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论坛实录第一场:什么是中国式大片

2009年10月15日20:4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娱乐

  商业片被第五代“扭曲”了

  主持人:感谢我们老师的发言。你们的建议很好,我们这个学术成果将来一定要转化成,当然要出一本书的话呢,但是我们也要通过各种方式跟这个有关方面沟通,包括制作方这块,大家的思想一定要想办法起到一定的作用。今天下午的讨论时间特别紧张,我们就不再重新安排休息时间,我们下面有7个老师要发言,我们现在比我们预计的结束时间有所延长,所以下面这个发言的老师,尽量的压缩时间,有的老师也主动放弃了发言。我们还希望以后每个老师都把你们的观点都在发布一下,所以下面请这个电影电视研究所的所长范志忠老师发言。

  范志忠: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向各位老师和各位领导做一个汇报,我提交的论文是国产大片的内容编排与上映。那么发言中对这个论文做一个小小的延伸,概述性的一下,国产大片,应该是中国主流大片的传播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呢,很显然是好莱坞的大片阶段,这个阶段呢它最大的两个意义第一就是说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但是,因为好莱坞它大片的崛起大家都知道是在70年代,主要是针对电视很少,都是在讲故事的情景下,电影怎么吸引观众去影院,所以提出了视觉顺应的一个大胆的一个命题。

  第二个呢就是好莱坞的大片的一个启发对业界的一个建构以及由此带来的档期的开发。比如到现在我们档期最好的档期上,黄金档,贺岁档,贺岁档在原来我们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呢,它是春节和放假,所以当进入到贺岁档的时候,当这个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正式打开贺岁档的时候,贺岁档的很多档期呢,开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制作视野,这是两个好莱坞大片对中国电影的启发。

  然后第三个好莱坞大片的是好莱坞式的可视价值的一种建构,那么在这种三种启发下,第二个阶段我个人觉得是电影作者式的大片阶段,那么这个大片阶段,刚才诸位老师所说的实际上是在《卧虎藏龙》的启发下,中国开始探索性的开展自己的大片。但是在这里就出现一个,因为我们在50年代的时候,我们曾经照搬苏联的这个计划经济的体制,就是我们的这个电影的生产都是统购统销的,所以彻底的清除了原来在二、三四十年代的这种市场。所以我们市场不符,我们缺少大牌,真正运作商业大片的导演,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一个现象,为什么要把它叫做电影作者式的大片,它更多的比如说,陈凯歌也好,张艺谋也好,更多的原来是新电影的,古代电影的代表人物,领军人物,他们原来的成名作呢并不是大片,但是他们肩负起了拍大片的使命,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呢,他们所拍摄的大片就出现了,出现了两个命题,第一个是,我个人感觉他们是在试图以一种新好莱坞的在一方面吸收欧洲电影作者的这种人文的创作,一方面呢,试图在体制内实行探索的,这样的一个对话的前提下进行一种探索这个探索一方面它借鉴了好莱坞的这种大片的视觉顺应,另一方面呢,它在人文价值的判断方面,又继续,正是在电影叙述的当时他就继续沿用了第五代的这种前卫的偏离大众的这种人文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呢,引起了一种巨大的争议,作者电影大片阶段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呢,就是经典作者大片呢由于它问世的时候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强力保护,这种保护比如说按照这个档期来安排,基本上比如现在比较成熟的贺岁档主要是国产大片,把海外的大片打到暑期档。还有包括对《十面埋伏》也好,对《英雄》也好采取人民大会堂首映式的礼遇,采取各种方式强制性的要变相的进行保护的方式进行保护,所以这样的一种高票房造成了一种什么呢,一种电影生态环境的一种恶化。这个恶化最有意思的就是表现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我个人更愿意把这些碰撞呢看成是一种艺术的渲染,而这种渲染是非常有意思的,电影以艺术片,如果我们还是要借用我们传统电影归类的方式,以艺术片和成名的第五代的电影,最后断绝了新一代电影人艺术。但是电影生态产生了一种成长,这个是中国大片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中国大片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呢就是从信息化开始的。我们把它界定为中国式的主流大片的阶段,这个主流大片的阶段就像刚才同志们所说的它就像一个资本权力和知识的三者的联盟的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也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如果说最初只是为了保护中国电影产业的角度提这个命题,就是说这个大片我们要保护,那么现在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就开始上升到什么样的?不仅仅对电影大张旗鼓的保护,而对其中的人文的价值开始提出了我们的构想。这种构想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命题,这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思。一方面的试图打开海外市场的时候,比如说哪怕是《赤壁》,我们还基本上引用古装的题材,加上西方人的视野来试图打开全球的市场。当我们的大片的定位基本上定位在国内市场的时候,比如说《集结号》和《建国大业》,我们的大片就只能限制一种高度的意识形态化。所以在这样一种电影大片还基本上采取分裂式的一种运营方式的形态上,我们提出了一个进一步的思考。我们的大片包括我们的中国式的主流大片能不能走向全球,而摆脱一种旧视野。

