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首届中国电视剧博士前沿论坛 郑晓龙篇实录

2009年09月07日13:41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娱乐
图为郑晓龙讲话
图为郑晓龙讲话

图为主办方为郑晓龙并举行手模留念获奖仪式,寓意他用双手推动了中国电视剧发展进程
图为主办方为郑晓龙并举行手模留念获奖仪式,寓意他用双手推动了中国电视剧发展进程

  2009年9月5日上午,“‘低处扎根、高处俯瞰’——首届中国电视剧博士前沿论坛•郑晓龙篇”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行。首届中国电视剧博士前沿论坛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著名电视人郑晓龙为聚焦人物,聚集学院博士、学界专家、业界精英三方进行高端学术对话,深入审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历程。以下是该论坛的实录。

  时间:2009年9月5日上午

  地点: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

  论坛主持人: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育华教授

  论坛嘉宾: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丁俊杰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刘守训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彭吉象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制片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张明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制片委员会执行秘书长于朴;著名编剧李晓明;著名编剧王宛平;著名导演阎建钢;著名导演高希希;著名导演杨亚洲;著名散文家冯秋子等

  论坛主题发言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博士——庄琦春、张国涛、曹坤、盖琪、范侃、袁媛

  一、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丁俊杰教授致论坛开幕词:我们的目的是致力于打造中国电视艺术的高端对话平台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气候宜人的北京初秋借这个论坛与各位精英聚集在中国传媒大学,我谨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向莅临本届论坛的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的光临。

  中国电视剧博士前沿论坛以充满学术激情的博士生为主体,聚焦电视艺术领域的杰出艺术家,会聚学界专家与业界精英,致力于打造中国电视艺术的高端对话平台,从而推动电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以此促进中国电视剧的美学成长与市场繁荣。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目的。

  大家都知道,在当今的电视环境下,对于观众而言,无论你是电视剧的忠实观众也好,还是电视剧的非忠实观众也罢,这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无法躲过电视剧。也就是说,你喜欢电视剧也好,讨厌电视剧也罢,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能忽视电视剧。可以这样说,电视剧在当今的中国人生活当中的地位越来越独特,越来越重要,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当中没有电视剧,我们的生活会成什么样。我们刚才看到了郑导的这些片子,我们试想一下,这些年来如果没有这些电视剧陪伴我们,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么样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可以这样断言,电视剧对于中国人来讲,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他的消费生活,还是他的文化生活,甚至在他的政治生活当中,应该说电视剧在世界范围内,对于中国人来讲,都有特别意味深长的意义,应该说这一点让我们这些博士生们高度关注电视剧现象,从学术角度关注它是有道理的。我们今天的会议规模虽然不大,但是依然是有学术情怀、学术理想、学术责任感的人才能会聚在一起。

  另外还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这种学术研讨会,不仅仅是学术对学术的空谈,我们更重要的是学界、业界、博士生共聚一堂来探讨这个问题,也许会有另一个角度的发现,也许对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会有更好的启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样一个高端学术论坛的创立,将对当下的中国电视剧产生积极的影响,将进一步树立中国电视剧的智者形象,使其成为既受观众关注和喜爱,又体现民族文化精髓的形式。

  再次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衷心感谢大家的光临,谢谢大家。

  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胡智锋教授:郑晓龙电视剧塑造的闪光人物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主持人张育华:论坛进行第三项,主题发言与专家点评开始。根据郑晓龙电视剧的文本特征,首届论坛分为三大板块:一,生存观照与价值守望。二,百姓纪年与平民史诗。三,文化碰撞与认同困境。下面进行第一大主题,生存观照与价值守望,主题发言人盖琪、张国涛。

  (盖琪发言:《郑晓龙电视剧的美学风格与价值诉求》)

  (张国涛发言:《郑晓龙——电视剧价值的多维观照》)

  主持人张育华:下面有请胡智锋“胡长江”教授做专家点评。

  胡智锋:首先表个态,感谢张育华教授精心准备这次会议,感谢各位博士的加入。在座的丁校长都很支持,特别是郑导、杨导、高导、严导,这么多大腕导演,还有剧作家,非常荣幸在一起交流。

  刚才两位发言人盖琪和张国涛两种风格,一个代表女性的感受,一个代表男士的视角。一个是从内部开掘郑晓龙电视剧的美学深层次的价值,很细腻的表达。一个是从一个外部宏观的展示郑晓龙电视剧在社会发展、艺术发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开创的多纬度的价值。我觉得都谈得非常深入和准确,我也很受启发。

