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琉森音乐节在北京2009”最后一场音乐会,依然是指挥大师阿巴多最擅长的“马勒”。短小、精致的“马勒第四交响曲”如水样的慢板倾泻开来,铺满全场……
从9月20日至25日,在世界乐坛享有盛誉的瑞士琉森音乐节首度移师中国,在国家大剧院接连呈现6场精彩音乐会。
琉森音乐节行政总监麦克·哈弗林格在此前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说:“琉森音乐节已有71年历史。在2003年我们和阿巴多就一起提议把琉森音乐节带到世界各地,我们带到了罗马、纽约、韩国和维也纳等地,这次来到了中国北京,这是阿巴多的梦想。”
中国观众对阿巴多的礼遇超出了他本人的想象。20日首场音乐会当晚,选择从国贸乘坐地铁来国家大剧院演出的阿巴多一出地铁就被众多观众认了出来,纷纷拍照留下这美丽的“邂逅”。当晚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并报以10分钟之久的掌声和欢呼。
这是76岁的阿巴多在阔别北京36年之后的再度造访。每场演出,他都能够感受到观众席中流动的尊重、景仰,还有对音乐的真挚热爱。一次演出结束后,他非常高兴:“我和我的乐队都非常喜欢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它的音响效果很棒。中国听众很专业,素质太好了。令我吃惊的是,今晚的听众里有这么多的年轻面孔,我非常开心。”
还有一场音乐会,细心的观众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中提琴独奏的部分,一旁的中提琴副席轻轻地用脚在地板上蹭了几个来回。专业人士解释说,“这是演出现场演奏者对自己同伴优秀的演出表示赞赏的一种方式。”演出结束后,当观众起立鼓掌的同时,乐团成员纷纷拥抱庆祝演出的成功。音乐界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一场音乐会让所有的听众兴奋、高兴很难,但让现场演奏者兴奋、高兴更难。”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似乎已经开始形成这样一种“气场”,激发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激情,使他们的舞台表现达到峰值。
音乐家们真诚而充满激情地演奏,观众同样真诚而充满激情地聆听,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高质量的观、演效果,“琉森音乐节在北京2009”显露出了应有的水准和品质,同时也与北京擦出了耀眼的火花。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感慨:“正是因为有像琉森音乐节这样一批顶级水准的舞台演出,国家大剧院正在成为世界音乐版图上的一个新亮点。在这个舞台上,中西方文化正运用音乐这一特有的符号和方式进行活跃而生动的交流。”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