  这可能跟我们国家文化的软实力的建构密切相关,而这种软实力的有一个很显著的前提,他不仅仅是依靠一种强制性的节奏,而是依靠一种自觉的,一种下意识的信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也可能跟我们国家,在世界的一种格局的大定义有关系。比如说我们国家经济怎么样?据说明年会超过日本,排在世界第二位。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更多的经济生产在低端的产品的生产,所以我们的人均的平均下来在世界是大概排在第90多位,在这个意义上,很显然我们的中国主流大片要真正成为一种倡导,成为一种世界能够吐丝价值的一种大片,显然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路。

  主持人:下面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设计学院的李亦中老师发言。

  李亦中:昨天听会到现在我觉得江西人们是热爱电影,热爱故乡,昨天我们那个论坛的开幕式上首先一位学者亮相,他是出自江西的。他是一位成功人士,我知道有一个称呼叫出口老表,我是进口老表,是40年前,现在突然想起来有40年了。就是1969年的时候,我途径南昌,去往更远的赣南山区,然后居然有40年后来就没到过南昌。当年可是叫毛泽东思想万岁,因此今年很有幸和两位姓王的江西的学者在一起切磋、交流。我不能称为江西学者,但是也跟江西有点瓜葛,所以江西的大学生们给我一点掌声。

  我的论文已经被大会印出来了我今天讲的时候把这些串起来讲。中国电影界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往往我们是现有现象然后倒过来理概念,比如现有陈凯歌,然后再倒过来讨论什么是第五代。然后主旋律影片先有的,然后倒过来是主旋律到底怎么认识。那么主流大片也是如此。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大家众说纷纭,慢慢我想会统一起来。我理解的大片的要素大概有四个:

  第一,我关注的首先是制片的费用问题。因为这么漫长的一个过程以来,费用也是相对来说的,我认为之所以成为大片一定是影响大,上座率高。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群去看这个电影。第二我们的大片在大概从建国后到新世纪,入世前后一直是国家意志,国家统治,甚至是国家行为的课题。第三个跟第一个也有关系,既然影响到,就是说主题,响应党,就是这个论坛的主题是主流文化,社会价值。第四个我们来考察编导对大片的拍摄的把握,但是我认为这里面有一个过程,其实我们现在要开始过渡到制片人去主导。既然我们在里面八部大片一个是以解放前作为一个起点,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然后中间国家计划经济的时代,当然后面也开始改革开放,国家主导的一部,市场主导的我选了两部。

  第一个从影响大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国家以前对电影市场票房的这个聚集,这些数据不太注意,这个提法也是各式各样。今天在座的很多电影院的一线的老总,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一个数据是在上海,一家电影院独家上映,两映三个月,80万观看。解放后第一部,《南征北歌》,再来60年经历了风风雨雨,这部影片无疑是不倒翁。因为在文革中他也是赢取不多。因此这个观众人次可能是难以估算的,虽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建国献礼片我选了一个《青春之歌》,我看到一个数据它是创下了有36万,当时的电影,36万的票房,创业文革的那个非常时期,也没有数字的统计。但是我们知道由于江青发难,毛泽东提出这个影片在市场上是经历了两次发行的,发行人数也是非常多。报告的数据我认为到现在为止还是天量,可能在相当长的时候里面跌不破7.29亿的人次观看。为什么?《英雄》国内票房不计算,国际票房是第一个创造出来的,据说有11亿。《集结号》两亿,所以这个发布影片都是影响到市场的占有率很高。