  我个人对二位做一点延续的表达。我对晓龙老师一直抱有一种非常深切的尊敬,我是他的粉丝,他创造了这么多的奇迹,我想今天来看两个启示,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的郑晓龙电视剧,之所以能够引领社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刚才说到了电视剧社会学家也好,文化学家也好,关键的问题在于,有像主持人在前面的开篇提到的,他把握和强化了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我们今天正在建构所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真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我觉得不是口号喊出来的,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我们那些代表了这个时代、代表了我们历史的那些闪光的大写的人,那些人一个时代的典范,他就体现了核心价值。我们找核心价值,不是口号贴出来的,同样晓龙老师的电视剧塑造的这些生动的、闪光的人物,他们身上闪烁的那种人性的光辉、思想的光辉,体现出来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和一种生命的力量,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就是一种滋润我们、滋养我们的核心价值。

  为什么刚才张国涛说,《渴望》得到了最高的政治认同,我认为就是郑晓龙电视剧做出来远远超过了那些所谓的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主流宣传片,要比它们体现出的主流价值还要高深,就在这儿。我觉得郑晓龙的价值就是用他生动的、闪光的人,人格、人性,给了我们真正具有中国意义的核心价值。

  第二点,就是所谓在方法上,这是他的价值观意义所在。在方法论上,郑晓龙电视剧非常稳定地、稳当地和稳健地延续和张扬了中国人传统的和中西交融出现的艺术辩证法。中国电视剧为什么不稳定?或者为什么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我们看这些大腕,他们自己的文学风格或者一以惯之的文学风格是艺术辩证法是稳定的。本次论坛,低处大跟、高处俯瞰,这本身就是艺术辩证法。他的电视剧严格于低和高处结合,我用最草根、最平民的一种切入,体现最高贵、最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最高远的社会关照、历史关照、文化关照,这就是低和高的结合,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很精彩的体现。

  还有比如说情与理,这是艺术史上最难掌控的东西,一煽情就没边,就滥情,一说理就不感动,一说理就是很口号,一说情就是弥漫无边。我们看到盖琪的演讲里提到的比如《金婚》,那个情感拿捏我觉得绝了,就在于艺术辩证法掌控的稳健和成熟,稍稍一不注意,佟志和李天骄就出格了,稍稍一不注意,一个东西要么就烂了,要么就不足,我们艺术辩证法的精髓就在于发乎情、止乎理,难啊。但是也得有理性,理性是什么?就是伦理,低是什么?是草根。高是什么?是一种境界。情是什么?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是什么?是一种意识的规则。

  冲突是一个关键,电视剧没有冲突,就和戏剧一样,就没戏了。为什么说不好看,就是冲突不足。冲突过了,就会导致混乱,要担当社会责任,我们不能让冲突无限泛滥,还要控制它。所以怎么样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的冲突能够结合起来,掌控得非常准确和到位。我们有理由感谢晓龙老师给我们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带来的多方面的启示,是成熟的中国特色电视剧艺术家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向郑老师表示敬意,也感谢两位主题发言人,谢谢大家。

  三、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副会长、著名导演阎建钢:郑晓龙导演的作品每一部都具有健康的普世情怀和家国情怀

  首先是感谢。因为应该说这是我们导演委员的本职职责,传媒大学做了,希望我们以后能够多多合作,多做这方面的事情。

  今天没有准备,我们本来是想来学习的,我想谈几个临时思考的几点。中国电影百年史,中国电视50年史,严格讲是中国电视30年史。我们做一个作品,不仅仅需要你的个人情怀,更需要一个普适情怀和家国情怀,尤其是电视剧。如果一个导演以偏执的情怀、自私的情怀、不健康的情怀,一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导演。所以中国电视剧永远是一个要求具备健康的个人情怀、普世情怀和家国情怀的艺术作品,郑晓龙导演的作品,每一部都验证了这一点。

  第二,晓龙导演,因为我们都比较熟了。在晓龙导演身上,我们感觉到一点是少有的,可能在导演界身上也是少有的,在他身上具备一种传统的世人人格。他在传统的世人人格的起点上,把视觉投向草根命运,他有一种人格命运,所以他才能低得下来,能够扎得了根,他才能俯瞰。晓龙导演创造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这是公认的,最近的信息,《金婚》一集卖到了180万,当然这只是市场的销售价格,更重要的是,晓龙导演把电视剧的美学品格和人文情怀摆在了今天的现实面前。不是说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娱乐,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娱乐,人格不能娱乐,主流价值观不能娱乐。谢谢大家。

