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里亚》最终是雷声大雨点小,弹多过赞。 |
开幕片:《巴格里亚》Baaria -意大利-150分钟-英语字幕
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
黄小树/编译 从各种意义上看,朱塞佩•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对《巴格里亚》(Baaria)下手实在过重了。为了唤起人们的记忆,重现几十年前西西里岛巴格里亚的小镇生活,托纳多雷不惜耗尽钱财使用一个个大布景并请来成千上万的临时演员。然而,他似乎已经忘了如何去诠释一个情节,更别说如何勾勒一个人物角色了。影片到处充斥着虚假的怀旧情怀、廉价的感伤主义以及过于油腻的管弦配乐。坦白说,《巴格里亚》在意大利本土也许能吸引到一定的观众走进影院——毕竟在这里宣传广告打得非常凶,然而就海外市场而言,前景不容乐观。
影片中大量场景于突尼斯拍摄,据早前的报道称,制作经费高达3500-4000万美元,而这之中一部分资金来自于突尼斯的权贵Tarek Ben Ammar以及他旗下的鹰牌影业(Eagle Pictures)。从片中大量支离破碎、缺乏完整性的情景及主题上判断,《巴格里亚》的删节很可能比成品的时间还长,亦或还有个电视连续短剧之类的版本。无论如何,两个多小时的时长确实是在挑战观众的耐性。
希安纳饰演的帕皮诺看不惯地主的欺诈行为,毅然投身共产主义运动
开头就足以说明一切——影片背景设定在上个世纪初,当时托纳多雷的出生地巴格里亚仍是个被绿树环绕着的独立小镇(现在它已经成为巴勒莫的一部分)。一个青年在一条泥石路上奔跑,仿佛他的一生都与这条街道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突然之间,随着音乐的改变,他双脚离地,飞向了天空。这种听觉上过于极端的转变,甚至能让最老练的水手顿时晕船。托纳多雷便是以这样的开头为整部影片定下了让人透不过气的基调。
全片对于西西里各方面的社会变革只做了轻描淡写的叙述,重点聚焦在托雷诺瓦家族的命运上。这是个经历了意大利史上几次重大政治动荡的牧民家族,虽然并不富有但也摸爬滚打在法西斯统治、二战以及战后极具意大利特色的党派政权斗争中存活了下来。他们是农民,因此偶尔也受雇于地主唐•吉雅辛托(Lollo Franco 饰)。然而吉雅辛托并不是个作风正派的人,总找尽一切机会欺诈平民。男主角帕皮诺的社会良心也正是在这时被首次唤醒。最初帕皮诺只是个小男孩(根据年龄的变化分别由吉奥凡尼•甘比诺和戴维德•维维雅尼饰演),当他长大成人(弗朗西斯科•希安纳 饰),就加入了共产党,投身共产主义运动。
帕皮诺爱上了美丽的玛尼娜(模特玛格丽特•马德的银幕处女秀),同时也得到了回应。玛尼娜的父母起初反对双方交往,但最后不得不默许了这对恋人。除了一次死产之外,这个小家庭便开始飞速地壮大(当然是指人数上)。这让不少观众摸不着头脑——这个玛尼娜到底在想什么?谁晓得呢?但很明显导演并不认为心理学是值得探讨的一方面,它可远不如片中一个接一个的小插曲来得迷人——莫尼卡•贝鲁奇、米歇尔•普拉西多、拉乌尔•博瓦、路易吉•罗•卡肖、Laura Chiatti和DonatellaFinocchiaro这些意大利知名演员美其名曰客串了该片,但都如走马观花般露脸一两个镜头。
放眼望去是成千上万的临时演员
随着巴格里亚领土的扩张,帕皮诺的政治野心也在日益膨胀。托纳多雷偶尔也会在片中顺带提到一些历史事件,比如萨尔瓦托雷•裘连诺横尸西西里岛。但涉及这类事件对于非意大利观众而言简直无关痛痒。当然,如果导演能将这些情境处理地略为巧妙的话兴许还能唤起观众的共鸣,问题是托纳多雷走了相反的道路——只是一味地将一些缺乏特色或无意义的元素强塞给观众。(新闻通稿上更大张旗鼓地宣称影片启用了3万5千个临时演员。)
某些演员还是为他们的角色附上了自己的灵魂,比如莉娜•萨斯特里(Lina Sastri)饰演的玛尼娜的奶奶,尽管算命乞丐的角色设定有点奇怪。至于其他人,大部分都可做角色互换。此外,托纳多雷非常偏爱配合景的运用,然而正如他的运动镜头一样,只会让人注意到场景本身却发掘不到任何深度或者幽默。艺术指导太过于小心翼翼,但至少街道的布景确实有那么几分旧式欧洲的感觉。颜色修正方面则看上去人为痕迹过重。
声音方面欠缺细微处的差别,每个角色似乎都在大喊大叫而非聊天说话。要说意大利作曲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尼(Ennio Morricone)的音乐最过人之处就在于,它与这部片子的搭配简直天衣无缝。(原文出自《综艺》影评人 杰•维斯伯格[Jay Weissberg])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