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海峡两岸电影展”开幕前,李行、焦雄屏、朱延平、黄江丰、东明相、张孝全等6位台湾地区电影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台湾地区电影的近况以及两岸电影交流的意义。
曾执导过《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的李行堪称是台湾地区电影的“活词典”,他表示自己就是台湾地区电影发展的见证人,“台湾地区电影的发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我拍摄了《蚵女》和《养鸭人家》两部颇受好评的影片,成功的秘诀在于它们都是具有本土特色、反映百姓生活的影片。后来,随着胡金铨、张彻等香港电影人来到台湾地区发展,带来了一股武侠风,武侠片成为当年台湾地区电影的主流,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取而代之的是由琼瑶作品改编的爱情文艺片。我在拍摄了《婉君表妹》《哑女情深》两部琼瑶作品后,此类题材便大批涌上银幕,直至拍滥。我觉得台湾地区电影没落的原因就是跟风现象严重,大家只知道按一个模式去复制,结果自然会远离观众。”
谈到台湾地区电影没落的原因,台湾地区著名电影学者黄江丰接过话题说:“台湾地区电影在鼎盛时期一年的产量是200多部,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电影,但1985年后,各大电影公司的制片量一路下滑,直到2001年,台湾地区仅拍了11部影片,这些影片的票房只占了台湾地区电影市场的不足1%。台湾地区电影没落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香港地区以及好莱坞电影的进入;再有就是娱乐产业向有线电视倾斜;最后一点就是一批台湾地区电影导演拍片只是为了去参加国外电影节,很少想着观众的需求。因为不卖座而很少有投资人拿钱去拍片,没有资金作保证而使影片质量下降,台湾地区电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就难怪台湾地区电影走向没落了。”
台湾地区电影以爱情文艺片取胜,但导演朱延平是其中的“异类”,因为他一直坚持拍摄商业片,并丝毫不介意被人说他是“烂片导演”。他说:“我在从影25年间一直坚持拍商业电影,因为我觉得电影市场就像一个百货公司,如果它只卖一两种产品势必会很快倒闭。我也喜欢拍悲剧,因为特别有成就感,比如《异域》,我在内地拍摄了《大灌篮》也说明了我的成功。我觉得两岸的电影交流太重要了,在这次影展中观众会看到很多台湾地区的优秀文艺片,我们也会把更多商业片带给大家。”
本版文/摄 新报记者 张钢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