  四、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执行秘书长于朴:郑晓龙电视剧体现了四个“有”:有期待、有冲动、有印象、有灵魂。

  晓龙是我的领导,中心主任,我曾经有一段担任副主任。几部作品都是我担任制片主任或者制片人,从《四世同堂》、《便衣警察》、《渴望》,后来电影《刮痧》、《无悔追踪》,晓龙的创作我是身临其境。

  我觉得这次论坛的主题非常准确,“低处扎根、高处俯瞰”,也确确实实是晓龙现实作品总结到底的灵魂的东西。我参与晓龙这些作品的制作,是制作当中的一员,感谢晓龙的系列作品还在延续,包括今后马上要做的《金婚2》。

  突出的有“四个有”。从故事阶段到最后对演员、对整个故事讲述,对影像,最后整个的综合艺术的手法体现。一个是有期待,整个作品让人感觉看了第一集以后,包括对最后的剧本都有期待,看了第一集以后就放不下。

  第二是有冲动,观众可以跟着整个故事的情节、人物的走向,人物的悲喜,也是观众能够跟进去,跟着人物哭、笑,整个的感情完全带进去。

  第三是有印象,电视剧看完了以后,电视剧中的情节可以忘,但是人物活在观众心中,活在观众的印象中,比如《北京人在纽约》中的重点人物,《金婚》、《无悔追踪》中的人物,我觉得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就跟李双双电影一样,情节可能很模糊,但是李双双你忘不了。

  第四是有灵魂,人物精神层次给你的那种升华能让你记得住,民族底层道德的价值对你的冲击,比如贫嘴张大民,人物记住了,人物的魂的东西也记得住。所以我觉得突出的是这四个有。这是我跟他在一起创作有些作品当中的一员的体会,晓龙掌握这些已经得心应手了,是一个高手,是电视剧创作当中的典范。谢谢。

  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彭吉象教授:从研究郑晓龙电视剧开始,将中国的电视剧研究推向深入

  主持人张育华:非常感谢阎建钢老师激动人心的点评,感谢于朴老师的意味深长。下面进行第二大主题,百姓纪年与平民史诗,主题发言人袁媛、曹坤老师。

  (袁媛:《从<金婚>到<春草>: 一场美学盛宴》)

  (曹坤:《从<金婚>到<春草>——水墨画中的审美韵味》)

  主持人张育华:下面有请彭吉象教授做专家点评。

  彭吉象:首先我对中国传媒大学表示感谢,我曾经向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艺委会建议,我说中国的电视剧非常值得做研究,我们的电影大片实际上还是模仿好莱坞,但是中国电视剧是完全走出了自己的路,中国电视剧没有模仿任何国家,而是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之路。我跟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艺委会建议,可能他们太忙,还没有开始。今天从郑晓龙导演开始,是第一位,其他几位导演都非常不错,我们会继续办下去,对中国整个电视业的发展,甚至对整个娱乐业的发展都非常有好处。

  我今天点评两位的发言,袁媛和曹坤的发言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你们都是相同的,从《金婚》到《春草》,第二都是从美学角度。正好我本人是美学的研究生,所以我有幸评点你们的内容。

  两位虽然有两点共同点,但是也有各自不同的视角。袁媛主要从郑晓龙导演的平民视角或者末位关怀谈郑晓龙作品的深层的内涵,人文内涵。这是一个特点。而且我注意到,你专门讲到,如今的平民剧大多逗留在生活表层,而郑晓龙导演的《金婚》则以其独到的美学特质,用人类生存命运的体悟赢得了受众的肯定,抓住了郑晓龙导演作品的内涵。而且张育华老师说“它把故事根须深深的扎进生存现实的低处,然后在叙事流程中渐渐长高,高到能俯瞰历史、回应人类共同的情感困境”,非常有特点。

  曹坤老师点评的也非常有特点,说了郑晓龙导演作品的影像和造型意识,比如郑晓龙作品里面的诗情画意,水墨风格,非常生动,专门研究郑晓龙导演作品的艺术风格。而且还谈了意境,对电视剧意境的研究我觉得很有意义,专门抓住了艺术风格的特点。

