO王冉受访 进入电影业门槛会越来越高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12月18日17:45

  中国市场真正有票房影响力的艺人几乎没有,有票房影响力的导演就那么几个,资本很难“遍地开花”地去投资

  易凯资本从2002年开始关注中国传媒娱乐行业,7年时间里,已成为传媒娱乐业内最知名的投资银行,被业内称为传媒娱乐业的“幕后推手”。

  人物周刊:就你的观察,现在中国电影的“盘子”有多大?

  王冉:电影市场一年就40多亿,规模不算大,随便一个市场都要比电影市场大。比如央视去年一年的广告加起来可能将近150亿,而电影票房才40多亿。这40多亿还要分给院线、电影院,真正分到制作方、发行方手里的大概只有45%左右。当然电影还有其他衍生收入,例如海外版权、新媒体、制成DVD,但总的来说这个比例还很少。

  人物周刊:但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关注中国电影了。

  王冉:第一,是因为中国电影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处于黄金期。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化多厅电影院的建设。就拿北京市海淀区来说,以前只有华星一家多厅电影院,一年票房四五千万人民币,但现在至少有5家多厅电影院,还是这个区域,还是这么多人口,一年票房将近两个亿。以这样一个速度增长,很多二三线城市也会开始有电影院。电影行业快速增长的趋势,对投资者是有吸引力的。第二,投资者觉得电影是相对容易建立品牌的一个平台。不可否认,电影业有它性感的一面,这让很多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人误以为遍地黄金。

  人物周刊:每年也会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去年的《非诚勿扰》。用王朔的话说,这些东西像给新投资人打了一针鸡血。

  王冉:对,《非诚勿扰》的制片方华谊兄弟单片就获得利润将近一个亿,但这是非常罕见的。绝大多数电影都不会有这样的回报。其实电影行业的风险还是很大的。去年国产400多部电影,但真正能进电影院上画的只有100多部,而商业上回报较好的也就10多部。一些年轻、名气不大的导演拍的电影都不赚钱。赚钱的就是那几部大片。

  但好的一面是,现在电影市场投资越来越高,大片的票房越来越高。以前的片子票房过亿就很难,现在的大片过两亿容易了。现在有人预测,未来3年肯定会有一部电影单片票房过1亿美元。

  人物周刊:现在有兴趣投资电影的人有多少?电影投资的风险主要在哪儿?

  王冉:有兴趣的还是蛮多的。但说到底,愿意不愿意出手,还受到几个因素制约。一是它的规模小,整个相关的市场一共就几十亿人民币;另一个就是怎么解决“一翻一瞪眼”的问题。比如这部电影火了,下一部不火,电影存在太多偶然性。对资本来说,它需要一个可预期的曲线。

  那用什么来解决这不可预期的问题,只能靠形成规模。但现在整个中国电影行业还处在一个单片驱动的阶段。包括像华谊兄弟这样的公司,一年也只能拍2-4部电影,而每部电影的成功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公司全年的电影收入,这非常可怕。另外,中国市场真正有票房影响力的艺人几乎没有,有票房影响力的导演就那么几个。当这个行业没有足够的导演和艺人能拉动票房时,资本很难“遍地开花”地去投资,因为投了也是瞎投,砸不出东西来。

  所以我觉得,第一步就是让导演分流,从以前的张艺谋冯小刚(在线看影视作品)到现在的宁浩、徐克,从以前大家只认识两三个导演到现在认识十几个导演。虽然与好莱坞相比仍然很“薄”,但比起以前两三个导演“独霸天下”的局面,还是一种非常大的进步。在这个前提下,整个行业开始变得可控,出现专业的监理和担保机构,保证电影能按时按预算完成。这种对整个流程的把控,是影响整个行业未来发展重要的因素。资本可以承担的风险是,你拍的电影,市场反应没有预想的好。资本不愿意承担的风险是,比如说4个月拍摄,6000万预算,但你拍了一年零四个月,6000万早用光了。

  人物周刊:好莱坞有一种叫担保公司的机构,专门监督制片人按时按预算完成拍摄。

  王冉:对。在美国,如果没有监理公司的参与,大片是没法进行拍摄的。贷款公司不会放款,政府退税也无法拿到,所有东西都是以监理公司的介入为前提,由它来保证整个电影流程按时按预算完成。

  当然,监理公司愿意为影片做担保,它的前提是导演、艺人都必须是演员工会的。这相当于一种相互制衡,使得大家都变得相对可控,大家都要顾着自己的饭碗,这样你的钱就不会乱来。这不像中国的导演,预算超了就超了,你怎么着吧?