  第二层来说,国家行为,《南征北战》解放之初这部影片就是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命题作,我们不开小的题材,也要开大的题材。军方第一次制作的人力供应,财力、兵器各种装备,建国初期刚开始的奠定了后来的战争大片的基础。《青春之歌》1959年,党中央策划了献礼片一直到今天,其中中央都有高层参与,邓小平、周恩来,曾经在北京市支持这个影片。后来有一个人跳出来说这个影片不好,后来邓小平、周恩来等都支持这部影片。中央领导亲自关注、策定这个献礼也是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创业中蕴含了文革中的特殊时期,两个士兵部,开始的任务周恩来也参与,江青也参与,最后惊动了毛主席。总体上是当时的主旋律,主流意识形态,国难反侧,接近文革造成的恶劣的影响。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整顿党风,其实已经意识到干群关系有紧张,党的不正,甚至有腐败的行为。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这部影片的首映式。

  第三,我刚才讲的,这部影片在人民群众里面,它的题材响应的社会已经为什么建国60年来这几部片子为什么浮出水面,那么多人去看。《南城北战》建国之初,国家改朝换代,走入新的时代,回过头去以城市市民为主的观众群要认识革命,认识解放军。《青春之歌》,当时出现的背景用今天来讲也是很有意思的。这是一部世界电影,没有开播就已经沸沸扬扬,因为被领导集团,因为之前的《青春之歌》这个小说有一个工人提出来批评,在《中国青年报》然后就是吸收了大家很多人的关注。当然,基本上站在《青春之歌》小说和电影里面,创意既有“四人帮”江青一伙的干扰的问题,但是也有工业学大庆,当时的时代我觉得也是时代主旋律的一个问题。中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样的时代精神在这里面起作用。《喜盈门》因为文革的风气败坏,人与人之间,甚至深入到家庭里面,当时儿子起来打老子的事很多,所以我们现在的影片他是写家庭的关系。而且在1931年前后,这部影片的出现我认为基本上没有政治的含义在里面,全部是写老百姓家常里短。不光是农村,诚实的观众看了也有亲情性。因此创下了将近8个亿的关注额的数字。

  《焦裕禄》的出现,老百姓看了以后,就是说焦书记你在哪里?现在生活里面好象焦书记这样的一种楷模创造,这样也是呼应了民间的一种民意的体现。到了《英雄》,它今天受到的垢病很多,但是我们看《英雄》的出现是在娱乐时代,好莱坞大片进来,我们的大片其实它是体现了其中有很多的中国元素。当然张艺谋这个影片他不在进行文学改编,走的是银幕奇观的一条路。那这些银幕奇观他是中国特色的元素,影片人物记不住,就剩下三场大的场面,奇观之仗,弘扬民族战争。但是这个走向世界还是应该把中国的文化东西带到世界上去。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有一点欢迎的态度。

  《集结号》大家都知道,应该说如果这次论坛严格意义上说的一个中国有价值的大片的体现,又是现实题材,而不是古装大片那就是《集结号》。好人应该有好报,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这样一个价值的判断。不能让英雄流血之后再流泪。那么《集结号》历年在春节的短信段子里面大家可能都知道。关于《集结号》一个评点,其实他是真实的反映中国民众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这样一种期望。因此这些大片之所以产生这么大影响,都是跟人民群众的民意,社会生产大背景的一种呼吁,那么最后就是过简单提一下,我觉得我们现在要关注,这些年来大片出了那么多,我觉得我们要关注,在市场上运作的题材,不是导演为主的,是制片人主导的。他们是大片的入场,这方面特别集中在北京,我看过一本书非常好,当然这个书皮的封面也是受《黄金甲》的应该,是金黄的。我跟自己的学生推荐他们去读的,这是用大特写的方法去写的,叫做《谁制造中国银幕的神话》,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谁制造中国大片的神话。因为这个书是单章里写一三五七九,双呢是写二四六,那么两个民营企业,刚才那位黄教授他为民营企业呼吁,其实民营企业很厉害,他们早就是了,他们早就已经开始有了拍了。张伟平,然后我把那个也算上韩三平,他持有很多个身份又是总裁,我就认为是他一个大制片家。包括我们这次文集的那个汇编,我特别看了我们的压轴卷是我们赵教授写的宁夏,宁夏厂长,砸锅卖铁,背水一战开出这个话题来,肯定在这个市场上我认为是开始由制片人来主导的,我们要予以关注。国庆前华谊公司创业板上市,到上海的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路演,等等。听说那些证券公司已经给出了,在月底就要上市了。首轮上市大概定价是23元到27元,那么这开场锣鼓一敲,两这兄弟的身价立刻跻入了亿万富翁。