  我顺便想说一下,刚才谈到了我认为中国电视剧非常值得研究,而且为什么郑晓龙导演的作品很值得研究,每一部作品几乎我都看过,因为我研究电视,而且刚才是张国涛发言谈到,想把《渴望》当成90年代电视剧的代表作品,里程碑。我个人认为90年代对中国电影和电视剧来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20世纪90年代是国产电影走下坡路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最高潮的时候,但是9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为什么?因为中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从邓小平南巡开始的,邓小平南巡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以前的电影在计划经济下生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所以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电影史上最糟糕的一年,但现在开始逐渐复苏。但是国产电视剧恰恰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为什么呢?电视剧一开始搞制播分离,我们现在电视台才搞制播分离,中国的电视剧是最早成功进行制播分离的,而电视剧90年代繁荣的标志应该说是从《渴望》开始的,我们从这部电视剧开始探讨电视剧的发展道路,这一点远远走在国产电影的前面。我们电视剧已经非常清楚了类型化,而中国电影还在探索。所以我个人认为,从郑晓龙导演开始,对中国电视剧导演进行研究,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也再次感谢传媒大学。谢谢。

  六、著名编剧王宛平:与郑晓龙导演的合作开发出了我的潜质

  我不太会说话,首先谢谢传媒大学,因为我是中戏的老师,同行。刚才彭老师说那些我特有感触。中国电视剧没有那些套路,不像电影什么这个类型那个类型,都是自己走,都是原创,都是真正的原创。所以我觉得我跟郑晓龙导演特别有感触,我跟郑导从《幸福像花儿一样》开始认识,到两部《金婚》的合作。我觉得张育华老师总结得特别好,“把故事根须深深扎进生存现实的低处”,我虽然是老师,但是特别不会总结。

  其实我是一个很爷们的人,特别愿意写《上海滩》、《狙击手》之类的题材,但是在郑导的开掘之下,发现出了我写婆婆妈妈戏的东西,而且我觉得也不是纯粹的那样,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我觉得跟郑导合作就这点特别好,像我们这种学院派出来的,我觉得自己对美学的情怀、诉求等都非常强烈,但是怎么让普通观众能接受,如果按照我自己,我觉得肯定不会有什么收视率,所以在郑晓龙导演很强制之下,我也没想到,当时写出来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高的收视率,因为没有经验,之前写的都不是这样的。我现在也是在边写边学习边总结边感受,导演从一开始就要求把戏剧当生活来做,就这种感觉从始至终,所以才能有成功,要从细节上、人物上吸引观众,又得保持对人生和命运的关照、关怀。谢谢郑导,虽然写《金婚2》非常痛苦,但是一想到跟高端的人才合作,我觉得还是很幸福。就说这么多。

  七、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副会长、著名导演杨亚洲:郑晓龙的镜头始终对准“中国的大多数”

  第一,为晓龙导演高兴,我觉得这么多年来创造出来的这些作品,他不仅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得到了我们同行的尊敬,包括专家的首肯。我觉得非常非常为他高兴,刚才看到晓龙参与的那些作品,我觉得前边各位总结得都非常好。我最大的感受,晓龙这么多年来能够坚持现实题材的长度,他把镜头始终对准生活当中的大多数,而我们艺术作品里少数的这些普通人,我觉得这是晓龙导演特别可贵的地方。

  我觉得作为一个导演来说,可能在创作的高峰或者是低谷,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在创作上一直能够坚持到对着这些人,我觉得是一个特别特别不容易的事。不受很多东西的干扰,而且一直一路走来,我觉得他是从内心上来创作,无论在创作上那种偏爱,还是一个导演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这是晓龙导演特别特别重要,而且也是特别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一个导演不可能每部戏都拍成精品,但是晓龙导演做到了,他目前为止没有拍成垃圾,至少中国电视剧的繁荣,好戏还是很不少的,我觉得垃圾也并不少,所以特别特别为晓龙导演高兴。

  第二,为中国电视剧高兴,中国电视剧这么多年来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或者是听到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对电视剧文艺评述和文艺批评几乎没有,我觉得作为中国电视剧来说这不是一件好事,有的只是那些绯闻或者是炒作,而且我觉得对中国电视剧发展不利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多,没有人去写真正意义上的文艺评论,说这部电视剧好在什么地方,我觉得这个对中国电视剧的健康发展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你让我们观众只看戏,没有看到评论,没有告诉我们的观众哪些好、好在什么地方的时候,我觉得中国的电视剧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做不到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电视剧水准的高低,一定是和观众水准的高低成正比的东西。所以我特别为中国电视剧高兴,而且在这儿也特别感谢晓龙,这么多年为我们拍了这么多好的戏,也特别感谢传媒大学,为中国电视剧的健康发展做了一件特别特别重要的好事,谢谢。

