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心而论,回忆录式的影片大部分都容易忽略情感牌的运用。《黎巴嫩》(Lebanon)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它是近年来以两国冲突为背景的以色列电影里最大胆也是最出色的试验作,甚至优于《波弗特》(Beaufort)以及《与巴什尔跳华尔兹》。然而最讽刺的是,导演兼编剧马斯•舒姆里克(Maoz Shmulik)似乎为了挑战个人的实力,将99.9%的取景设定在一部以色列坦克里,而与黎巴嫩本身的关系却少得可怜。任谁都难免觉得这样的故事可以发生于任何坦克、任何国家甚至任何战争中。室内剧电影(Kammerspiel film)对导演来说是个形式上的挑战,但同时对观众而言也是个可能导致幽闭恐怖症的经历。无论如何,入围国际影展的履历多少能让导演今后的路走得更顺一些。
这片没有生气的向日葵田就是三个弥足珍贵的外景镜头之一。 |
《黎巴嫩》和《与巴什尔跳华尔兹》,一个故事发生在1982年6月黎巴嫩战争的第一天,一个故事发生在黎巴嫩战争爆发三个月之后。这两部电影之间唯一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的导演都是战争的参与者,内心都对这个特殊的日子都有着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不同的是,《巴什尔》的导演阿里•福尔曼(Ari Folman)将自己的经历还原成一部结构精细的电影,并用动画的形式来讲述。
全片只有三个外景拍摄的画面,第一个画面就是一片广阔的向日葵田——一朵朵无精打采的向日葵在弥足珍贵的外景镜头中都懒得表现更多的生机。随后从1982年6月6日凌晨3点开始,观众就与主角一起跳进一部以色列坦克里,感受这狭小空间里的闷热又暗无天日。坦克里有三个老搭档——冷静严肃的司令官艾斯(Itay Tiran 饰)、健谈的赫茨尔(奥士里•科恩 饰)和神经紧张的驾驶员伊格尔(迈克尔•莫施诺 饰)。新加入的炮手施姆利科(约阿夫•多纳特 饰)是个极其好战的人。这四个以色列士兵都年仅20出头。
影片中99.9%的画面都在坦克里取景,主角一直处于大汗淋漓的状态。 |
导演自娱自乐的室内剧试验作
随着坦克缓缓越过边境,驶进一个香蕉种植园,观众无论视觉还是听觉上便被紧紧揪住,与主角锁在一起。外界的一切都是透过施姆利科的探视镜得以展现,声音也只能从坦克的装甲板传进车厢。当舱口盖偶尔偶尔被打开,光线和声音都会迅速溢满整个狭小的空间。但即便如此,镜头也仍停留在坦克内部,无视外界的一切。
由于走低成本制作路线,影片既没有采用宽屏拍摄也没有精心制作的配乐,但音效师艾力克斯•克劳德(Alex Claude,《波弗特》)以及他的团队却仍能做出让人满意的效果——无论是水和汽油在坦克中晃荡的声音,还是战争片中经典的震耳欲聋的爆破场面,齐全而到位。
当硬汉指挥官嘉米尔(佐哈尔•斯特劳斯 饰)屈尊降贵来到坦克里给四人下达了军事简令后,这四个年轻小伙终于可以一尝恐惧带来的颤栗。事实上,上一次执行任务时,他们就因为临时接纳了一名受伤的士兵而出了状况——附加的压力使得原本就紧张的人际关系更加恶化,尤其体现在好战的施姆利科和冷静的艾斯之间。这一次,当他们的坦克驶进被轰炸过的城市,准备执行清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抵抗势力的命令时,很快便发现自己遭到了叙利亚军队的包围。当然,你也别指望可以以此为理由去外界透透气。
《黎巴嫩》中,四个主角之间缺乏戏剧冲突使影片大打折扣。 |
情感牌缺失 商业片无法成型
《黎巴嫩》让我们回想起了许多以狭窄空间为背景的战争片——从安杰伊•瓦依达(Andrzej Wajda)执导的50年代经典影片《地下水道》(Kanal)到张军钊1983年的作品《一个和八个》。前者发生在华沙市地下水道里,后者则在牲口棚里。在这些电影里你都能看到大汗淋漓又黑乎乎的脸。
外界频繁发生的事态变化被及时交代,嘉米尔等人也被安排成为坦克的访客,马斯在技术上成功地室内剧电影的影响,让观众持续入戏90分钟。但是另一方面,影片却没有任何情感分,因为导演刻意隐瞒了四个主角的背景故事,使之成为了没有过去的无名氏。这样处理虽然能让故事更加清晰和集中,但代价是令四位主角的生死成为了无关痛痒的信息。
当嘉米尔出现在银幕之上,当一个疯狂的长枪党竭尽所能在精神上威胁一名叙利亚人质,四个主角长期缺乏戏剧性冲突的弱势得以一时缓解。事实上,演员的表现是OK的,只是对白的功能性太强欠缺幽默,而且角色设计既不讨喜也不有趣。虽然这个瑕疵并不是致命伤,但它确实令《黎巴嫩》失去了情感加分的唯一机会。最终导致影片只能成为一部出色的室内电影试验品,而到不了商业片的高度。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