  因此,我们认为电影这个行业本来就是风险投资,要有风险意识,那么成功的主流大片,他就能够化险为夷,这个里面我觉得中国的电影跟世界上来说我们还是起步晚了。我们要关注这些导演,但是更要关注这些制片人。黄老师说的韩三平老总因为太高兴了,有点得意忘形,我认为也是人之常情。只有这样的大片拍多了,把更多的市场占据了,再面向海外推进,就能够把这个风险投资化险为夷,最后这个票房成功以后皆大欢喜,然后这个制片人说我要去裸奔,那我们看他们怎么去裸奔。谢谢。

  主持人: 谢谢亦峰老师的精采发言,下面请北京电影学院的陈小云教授做发言。

  陈小云:我的论文是《国产大片的社会意识形态》,刚才听了很多老师的发言,我感觉很受启发。我首先回忆一下李老师的发言,他说在国产大片的发展过程当中,学界、产业界和他们之间没有形成一种平等的谈话关系,我非常能够理解。但是我现在用另外一个概念,对话关系这就使得每一次学界关于大片的说法都像是唱卡拉OK,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这么一个专栏中设这么一个主题,是非常值得令人尊敬的。不管以后他们的影响有多大,但是我理解的对话的关系其实非常复杂的。他除了产业、观众和评论界之间的对话关系之外,中国国产片呢就像你们说的有另外的对话关系,这也是我发言的核心内容。就是主流大片如何重建和现实的对话关系。提出这个问题的根系是我们现在的绝大部分中国电影,或者说我们至少一半以上的主流大片,跟现实有关,我说的不是平坦意义上的,是跟现实中的情感有关系,跟现实中阶层和心理状态还有心理需求有关。当然这个概念肯定不是来自好莱坞,然后从概念上来说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在描述好莱坞只有我们习惯于这样一个概念,高科技,大投资,大明星,高回报。这些概念都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我们在讨论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似乎忽略了另外一个路径,就是好莱坞在主流电影当中,有非常关注现实的一点。

  我这个关注现实不是说我们说的现实情感,更不是说所谓的现实主义。我为什么说用所谓的现实主义的说法的?是因为现实主义在我们这里说的比较严重一点,是一个被强暴的名词。说的比较温和一点是一个无边的概念。我们用现实主义的概念也无法描述好莱坞电影,但是如果同对现实的关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去理解好莱坞电影为什么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我们一方面欣赏,老说它底子好,但是我们发现,中国关注是全世界最热爱好莱坞的观众之一。这样的一种喜欢不是单指于明星投资可以解决的,这不能解释好莱坞如此长的时候里面称霸全球市场。如果肯定它有一些很内在的都是,我觉得这种内在的东西从现实的层面来说他至少关注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们的普遍情感,或者叫资本主义,就是说金钱就是利益。还有一种特殊情况,跟这个作为争议的是奥斯卡奖,上个世纪家庭的破裂是美国很大的问题,每一年至少有3部这样的电影获得奥斯卡。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看历届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影片,他都会涉及全球性关注的问题,比如《撞车》的种族问题等,这些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特殊情况。

  但是我们回头去看,仍然还是舍不得国产大片,我们发现很多片子都跟现实有关,但是我们发现另外一个事他影响了一个巨大的,就是一部电影票房越高,观众的呐声就越是剧,观众的呐声越剧烈,又进一步推动票房的提高。这种状况从80年以来一直持续现在,到《无极》终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极》出来的那一年,谁敢说我喜欢《无极》?人家就认为第一你脑子进水了,第二你是被收买的枪手。就是你真的不可它为好,问题是我讲出来时候,你们大家都认为它是大片,但是我不认为《无极》是一部好电影。我作为个人来说,我不喜欢它。可是在观众面前,我不可以说,你就会被网络的唾沫所淹没,从今以后不敢再说话。