  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在1993年,改革开放30年的中间点上,《北京人在纽约》捕捉到了中国人文化心态的巨大转折和跨越

  主持人张育华:谢谢杨导的鼓励,刚才杨导说到,郑导的镜头对准了生活中的大多数,这一点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我们传媒学子,传媒学人,应该对准谁,应该聚焦什么,对于我们来讲,今天杨导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课题、命题,再次谢谢杨导。

  下面论坛进行第三大主题,文明碰撞与认同困境,主题发言人有庄崎春老师和范侃同学。

  (庄琦春:电视剧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有益尝试)

  庄:我有一个问题问郑导,现在如果你爱和喜欢一个人,你把他送到哪里?

  郑晓龙:还是在北京吧,现在中国多丰富、多美妙啊,全世界都没有中国好。

  (范侃:电视剧阐释空间的多重解读)

  周星:特别要祝贺张育华教授和传媒大学搞了这么一个创举,我认为这种学术研究和创作的大腕之间的对象性的研究,是电视艺术研究的一个独特性,学术研究和对象化之间的对接,这个非常重要。我特别关注我们今天的主角郑晓龙老师,刚进来的时候,他始终托着腮,略带不好意思,后来就非常沉稳。我的发言围绕着研究和创作之间,按我的读解,他是不好意思,因为开始对他的作品如此高抬,也可能他后来领会了。其实学术研究和创作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一般说创作是一种感性的挥发,所以一般的创作者的一些名词跟我们实力创作和本能的理性感觉不到,所以我说创作是感性的挥发。研究是一种理论的凝聚,我们就要从创作角度去讲。所以感谢两位年轻的研究者从这个角度来谈。

  我自己理解,郑晓龙老师的感觉,因为一般的创作者往往会认为本能的创作就是如此,看研究者侃侃而谈,说出那么多道道。而我们认为,创作的这些东西,是因为他的理性是一种阅历,是一种他的理想,是一种本性修炼后的沉淀,创作者只不过试图去把这个创作中出彩的地方拿出来探讨。我要看这两位研究者、博士,能不能把郑晓龙导演的这两部作品的理性的东西说出个道理出来。郑晓龙老师的创作,前面的专家、业界的精英都一致认为,他一定是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至少25年的创作里头,郑晓龙老师和他的团队确实给我们提供了足以进行理性研究的作品。

  范侃的研究挺有意思的,是多重解读,创作者未必是如此,或者未必感知这些,因为他的阅历、理想、他的感情和对世界的要求,会不由自主地体现在创作里面,最后被观众所感知,所以他的一些阐释,他用了一些图式的方式和二元对立的方式进行解释,我觉得范侃本身的阐释挺有意思的。他的阐释里头,对电视剧的文化价值标准做了一个充分的探讨,如果说范侃对郑晓龙老师的两部作品,因为我们主体是电视剧,他是一个年轻的研究者,所以他有的时候谈过去的时候比较含糊,有的时候要解释,要不然业界以外的人会以为全是电视剧。还有的进入了感性的模糊状态,我个人觉得你的这个研究很有意思,对郑晓龙的作品做的阐释有很多触及到,但是你的解读,从学界的角度来说还是可以深入。你是对郑晓龙研究的研究,创作的研究,我觉得你有一个可以深入的地方,你用的理性的东西还陷于相对缺少,可以再深入。郑导的作品在我这里看起来,无论是电影作品还是电视剧作品,都可以做更深入的文化价值研究,在二元对立的研究里头,不仅仅是局限在关于商业和艺术,如果仅仅用商业和艺术这两个东西来研究,我觉得还不够。但是对受众的接受美学的研究很好,电视剧作品特别在我们当代是接受研究的很好的作品。

  郑导的第一个作品出现之后,有什么样的社会反映。你研究《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出国潮怎么样,到2007年《金婚》出现之后,凝聚人心,这三者之间不仅仅是你阅读感觉的商业和艺术,我只是觉得,商业和艺术的二元对立可以更加深入,你有一个出发点,可以继续往下走。我给你稍微做一个烘托,其实你的研究对电视剧而言,有感性和学术的研究,你试图做学术研究,但还局限在感性研究。感性研究在研究里面是传统的,你说你小学的时候读到郑导的作品的感觉,实际上它是代表着传统的阅读观,是一种传统观念的阅读,是感性的阅读,很多学界反对这种阅读,其实是错的,电视剧是通俗艺术,无论创作者用多么深奥的哲学命题来解释,对大众来说,感性阅读是第一步。对大众而言,感性阅读永远不会过时,但问题是要提升。学术的阅读,是文化研究所必然的要素,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上还有别的途径,我不是说很好的途径。