  人物周刊:有什么手段能规避这些风险?

  王冉:要给电影行业时间让市场发育,我们看好的是它的未来和增长。对于中国电影行业,你不能拔苗助长,指望它一下子方方面面都完备。应该让一些比较好的电影公司做大,让他们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游戏规则”来,然后借这套规则去影响下面比较小的二三线公司。过一段时间,在那些二三线公司里也冒出一两个,那么整个行业就能过渡到一个良性阶段了。

  对资本来说,保险起见可以投资发行,因为发行面对的不是一两部电影,而是一年十几部的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或者投资电影院,当然它可能承担房地产风险,但规避了电影本身的风险,电影院总是有人去的。

  人物周刊:有个说法,中国电影有10%是赚钱的,90%是赔钱或者是持平的。这种现象好莱坞也存在吗?

  王冉:好莱坞是这样的,每年大的电影公司(6大电影公司),一年有差不多20部片,其中真正自己参与制作的就是大概七八部,剩下的就是给独立制片公司做发行。在那七八部里面,又至少一半是系列电影,就像007这样的片子,剩下的才是新片。这样的好处是,像007这样的片子,票房基本上是有保证的,它靠的是品牌的力量。

  他们还有一个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电影的后产品开发做得充分。电影院上画后,还有DVD、新媒体的收入,这部分占的比例比较大。如票房不好,这方面也能弥补。而在中国,DVD、电影频道的收入都可以忽略不计,新媒体更是少得可怜。

  人物周刊:现在业界有普遍的看法是好编剧最缺。

  王冉:不仅是编剧,其实在这个市场里导演也是越来越缺。真的能带动票房的大牌艺人在中国也几乎没有几个。周迅(环保官网)(在线看影视作品)正在开始,葛优如果没有了冯小刚,影响力也很难说。以前说Will Smith(威尔•史密斯,著名好莱坞演员)单片的片酬最高能拿到6000万美元。中国的电影演员都说,怎么他拍一部片子能拿那么多钱?我们国内拍电影都不谈钱,就跟免费拍差不多,和电视剧比更差远了,一般顶多就几十万,极个别才有几百万。

  那天我看了史密斯演的《七磅》,你就觉得他确实值6000万。整个电影他一个人就能撑下来,你就冲那一个人去看电影的,如果电影换了演员,一点意思都没了。他确实演得好,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握都特别准确,这是中国演员达不到的。

  人物周刊:很多中国电影都是做房地产的人投的,甚至山西挖煤的煤老板也投资电影,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冉:这种现象目前太多了。我觉得很正常,因为在良性资本的资金链建立起来之前,电影是一个非常开放的产业,有钱就可以投资。但一旦产业链越来越完善的时候,它就会变得相对封闭,随便什么资金再往上投就会有一定的难度。

  现阶段,就单片投资来说,投资一亿、几千万是可以的。但即使是现在,一些好电影,比如冯小刚的下一部电影,你想往上投钱已经有一点难度了,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资金链。如果你愿意,你只能去找一些二三线的电影公司投资,比如投李湘的下一部《十全九美2》。

  人物周刊:电影业门槛会不会越来越高?

  王冉:如果只是对单片投资的话那还好,但如果你想在电影行业里打造出一个像华谊兄弟这样的品牌,门槛确实越来越高了。5年前,你有两三千万美金就可以做到,现在至少要一亿美金到两亿美金了。

责任编辑:布鲁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