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奥地利古典主义作曲家约瑟夫•海顿逝世200年,奥地利文化和旅游部门将本年度命名为“国际海顿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顺应世界潮流,历史上第一次将纪念一位音乐家的“迷你”节日放进音乐节。当欧美音乐重镇自开年以来纷纷唱响海顿的《创世记》、《四季》和著名弥撒曲之时,热爱音乐或热爱海顿的人们将在北京与世界同步地聆赏到来自德国慕尼黑的Klang Verwaltung乐团呈现的具有特别风貌的同样作品。
由小提琴家安德列亚斯•莱纳、约瑟夫•克莱纳与具有独特音乐理念的指挥家伊诺克•祖•古登伯格于1997年创立的KlangVerwaltung乐团正像它的名字一样“精英荟萃”声音追求具有独到方式。该乐团由来自世界顶级乐团和歌剧院的一流演奏家构成核心团队,这些乐团和歌剧院包括:柏林爱乐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斯图加特国家歌剧院、汉堡国家歌剧院、汉诺威国家歌剧院、萨尔茨堡莫扎特协会乐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德国莱茵歌剧院以及数个德国广播交响乐团。
KlangVerwaltung乐团担纲主打的“迷你海顿节”包括三场音乐会,其中第一场“圣乐之吟——纳尔逊弥撒”于10月22日在王府井教堂举行。《纳尔逊弥撒》作于1798年,是《危难时刻弥撒曲》(Missa in angustiis)的别名。《危难时刻弥撒曲》的标题是海顿自己加的,体现了海顿对正在进行的拿破仑战争造成的动荡时局的忧虑。巧合的是,该曲1798年7月创作时,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在阿布基尔一举击溃法国海军,解除了法国人统治海洋的威胁。好消息在曲子完成后两周传到维也纳,所以《降福经》中戏剧性的小号花腔,或许就是海顿听到好消息之后加上去的。两年后,纳尔逊造访埃森施塔特的艾斯特哈齐亲王,恰好出席这首弥撒的首演,所以该弥撒后来以“纳尔逊弥撒”为后人所知。
《纳尔逊弥撒》用的乐队规模较小,只包括了小号、定音鼓、弦乐和管风琴。但是,海顿充分利用古老的管风琴叠加在弦乐之上,给作品增添了特殊的音色,尖锐,粗犷,D小调时显得阴郁不祥,D大调时又平添庆典气氛。《纳尔逊弥撒》同时也显示出受到亨德尔清唱剧的影响,戏剧感十足,配之以娴熟的乐队写作,同时又照顾到经文歌词的情绪表达,实为一部旷世杰作。
海顿的弥撒曲是古典主义声乐作品中的经典,充满了美妙与和谐的旋律,当《纳尔逊弥撒》那纯净而高贵的旋律在王府井教堂上空回荡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会沉醉其中。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