  另外对郑导和一些出色的电视剧作品,可能做一种文化感知上的阅读更为重要,你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词就是商业和艺术,我有点疑问,商业和艺术作为对立的形态来说,是有点危险的阅读,因为无论对电影和电视来说,艺术的标准有多重性,同样个性的、感性的认知和你的图式或者范式的理性的研究,不能拿我的研究来替代,但是我觉得郑导的作品超越了二元对立。

  我觉得庄崎春的研究,你抓住了《北京人在纽约》,《北京人在纽约》在中国电视史上有几个第一,但是有一个东西一定要注意,它处在我们改革开放30年正好的中间段。这个剧特别具有文化研究的价值,在整个30年的中段,15年,90年代的初期阶段,这个电视剧就是我前面说的两元的主题,就是创作者也许理性、也许非理性,但实际上他暗合了中国社会开放的一个关键点上,中国开始市场化,开始超越国界,超越了文化,开始走向世界。郑导说今天去哪儿,如同去纽约一样,今天正是郑导说的那个时期中国人开始蒙蒙胧胧的向世界开放,但是还是犹犹豫豫还是有矛盾。我自己想说,在这之前,有一个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心态的跨越,它是一是时代跨越,首先跨文化之前是跨时代的,郑导的团队在这个时候抓住了,暗合了有巨大价值的中国社会。2008年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忽然经历了那么多事件,走到了世界的前沿,这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我认为1993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需要特别注意。庄教授你的研究很重要,郑导低处扎根的文化形态的呼应,还有高处俯瞰,中国向世界的高度发展,我们期待郑导的创作,我们研究者也期待郑导的创作,也希望年轻的研究者对中国的文化形态进一步深入研究,谢谢大家。

  九、著名编剧李晓明:郑晓龙是一个靠情怀拍戏的人,是77、78、79级一代人的出色代表

  点评不敢,我和郑晓龙我们都是77、78级中文系的毕业生,本科的,我们也是给大家研究提供一些背景资料。

  我认识郑晓龙很多很多年了,有一次我们开玩笑,我是除了他夫人以外,跟他同住一屋时间最长的,因为我们经常一起出差。

  低处扎根,高处俯瞰,我想郑晓龙是一个高人,这些人是50年代前后,在电影界我们称之为第五代,但是今天在座这些导演和大家,其实我们年龄都差不多,都是文革以后开始上大学,77、78以后的这批人。其实在上大学之前,我们都经历了丰富的人生,干部家庭如何受冲击,然后到兵团、插队等等,上大学之后77、78、79恢复高考以后,到了大学以后,整个电视文艺的春天,也是祖国的春天,我们如饥似渴。我们80年代的时候,第一次系统地看好莱坞的电影,其实这对后来晓龙在电视剧剧情吸引力方面都是不重要的,我们那时候都是看盗版的录像看,我们在一起一遍一遍的看,和我们年长的人相比,我们正是学习的时候,20多岁30出头,这是一部分内容。

  再有一个,从晓龙来讲,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忧国忧民的意识,如果他不是搞电视剧,他去打仗的话,他会是一个好战的将军,如果做政治什么的,他也是敢为人民呼吁的那种,但是不巧,他搞了娱乐行业,所以他只能在高处看着大家。这是晓龙独特的东西,所以他高处的东西,和他出身干部家庭,和他自身的爱好、自身对社会、对这些东西是有一个情怀在里面的。低处扎根,这不是他的主观需求,这是娱乐行业要求的,就是电视剧必须拍这些东西,要不然就没有人看了。

  我就谈一下它形成的原因,我记得1984年的时候,我和郑晓龙参加全国中长小说颁奖大会,我们单位叫北京电视制片厂,还不叫电视艺术中心,而且大家不知道电视剧是什么东西,我们俩自制名片,带着好烟,拿着照相机,见着那些明星们,一看名片,说说北影的,我们说我们是北视的,人家都不明白,北视是什么,我们住在那个破招待所,饱受冷落,我们就说总有一天我们电视剧要登堂入室,要如何如何,那是1984年,这就是这几十年的坚持。