  那么这几年当中,我们对它的不认同的原因就是国产大片在票房和口碑产生巨大的断裂的的极度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电影从不涉及当代人的情况,不涉及现在人的经济平衡。我说这个跟这个片的题材无论,当然如果他们受到欢迎,肯定是跟现实有关的,跟现实人的情感有关。那么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7年初才有了逐步的改变。比如我们一般把《集结号》当成转折点,《集结号》的成功有众多的原因,但是《集结号》并不是一个经典的作品,至少在明星这个环节上,他不是电影的参考。但是他被所有的大众所认同,他至少有一个原因。那么我认为这个片子,真正打动我们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涉及了当代所有中国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直到今天还有很重的分量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身份何在,其实《集结号》就是一个寻找身份证的过程。而最有意思的是,去年的那部《非城勿扰》,我个人认为他在影片叙述上是冯小刚个人创造生涯当中一个极大发挥,因为他的电影完全是一个电视剧叙事,冯小刚的叙事在影片叙事上是《夜宴》、《天下无贼》达到了他个人得最高峰。但是这部电影里面影片叙事非常多,但是他打动了我们内心更《集结号》一样的一个问题,因为征婚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寻找身份的过程。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很有意思,我听说北京有一个影院的经理解释为什么《集结号》创造了那么高的票房。他说一个字可以解释“安全”,所以说最终的结果是安全的,那我们想这个安全是如此完美的,跟我们现在的这个和谐社会形成了一个默契的关系,或者叫对话关系。也许我们很多人内心并不是十分去理解和谐社会这个词,但是当我们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这部电影这样一种2008年的大众心理之间这样一种默契和对话的关系。

  但是我们回头去看2007年以前的作品,我就举一个例子,我们还是说《无极》吧。《无极》里面一开场就是一个叫陈红的演员,像纸风筝一样的从人物深处飘出来的时候,我说这个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说这个是特技做的不好,我不懂特技,我就是说我的视觉感受。她是跟风筝一样,没有立体感地同画面的一侧飘过来,然后他被那个倾城说,她说“……它可以给你天下最好的师傅和最美的衣服,……你永远得不到男人的真爱”。我当时看完的第一反应是凭什么?你以为你是谁?我有两个理由,第一是陈红当然是一个很美丽的演员,但是她在这个里是没有神情的,没有神情的人跟我说,说你这辈子将会跟悲惨,我凭什么相信你?第二个在古希腊神话当中有一个众神之神,他可以对所有人设定命运。但是中国的文化里面没有这样一个神,谁都不可以,连皇帝都不能够说,他都不能跟你说你这辈子会怎样。那么这样的剧情就决定了这个电影从开头设定的这个结局,如果这个开头有效,那这个结局就有效,所以当最后当他对倾城说命运可以改变的时候,他就变成说教了。

  那么如果到这种东西开头任何一段都能建立起来,中国观众就跟《无极》之间很难建立一个对话关系,因为我一开始就不相信命运。而有一个技巧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不管你最初给他们设定了一个什么东西,5分钟之内让你彻底失去判断力,你把这个东西当成是真的。这种技巧我们至今还没有学会。所以我觉得从《集结号》开始就是电影跟现实之间的话题似乎在慢慢寻找出了一个对话的关系。

  然后另外一个例子可以作为证明的是今年的《建国大业》,但《建国大业》的票房成功有众多的人所共知的原因,我们不用在解释,这些原因其实都是很容易理解。今天是咱妈的生日,当然会有那么多人去看。而且这种元素的综合恐怕在不远的时间里面,不会那么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建国大业》有170多个明星,你说不能再用340多个明星,所以说这些所有这些东西,但是我觉得有一点他为什么我们很多人看了以后。因为我那会去看《风声》以前,我问他们《风声》怎么样?他说《风声》比想象的差,《建国大业》比想象的好。我基本认同这个说法,这个就反映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比较一下,20年代以前我们拍一部类似的电影叫《开国大典》,《开国大典》当时的建构了跟观众之间的一种政治怀旧关系。因为90年代我们都知道中国全社会弥漫着怀旧情绪。但是在2009年时候,怀旧情绪就不像当初那么猛烈了,它《建国大业》跟现在的观众之间建构了一种什么关系呢?就是关注政治协商是跟当下政治有一种默契关系,或者有一种对话关系。这使得我们对这个电影的如果有认同的话,就是跟母亲60大寿祝寿,我们还会找到他跟当下之间的某种政治关联。

