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内地是华语片最大市场 |
侯孝贤:华语电影大平台可能造就更好的未来 |
朱延平:商业意识觉醒让台湾电影得以喘息 |
搜狐娱乐讯 2009年对于台湾和内地电影界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两岸电影界的交流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程度,两岸电影展、金鸡百花上的“台湾乡土电影回顾展”,加上政策上的放宽——台湾电影入内地取消配额限制,两人电影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今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台湾电影的三位著名导演李行、朱延平和侯孝贤接受了搜狐的专访,对于台湾电影的未来和两岸电影界的交流,三人都有不同看法和前进的方式。
李行:内地是华语片最大市场
1990年,正是一份来自中国电影家协会的邀请,正式启动了台湾著名导演李行从事两岸电影文化交流的旅程。至今近二十年过去了,八十岁的李行导演仍在继续着这项事业。在今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的“故园情——台湾乡土电影回顾展”上,我们又见到了李行的身影。这位在台湾电影界浸淫了六十年的老导演,现在最关注的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岸电影文化交流,将台湾青年一代电影人带到内地去。
从今年开始,两地互办影展,就是要促成两岸电影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而在李行看来,这种交流主要是推动年轻一代。去年的《海角七号》,造就了台湾近六十年来都没有的高票房,在《海角七号》之前,还有林书宇的《九降风》,杨亚哲的《囧男孩》,年轻的一代的导演已经开始认识到票房与市场的重要性。将年轻导演带到内地来,李行主要是想让他们见识到内地市场的广阔。
“所以我们现在要办两岸的影展,就是想要把我们台湾年轻的一代带到大陆来,让他们看到真正大陆的市场,可能是今后华语电影最大的市场。我们年轻时候的愿望,是要打开世界的市场、打开欧美的市场,实际上那是不务实的事情。现在我想让台湾的年轻导演来看一眼,如果你能打开大陆的市场,就肯定会有人投资你。”
在今年11月1日,李行就要到北京去参加“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他计划带六位年轻导演,六部影片,以及六位年轻制片人参加。另外还有参加“北京计划”,这是一个创投的计划,给这些年轻导演寻找拍片资金。“我们计划带一批台湾的年轻导演过去,让他们看到大陆的市场有多大。这也是我们促进两岸交流最大的动机和目的。”
除了为台湾年轻导演开拓内地市场搭桥铺路之外,李行也希望能够通过两岸互办影展,持续电影文化交流的形式,加强双方的沟通理解。他向记者谈到:“《集结号》和《非诚勿扰》在内地票房非常好,但是在台湾展映的票房也不行。他们在台湾才卖几百万台币,在内地卖几亿人民币,这个落差太大。台湾的观众也是一样不了解大陆的电影。我们举办影展的目的就是想让彼此都喜欢上彼此的电影,这样才有前途。”
朱延平:商业意识觉醒让台湾电影得以喘息
朱延平算是台湾导演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贺岁档上映的新片《大灌篮》一举突破了亿元票房,也让朱延平初涉内地影坛,就取得了开门红,也正是这部《大灌篮》,才有了朱延平在今年贺岁档即将上映的投资更大的《刺陵》。
“我以前也想拍大片,对于拍大片有很多想法,但是所有的想法一遇到钱的问题,就马上打消了”,朱延平之前拍摄的广为人知的电影都是中小成本的制作,《好小子》系列,《新乌龙院》等都创造了票房佳绩,被称为是台湾电影市场的“东方不败”, 不过,在《大灌篮》前,他自称是个抱着学习态度的新手,“《大灌篮》是我第一次来到内地尝试拍大片,《大灌篮》的成功也让投资方有了信心,才有了现在这部《刺陵》。”
“台湾电影这几年最大的困境就是固守在台湾,没有想到亚洲,所以它的预算很少,它没有办法走到亚洲去,所以台湾电影近些年在亚洲是缺席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内地之间的合作交流,就好像香港电影人一样——通过跟内地的紧密合作,他们现在发展得很不错。”