  再谈到文学,中国的电视剧和全世界的电视剧不一样,美国的、港台的、日本的、韩国的电视剧看了不少,我觉得电视剧还是以娱乐大众为主,而且分类型,分得很清楚。90年代电影塑造坟墓的那段时间,电视剧也不是很好,很多人想搞,但是未遂。并不是说我们多么坚持这个大旗不能倒,但真的是和现实有关系的。文学我没有研究,不知道为什么过了80年代,文学也销声匿迹了。中国人对文艺作品真的有一个需求,要通过一个作品了解社会,所以它是有现实主义需求的。中国很多人也想搞类型剧,但是没有取得意想的。到现在为止,中国播的最火爆的电视剧,都是现实主义的力作,但是这个现实主义的界定和文学一定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些人都是中文系出来的,又酷爱文学作品,当时看了很多文学作品,《十月》、《生活》、《当代》,我们天天跑编辑部,同时又看了很多西方的文艺作品和好莱坞的电影,所以我觉得晓龙作为一个电视剧导演,我觉得构成人文情怀和娱乐大众双重的东西。我刚才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一代人将来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这种作品我估计不会太多了。再往后的,年轻的,就是现在30岁左右的这批,我接触了很多我的学生写剧本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人文情怀,他们对现实主义知之甚少,他们从小就看香港电视剧,看美剧,他们解构所有的桥段,他们写剧本是靠桥段,但是我们不是,我们是靠情怀。

  像晓龙拍《金婚》、《春草》,其实他对市井生活一点不熟,对农村生活一点也不熟,他也不想去熟,但是他关注情怀,他反而会拍得很漂亮,其实这就是高于生活,他其实满足了很多人生活中想看到的,比如夫妻生活,他并没有在生活琐碎上做文章,我们都说要高于生活,我觉得这八个字两句话给郑晓龙总结得很好,我只是提供一些背景,谢谢大家。

  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副会长、著名导演高希希:郑导对一部作品的整体把控能力令我叹服

  本来是抱着来学习的态度来听一下。在这儿听了很多同学和老师对郑导理论的总结,我觉得特别受启发。应该说我跟在座的其他导演和老师的身份有一些不一样,我曾经还是郑老师的学生辈,从我的创作经历来说,还是谈一下自己对郑导的感受。

  追溯到2002年起,就是屏幕上放的《结婚十年》,其实中间还落了一部,就是《搭错车》也是一个过程,还有《幸福像花儿一样》,这个过程里头,我对郑导当时是怀着一个特别崇敬的心去中心面对郑导。我当时拿着《结婚十年》的剧本,坐在郑导的办公室,我就挺惶惑的,因为我们这代人有时候面对东西,我们怕极致,面对那个剧本我说了一句,我说这个剧本会不会,由于我自己喜欢,而观众会不会失掉一些东西,或者观众并不一定热爱,郑导说了一句话,你自己喜欢首先占了一份观众缘,这就是你决定要拍的一个信心。第二句话让我受益至今,就是细节决定成败,这部戏他认为应该细节要琐碎,就是那些细节、那些生活中的点滴的东西,他说一定要抓住,对这部戏没有其它的,就去拍,我相信一定能拍好。我觉得至今我都记忆犹新,可能他自己都忘了。

  因为我当时是怀着既崇敬又想研究郑导的心去,一直以来我很崇拜他对电视剧总体的把控能力,就是对一部作品整体的把控,当时他已经有很多作品了,我去的时候,《北京人在纽约》等等都已经拍完了,而且我也是他的一个粉丝,去那儿以后,得到了一些这样的教诲,我觉得在今后我的创作道路上,也确确实实有很深的感受。我个人认为,一个优秀的电视剧,首先得要有一个朴实高尚的灵魂主体,第二要有很好的故事,第三要有几个有独特人物性格的人物。我在郑导的作品里,都看到了这些我想要看到的东西,还有那种人文的情怀,我觉得这一点都是我需要学习和把控的。

  我现在想借助于张育华老师的一句话来表达一下,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准确,我刚才看了特别感受,就是“他把故事根须深深的扎进生存现实的低处,然后在叙事流程中渐渐长高,高到能俯瞰历史、回应人类共同的情感困境。”

  十一、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博士生导师、论坛主持人张育华教授:郑晓龙导演以他有力的双手推动了中国电视剧的历史进程