  另外一个意义是在《建国大业》研讨会上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说国产大片今年要取得成就,必须把影片转化成电影事件,电影事件是起什么作用?他影响一个巨大的场,然后给每个人心理暗示,如果你居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话,那你就落后了。《英雄》做到了这一点,还有韩国《我的野蛮女友》做到了这一点。然后《建国大业》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居然不知道《建国大业》用了170多个明星,那你就落伍。所以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目前是时尚是永远会跟流行有关,跟大众有关,但是我想我们可以思考下一个问题,这跟中国主流大片的发展很有关系,就是政治有没有隔阂?有人说70年代中国最伟大的电影明星是谁?毛泽东,他在每一次新闻剪报里面他都要出现,就会见各国元首,所以他就成为一个最大的电影明星。那么80年代末90年代初呢,在怀旧的风潮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怀旧,就是政治怀旧。而且当时政治已经不再是政治家个人的政治,他也是民众的政治。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奥巴马,跟他的长相和气质有关。为什么刘劲一次一次说,他说周恩来太帅了,现在很多80后,90后都喜欢周恩来,周恩来去参加会议的时候,穿了一件黑色的大衣,大步流星的走过来。刘劲就几次感叹,他说周恩来太帅了,我现在大步流星的走过去,还是不能够达到他这个程度。周恩来就成了明星,那么所有的政治家都可以成为明星。甚至也是能成为明星一样的时尚,如果他们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想他应该能够真正走进我们观众的视线,而不仅仅是走进我们的明星。

  主持人:下面我们请西北大学的文学院广播电影系的系主任张阿利发言。

  张阿利:我这次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是《讨论中国几个大片中的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问题》,这个论文在论文测评299页,我就不照本宣科了。刚才呢我想这个尤其是李教授谈到的问题,做一些回应第一个是他对历史的说明,其实我们中国的主流大片这个话题,不仅仅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由来以久的问题。在他的论文里面做了很多说明,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层面看,另外一个还提到了一本书,是中国出版社的一个访谈式的书,是《谁创造了中国电影的奇迹》这本书。我也是前段时间看,我看了两遍,现在在看第三遍了,许多理论书呢,我看的时候,我不知道我这个感觉是不是正确,其实电影理论书,我看的时候,并没有一种以外的惊喜的感觉,也没有一种惊叹的感觉,但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它不是一本理论书,是一个产业操作的一个完全记实性的这样一本书,我感到很惊喜,另外也是很震撼,因为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探讨了许多理论界他们没有探讨,或者是没有关注的,所以我看过,我感觉到,还有一些启发,那么今天呢,我想时间很紧张,我不想占用大家的更多的时间,我想在这里做两个要紧的,我论文中提到的主流大片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层面上建构的几个方面的认识,一个是建构与解构的问题,这是一种关系,这是一种对立与统一,也是历史的一种辩证的一种矛盾的组合。

  其实在我们的中国主流大片中在中国电影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自己去从创作方面,从产业实践方面,从理论探讨方面,一直是在建构和解构之中,在解构中寻求建构,在建构中又去解构,然后不断的去提升,这实际上也像是一种波浪式的一种情形,也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具体的我不讲了,这是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我的一种宏观的一种感受。

  第二个是,我们的建构的目标的初定,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从最早的一部片子,05年开始,那么后来对我们电影史上多次所提到的各种代表性的作品,其实都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电影的一种文化建构,文化形象建构的一种促进。只不过是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的认知的角度,我们的参照系不同,但是核心问题我认为是都没有变,一个就是我们中国电影的民族身份,民族性的问题,这一点是始终没有变的,再怎么着我们必须是民族的这种国族内容,另外一种就是我们一直在文化性上,在电影的文化性上不同,在传达我们中国文化,尤其我们中国文化这样一个丰富历史,是许多国家,甚至美国都是不具备的,我们在这种文化性的问题上痛苦的挣扎。

