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上海电影节进入后青春期 个性初现还需规范

2009年06月22日08:42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文/前方报道组 三金

  即使是再苛刻的媒体,也不得不承认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历年来最“热闹”的,无论是哈利-贝瑞领衔的明星阵容,还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片发布、琳琅满目的电影公司酒会,都在时刻提醒你,这场“秀”挺有看头,在电影节的前三天,媒体“赶场子”的频率高到近乎于像打仗。组委会铺天盖地的宣传,也让上海这座金融大都市,随处飘散着“电影的气息”,还没从上海虹桥机场出来,就能看到电影节的大幅海报,大街小巷,都有“金爵”的身影,许多出租车司机只要看到记者胸前的工作牌,就会主动问你:“是去电影节的哪个场地?”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在中国电影市场逐步升温的当前,上海电影节,在用许多方式证明着自己的“活力”和存在感。

  十二岁的孩子,刚刚进入发育期,但十二岁的上海电影节,更像处在“后青春期”,外形的基本塑造已经完成,剩下的,是如何进一步拥有独立的品格。后青春期,仍然年轻、后青春期,还有许多的不确定性。

12届上海电影节金爵奖评委
12届上海电影节金爵奖评委

  评委专业 难掩盖竞赛片影响力不足

  如果说奥斯卡得主丹尼-保尔率领的评委军团让人们感受到电影节的“国际化”的话,那入围金爵奖的影片则显得有些过于冷清了。直到颁奖时人们才发现,这些电影是如此陌生。过去几天来,热闹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好像没有人在关注竞赛片?新片发布会,我们可以看大明星,电影节展映的几百部电影,要么是大师经典,要么是商业巨片,往往一票难求,那金爵参赛片呢?且不说许多影片的主创因为各种原因缺席,就算到场的面孔,也是十足的陌生,获奖片《原创人生》的官方放映场,观众比《生死朗读》少了将近一半。电影节执行副主席任仲伦也承认,因为选片的原因,入围金爵的作品往往来自电影小国,星光被大明星“压下去”也很正常,“今后我们会考虑邀请更有影响力的作品参赛”。毕竟,一个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个性初现 但还需规范

组图:评委会全体成员上台
组图:评委会全体成员上台

  从第一届上海电影节开始,每年都会有许多业内外人士喊着电影节要有“个性”,国外的许多嘉宾也建议上海不要学戛纳或是威尼斯。到了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仿佛已经形成了“国产新片推荐+特色主题论坛+新人奖+竞赛片”的基本模式。重量级的华语片,几乎全部亮相,国内外电影知名人士的“华山论剑”,总能引来话题和关注。要说电影节因为有了这些而让标识度增强的话,那“个性”的元素还需要进一步打磨。比如,如何让前来宣传的剧组更加有“有序”,而不显得那么“杂乱”,像一个大卖场;再比如,论坛虽然激烈,但水准很不稳定,嘉宾讨论的内容专业性过强,就会显得“曲高和寡”,一般观众不懂;像王小帅、姜文这样“语出惊人”的,在占据媒体大幅版面的同时,并没有引起持续性的讨论,中间再夹着几个前来“作秀”嘉宾,论坛的成色又会打一些折扣。论坛的话题设置可不可以范围再广一些?民众对论坛的参与度能不能再大一些?既然论坛逐渐成为电影节的特色,那理应在细节方面更下足功夫。

  风格 趣味 还是一个问题

  1959年,第十二届戛纳电影节,正值法国新浪潮的横空出世,特吕弗的经典《四百下》摘走最佳导演奖;1962年,第十二届柏林电影节,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2009年,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呢?我们是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选片风格?

  任仲伦表示:“纵观历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获奖名单,描写市民生活状态、突出人文思考的影片获奖的机会较大,这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有关。”但是,这能否作为像柏林、戛纳那样明确、稳定的“趣味”,答案是:还不够。单从这一届和前几届的竞赛片来看,风格和水准还不够稳定,“如何形成我们相对固定的选片标准和趣味,是人为控制不来的,我们就让它慢慢发展、慢慢形成吧”。

  十二岁的上海电影节,还显稚嫩,但比起已经“年迈”的三大电影节,它还有充沛活力和无限的发展可能,一个人的后青春期是接近成人的时刻,但也是最摇摆不定的阶段,对于电影节来说,接下来,该出现一些“成熟”的方向了。

  

  
(责任编辑:冯静)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