  非常感谢李晓明老师,非常感谢高希希老师。李老师除了是郑导夫人之外,郑导最亲密的战友,刚才李老师的点拨确实,我想让我们也让我本人特别感动、感慨,因为您说到了那句话,为情怀活着,真的有点想哭的感觉,当然在这儿不敢哭。我们都是77、78这代人,刚才您那句话我觉得,等着我们这帮人不健在了,我们的民族、那时候的历史是什么样,我个人是特别特别有感触。

  刚才李老师跟我们谈到的这些,在今天的电视剧研讨会上,在学术上,在业界,我们也老乡见老乡,由此我想对学界和业界,从此以后我们紧密的拉手,联手,我们为中国电视剧真的出点力,做点事,我想通过今天这个会,我们有了更踏实的希望,我们也有了一个念想。

  高希希老师刚才说,他一点准备都没有,我估计如果真的有准备了,我们这些人真的都吓跑了。高希希导演对我们参会的人都有启发,就是要相信自己喜欢的东西,艺术创作更是如此。

  以上是专题发言与专家点评环节。下面论坛进行第四项,有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的常务副部长兼秘书长张明智老师、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部长刘守训老师,向郑晓龙导演颁发“首届中国电视剧博士论坛前沿论坛”纪念奖杯。

  下面组委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本届论坛、为郑晓龙导演的影像世界做如下总结。请郑晓龙导演按下自己的手模。谢谢郑导。

  请郑导签下自己的名字,谢谢郑导。

  下面宣读组委会颁奖词。郑晓龙导演以他有力的双手推动了中国电视剧的历史进程!

  下面请郑晓龙导演发表感言。

  十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著名电视人郑晓龙:我觉得既感动又不安

  诚惶诚恐,惶恐得不得了,直哆嗦。晓明说的那些我都不知道,一直在说,今天上午说了很多,这个人是谁我也不认识,是郑晓龙吗?真的诚惶诚恐。

  其实我觉得,我感觉今天这个活动特别好,特别感谢传媒大学、各位老师、同学,也感谢来参加的朋友,我觉得都是特别哥们的朋友,我今天特别感动。但是我觉得如果这个题目感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电视剧的讨论过程,我也心里坦然接受,因为很多作品尽管我曾经当主任当了15年,当副主任当了10年,是我们中心的一帮创作者,一帮朋友,跟我们中心一块合作之间,有著名的编剧、导演,还有希希帮我们中心拍的片子,我觉得是我们中心的风格,我就会非常坦然、非常舒服。当然这里面也有我的劳动,因为当初做的每一个片子我都参与了,非常感谢。

  搞这么一个活动还是非常有必要,亚洲导演说了,我们的电视剧真的缺少认真的评论,认真的研究,今天的研究我觉得大家更多的还是夸奖,我觉得心里既感动,同时又不安。其实我们在座的,就像晓明发言的,很多事情我们并不是那么想的,其实我们创作者很多地方是感性的,有些地方是本能的那种感觉,而并没有说认真的上升到纯粹的理论的高度。今天我觉得特别高兴的还是大家把它上升到理论了,以后再有记者问我的时候,我也可以这么说,我终于有话说了,要不然我自己都觉得没话说。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是一个感觉的东西,不是事先想得那么细。再一次感谢大家给我提供了这些好的、让我将来有话说的内容,谢谢大家,谢谢!

  十三、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博士生导师、论坛主持人张育华教授:期待《金婚风雨情》再创佳绩

  非常感谢郑晓龙老师,非常感谢大家。为了让晓龙导演今后能安心、踏实,我们的校长都在这儿,我们继续围绕电视剧艺术中心,围绕着中国电视剧界的这些导演、编剧,尽我们微薄之力,为中国电视剧争取多做一些贡献。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各位同仁,9月8号将是电视剧《金婚》捧得飞天奖一等奖的日子,9月9号是电视剧《金婚》风雨情开机的日子,今天9月5号是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电视剧博士前沿论坛的第一个举办日,我们对《金婚》风雨情充满期待,期待着风雨过后的又一道电视艺术彩虹。在各位同仁的支持下,我们也对论坛充满期待,期待它向学术的金婚走去。

  感谢百忙之中到场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感谢媒体的全体朋友,感谢搜狐网站对本届论坛做全程直播,感谢电视剧导演协会,感谢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感谢我们的学校中国传媒大学,现在宣布论坛结束,欢迎媒体采访,请专家和主题发言人到前面合影留念,谢谢,再会!

  

  
(责任编辑:张颖)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