  那么另外呢就是在意识形态的问题上,意识形态性质上,我们也是不能满足这个问题,我们电影再怎么发展,我们历史形态性是去不掉的,是去不了的。另外呢就是电影从一开始就有产业性这个问题,不过是我们现在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或者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其实在过去我们也没有说电影不受票房,没有说电影光去吸引观众,我们从最初的电影的产业性是最原始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这样一个过程,历史的长河中或者初衷与本质,我们始终是为了这样的一个核心,第三个问题,我想在建构的过程中,他会形成一定的规律,形成一定的周期律,因为最近呢,60年,我们在看到许多电视台在回放老片,南征北战那不是大片吗?那是典型的大片,而且他许多东西,也是借鉴了30年内中国当时好莱坞电影给中国电影提供的许多的系统性的东西,甚至于理念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在整个建构的过程中,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他是一个不断的否定的一个过程,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种建构他的规律性是相对的。他有一定的周期率。那么中国电影到今天,固然是中国电影各个方面的努力,但是,我觉得,一个最厚重的一个背景,是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国际地位上的发展,建立了宏观背景相关的。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大片,所以到60年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这种东西,所以中国电影也是大乘了这样的时代之车,所以,他是一个相对的一个过程。另外呢就是,我们在建构的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或者我们始终有意识的融入某种参照系,我觉得今天大家写的非常标准,就是好莱坞大片对于我们建构中国主流大片中的参照系,其实历史上,不光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对我们长期的影响,从二三十年代开始,到现在,60年过去了。另外呢,就是,包括,苏联,苏联的许多模式的大片,对中国电影曾经有过的影响,或者说甚至今天还有潜在的影响。包括我们这些影响。所以我们在建构的过程中,我们那种参照系,始终是意中互相共融,而且对我们是形成一种洋气,创新和批判。但最后结果是,我们看到了,就是,中国电影中主流大片,正在建设或正在建构自己的文化形式。前边呢,包括黄老师,也提出了许多质疑,这是对这种学者的责任和要求上,对他们的一种更严格的要求,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就是在这方面,大家是在共同和共融。所以,他只是一个过程,或许是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有许多结论性的东西,现在是做出来的,我对这个是持一种悲观的态度,我认为,参与过程,参与建构,参与建设,然后去追逐,然后去观察,然后去进行理论的疏导。前面我们也谈到了很多这种建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然后发挥我们理论界的作用。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谢谢。做的精彩发言,我们现在有请这个复旦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的主任周斌老师做发言,大家欢迎。

  周斌:好,这个前面有很多个老师做了很精彩的演讲,我想有一些问题,所以在此我就不在重复了。我想用我身边的事情去给大家讲解。这个国产几个大片的认识呢,应该是中国电影发展到这个历史阶段的时候,那么现在大片的创作已经超过了市场的反映,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那么到今天大概已经成为市场的宠儿。已经占据了国内电影市场的主要氛围,那么大片的创作风确实要以出上品,出精品为重,而不是在于商业炒作。有些从长期需要,而不是再满足短期型,要求这个目前大片的创作方向来看,制片策略的市场目光,商业炒作都需要,但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还在于影片的艺术,那么从现在我们的大片创作来看,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重票房,轻艺术。第二个是重技术轻艺术。票房高低,固然是衡量大片成功的一个标准,但是,并非唯一的标准。还要看,影片是否完美,是否有创新。通过高端的手段营造视图习惯,也是大片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但以此来掩盖影片内容的贫乏和情节严重的差别,在今天的电影市场消费当中,品牌消费和明星效益,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因此,已经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导演,和演员明星,应该珍惜和维护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创作出更好的更有艺术质量,能够赢得更多观众叫好的这样一种大片。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谢谢老师的简短而非常好的发言,今天上午的讨论会马上就结束了,这个非常感谢以上各位发言和没有发言的老师,对于我们这个栏目的支持。我觉得这次的讨论呢,非常重要,其实大片是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也是一个非常文化含量的东西,就是很多老师从各个角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觉得我们这个成果呢,因为将来我们出书要把他全做开了,再一个,希望在座的很多新闻媒体可以把老师的这些精采的观点,在大会上都已经关注了,这个在此呢,对大家表示感谢,下面有请论坛会组委会的老师再做一个讲话。

  发言人:我就说一说咱们上午,按照我原来的设想,咱们差了一个小时,我刚才想,中间不休息,咱们十一点结束,所以,下午咱们还要发言的这些同志,想想招,但是,另外气氛还是热烈, 争论的东西多一点儿,阐述的东西少一点儿。因为我们刚才已经有阐述了,就是下午咱们时间不能再长了,一个是咱们自己疲惫了,另外影响咱们去吃饭。其实今年定这个主题,当时会找这一方面的主流大片,其中就有九个大片的起草,不是主流的,是赞成的。当你是职业化,市场上有大片肯定都是主流的。主流的对电影院,就是一个市场的概念。可以说但是有一个叫主流文化的问题,所以这个主流文化大片是必须考虑这个问题,其实我这里,我比较赞成文化部的这种说法,有的时候把概念越弄繁琐,当你市场化以后,现在我觉得你连市场你进不了主流,你怎么也是成不了主流。大片刚才咱们说到了,大片就是主流。所以说咱们不能倾向于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那另一个事了,咱们这里不再讨论了。那么上午就到这。散会吧。

  

  

[上一页] [1] [2] [3] [4] [5] [6]
(责任编辑:三金)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