朱延平的另外一个较少为人所知的身份,便是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的董事长,这份导演工作之外的“责任”,朱延平的目标很直接:“我觉得当这个董事长,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台湾商业电影做起来。台湾电影其实是快灭亡的时候,靠政府给钱在拍。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是靠政府给钱来做,基本就是垮掉了。就像败家子,反正老爸有钱嘛,就拿着钱挥霍掉。我觉得台湾电影这两年会慢慢好起来,就是台湾电影实现了一个新的政策,这个政策就是国家给你500万,你必须自己再去筹500万,以前就是,给你500万就好了,随便你去拍,你可以拍300万好了,剩下的自己用还能过两年好日子——所以台湾电影就一路向下走,现在这样,自己要筹钱,就意识到风险,所以就会想着找号召力的演员,我要找谁谁谁,这种商业意识就这样活过来了,才会有《海角七号》,《囧男孩》”。
台湾电影现在的状态,被形容为“渴太久后的暂时止渴”,朱延平形容说:“就好像你很久没吃过牛肉面了,突然有一碗牛肉面出来,你会觉得很好吃,但这不代表台湾电影就到了一个很好的状态,在这之后也许还有鲍鱼、鱼翅。”他认为在这样的一个时机下,加大商业电影的比例,对于台湾电影的生存和复兴,是必然要走的一步:“台湾电影曾经是这样一种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艺术高,一部被称为艺术片的电影,哪怕你很烂,它都被被说成是有诚意,了不起,不向商业低头,好像拍商业电影史犯罪一样。但现在他们都了解了,观众才是老大,你不能靠政府给钱去维持,必须自己去奋斗。”
侯孝贤:华语电影大平台可能造就更好的未来
言行极具个性的侯孝贤,在世界影坛都堪称台湾电影的代表人物,一直以来跟金马奖“不对付”的侯孝贤,曾公开表示“金马奖是一个很烂的奖”,多年后的今天,他却已经是金马奖的新主席。在经历了信马由缰的年轻时代后,现在的侯孝贤更多地选择担当起台湾电影复兴的责任——他有一个构想,建立起华语范围内的电影融资及拍摄的平台,让整个生态链健康循环起来。
现在的侯孝贤除了当导演,还身兼数职:台湾导演协会会长、台北电影节主席、金马奖主席、台湾电影文化协会理事长,之所以担下这些职务,侯孝贤更多的认为是一种责任:“李行导演一直在做两岸电影交流和台湾电影发展的活动,他现在年纪也大了,而我年纪也到这了,所以应该有人出来帮忙了”,就连一向跟其有“过节”的金马奖,侯孝贤也一把接受了“主席”职位的委托,对金马奖“一个很烂的奖”的评价,侯孝贤解释为“那都是年轻时候的事,年轻的时候都这样”。
内地电影市场日渐成为华语电影的中心地带,而台湾电影则被侯孝贤认为是“边缘区域”,在他看来,“边缘区域也许更能保留一些传统的精神和文化”,而这恰恰是他所推崇的台湾电影的个人表达和特点。
不过,在侯孝贤看来,即使如此,台湾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两岸间的交流与合作:“现在的影片数量还不够,虽然出了一些青年导演的作品,但是还不够,还需要几年的时间。”侯孝贤认为,两岸,甚至是华语范围内的一个电影平台的建立,将会更有效地推动华语电影的发展。
他以法国电影为例,说出了自己想法的由来:“像法国电影,买一张电影票,这其中就有百分之几的份额被拿出来,自动建立在一个基金里,下次有需要拍片,就可以通过这个基金拿钱,根本不需要政府的大笔资助,而且这个基金是循环的,十分健康。这也使法国电影一直能保持活力,年产电影每年都能达到数百部。”
而侯孝贤也希望建立这样一个健康、能够循环的平台来促进华语电影的发展:“就像一个大的企业,它最重要的部门永远是它的研发中心,而台湾电影在整个华语电影中能够扮演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就好像好莱坞,它像一个磁铁,将各地优秀的电影人,像墨西哥的、哥伦比亚的、澳大利亚的都吸引到它那里的去拍片,内地电影圈扮演的也会是这样的角色。”
“我有在考虑,联合内地、香港、台湾、澳门,甚至是新加坡等地的华语电影力量,让各方的资金可以进来,让它的管路可以畅通,更开放,如果这样联合起来,我觉得今后华语电影的影响力会很大。在这样的一个平台,那些创造力很蓬勃的年轻人可以以此获得资金,
拍摄自己的想拍出来的电影,而且他们不跟着主流影片的模式,不会有票房的压力,就会很敢拍。一旦他们冒出来,就会影响很多其他的电影人。这样的循环就会继续下去。”侯孝贤如是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