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独家连载:《功夫片的秘密-动作导演艺术》(16)

2009年07月21日10:0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娱乐
《十面埋伏》“雪山之战”剧照
《十面埋伏》“雪山之战”剧照

  第二节 案例分析:《十面埋伏》“雪山之战”

  与《英雄》“九寨沟之战”全文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北京电影学院主办)2005年第三期,作者张力。原始的情感与崇高的仪式

  借用周国平关于男人是“神性与兽性”合一的理论,以《英雄》张扬“神性”之后的张艺谋,又将“爱情”作为《十面埋伏》的主题,并以极致的方式将“爱情”逼迫到“兽性”的层面。

  在此,我们以这两部影片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场景——雪山之战、九寨沟之战为文本,分析人物情感在动作设计中的作用。

  这两场战斗都发生在主要人物之间,是人物情感矛盾的暴力解决,也是情节的高潮乃至结局,因此具有代表性。

  主题:情感之决与礼仪之交

  《英雄》之后的张艺谋在其武侠片《十面埋伏》中,刻意张扬了人物角色的情感冲突。他这样解释影片名称:“《十面埋伏》不是战争性质的埋伏,而是情感上的纠葛,是真真假假的情感上的埋伏。”主题定位决定武戏风格,作为影片大结局的雪山之战,正是影片情感主题的终极诠释。

  雪山之战表面上是一段打斗,实际上是一场情到极致的对决。这种情感的规定性要求动作导演(程小东)在设计武打动作时首先要从人物内心情感出发,寻找人类极致情感下的原始打斗。

  《英雄》的故事原型出自《史记•刺客》里的著名传奇《荆轲刺秦王》。众所周知,“刺秦”的故事历来是关于民族大义和英雄神话的浪漫传说,是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文本,带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从选材上我们可以看出导演首次拍摄武侠片的“形而上”冲动,试图把侠客与英雄的概念定格在一种乌托邦的境界。九寨沟之战是在剧情中断的基础上表达一种英雄相惜的仪式和对侠义精神的致敬,全段洋溢着一种神圣的空灵感,打斗关系的纯洁性与崇高性正如九寨沟如诗如画的山水,点到即止的打斗与心心相印的致敬,使整个打斗行为成为山水之间的“自然现象”。

  动作:原始之战与书剑之舞

  雪山之战的动作设计与好莱坞影片《角斗士》有许多相似之处,均以原始打斗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愤怒和暴力本能。从内在关系看,两部片子都是因爱爆发的生命力。打斗中,没有优美的动作和奇特的技巧,只有两位主人公一边歇斯底里地呐喊,一边疯狂地进攻(膝顶、肘靠、拳砸、头撞)。这种毫无美感的打斗正体现出刘捕头、金捕头在争夺小妹时的情感剧变。

  与雪山之战相反,九寨沟之战用舞蹈般的动作淡化打斗的杀气,创造丰富的美感。4分多钟的场景,真正用来展现双方交手的画面只占约1/8(时间),大量镜头用来表现双方在水上的追逐起伏和各自挥舞的姿态。省略动作结果,放大和延长动作过程,是为了表现两位侠客之间的精神认同,祭奠“飞雪之死”的崇高性。因此,这段打斗的情感是高洁而深厚的,动作设计便强调一种礼仪感和精神交流。

《十面埋伏》拍摄现场
《十面埋伏》拍摄现场

  景别:局部之力与细节之美

  雪山之战没有九寨沟之战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有的只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爱恨情仇。所谓情到极致手舞足蹈,金捕头为爱舍生忘死,刘捕头为爱自私残暴。于是在终极决斗中,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类作为动物所具有的攻击本能,曾经的高超武功被愤怒的情绪化为刀刀致命的原始砍杀。

  为了真实地表现情敌仇杀的野蛮,影片以特写展示人物面部表情和兵器撞击,大量挥刀进攻的正面近景和特写以及慢镜头血肉横飞的细节渲染出人物情绪的巨大张力。

  九寨沟之战发生在残剑与无名之间。从叙事角度看,这场战斗是祭奠飞雪的礼仪;从内在精神看,这是两位大侠精神信仰的交流。柔情似水的残剑与至刚至强的无名抱有共同的侠义信仰和崇高理想,但是现实的目标驱使他们作出无奈选择:飞雪为助无名刺秦而牺牲爱情和生命;残剑为爱人而痛苦拔剑,为无名的侠义而感激抱拳;无名为刺秦而献出生命,承担一切压力。

  影片在表达这种为爱开战、为爱休战的情感冲突时,镜头突破了一般武侠片强烈动作与大量近景、特写相组接的传统,大胆采取远景、近景、特写的交叉运用,使主体动作始终受限于山水环绕。相对于大自然的浩瀚广袤,主体的打斗显得渺小苍白,无论主体怎样腾挪跌宕、飞舞穿梭,他们始终处在大自然的包围之中。

  山清水秀的大远景淡化了主体拼杀的暴力,而大量穿插的特写将打斗过程中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武打支点(水)之间的细节关系清晰展现,使观众更好地领略到打斗者的真实力量和情绪变化。

  环境:滴血之恨与滴水之爱

  九寨沟之战有一滴“水”,雪山之战有一滴“血”,它们是决斗的休止符和感叹号。

  一番打斗之后,刘捕头、金捕头、小妹三人僵持对峙。刘捕头佯装将飞刀扔向金捕头,实际只将手上一滴血飞了出去;小妹为了自己心爱的金捕头,将插在胸膛的飞刀扔出阻挡刘的“飞刀”。双方几乎同时出手,于是刘捕头的一滴血撞碎在小妹的飞刀上。最后,飞刀插在大树上,震落一片雪花。

  这段动作设计以一滴血的运动过程隐喻了3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从叙述表面看,一滴血带出小妹胸前的飞刀,以她的死解除三角关系的对峙。从内在情绪看,刘捕头的一滴血颠覆了3种关系:一是金捕头与小妹的爱情缠绵;二是刘捕头和金捕头的生死决战;三是小妹对刘捕头亦真亦假的“爱”。

  “上善若水”是道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从象征意义上讲,水和竹(《卧虎藏龙》中的竹林之战)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刚柔并济的结合体,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而九寨沟之战的打斗环境正是发生在水上。

  无名与残剑的交手无法产生结果,因为他们的情感关系是相通和相惜的。于是,影片对无名打起的一滴水做了“破茧化蝶”的处理:这滴水经历了残剑之剑——无名之剑——残剑之剑——飞雪脸颊——无名见残剑为飞雪拭水而收剑——水溅到无名脸上——无名落地,水顺脸颊而下。

  一滴水的运动轨迹形象地暗示了无名、残剑、飞雪三人之间亦爱亦恨、爱恨皆非的情感关系。最后一个镜头是无名下颚缓缓流下的水(泪),这既是对残剑、飞雪生死相依的感动,也是对英雄相惜的慨叹。总之,这里的“水”有了多元化的含义。

  

  
(责任编辑:长江一号)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