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京华时报:观众需要更多的选择

2009年06月22日07:22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曾家新

  从开幕式的红毯开始,就能感觉出本届电影节的不一般。大批影星汇聚一堂,开幕式上的章子怡、哈里-贝瑞,闭幕式上的伊万-麦克格雷格、杨紫琼、于佩尔,这些大牌10天来持续灿烂,这在近年来的上海电影节上的确少有。电影节期间,正在拍摄的国内一线影片的剧组几乎全部亮相上海,轮番造势。电影节论坛和交易市场也风生水起,制片人、发行商、国际买家、投资人云集沪上。种种迹象表明,今年上海电影节很繁荣,但记者更感兴趣的是,繁荣的电影节和普通观众究竟有什么关系。

  展映影片抢手

  原汁原味影片让影迷过瘾

  电影节执行副秘书长唐丽君称,今年电影节之所以有了长足的进步,最要感谢的是大环境:“首先是中国电影的飞速发展,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让电影节备受关注。另外,即将举办的世博会让上海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电影节是否火爆,体现在展映片的售票处。本届电影节上,《革命之路》《生死朗读》《换子疑云》《玛丽与我》《黑夜传说前传》《七磅》《六大导演看巴黎》等影片的票早早就宣布售罄。

  像《天使与魔鬼》《惊变28天》《浅坟》这样噱头十足的影片放映前,影院门前黄牛密布,60元的票价炒到了150元甚至更高。

  展映影片受欢迎的程度大大超过了影院同期上映的电影。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电影节,在当前的电影体制下,国内观众是不可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电影的。在恒隆广场上班的白领刘先生说,以往上海也有不少国外艺术片的展映活动,但不是太小众,就是太沉闷,总之选择性很小。而电影节期间展映的外国影片种类丰富,商业大片、奥斯卡获奖影片、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都有,这是吸引他进场的直接原因。

  确实,这些影片没有删节、原音字幕,这种原汁原味没有任何“改良”。对于大部分中国普通观众来说,欣赏这些鲜活的原汁原味一般只能依靠盗版影碟,而在过去的10天,观众却能坐在影院里,名正言顺地看。对于一个影迷来说,这是莫大的满足。

  在多部展映影片放映结束时,虽然没有任何主创到场,但大家都自发地鼓掌。在影院灯光还没有亮起时,你可以感受到观众的唏嘘、赞叹、欢笑甚至眼泪。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享受着影音“大餐”。不少观众表示,电影节最大的诱惑就是选择的多元和自由。虽然现在每年能看到不少进口片,但几乎全是一个味道的商业大片,而且还往往是经过“改良”的。“这么好的影片什么时候能引进呢?”记者常常在放映后听到观众这样的提问,这样的问题反映了观众的一种期待。

  商业艺术之争

  精神内涵视听愉悦兼需

  每年上海电影节总有一两个开炮的人,今年的第一个焦点人物无疑是王小帅。他在“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怎样的电影”主题论坛上,先后炮轰同行、投资方、院线。最具火药味的是,王小帅向共同参与论坛的导演陆川、宁浩和魏德圣直接发出挑战,称虽然他们三个人的作品取得了过亿票房,但作为导演却很失败。

  愤怒的王小帅说:“中国电影过去不把电影当作商品,现在却完全追求商业和市场化,一窝蜂都扑到了钱上,这是最大的问题。我坚信电影是一门艺术,电影要有文化尊严和自信,不能被眼前的利益忽悠。我觉得我比陆川、宁浩他们幸福,因为我可以做自己的电影。”

  由于王小帅这番话指向明确,陆川也进行了无情的回应:“人为地割裂商业片和艺术片是一个陈旧的思路。前两年大片横行的时候观众在骂,因为观众需要有精神内涵的东西。但是观众也在骂小帅的特别有人文关怀的电影,因为观众也需要愉悦。”陆川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现在的观众既需要精神内涵,也需要视听愉悦。陆川是否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点,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他这个观点是绝对正确的。

  王小帅的心情很好理解,为自己的艺术理念坚守了那么多年,但残酷的外部环境让他如坐针毡。所以,王小帅说:“保护一下文艺片,我现在挣钱没你们多,没什么,我扛着,人有一口气,人有尊严。”王小帅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当今市场大潮中的一个殉道者、牺牲者。但他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这是新影联院线负责人高军在论坛后对记者讲的:“在当今普遍愉悦至上的观影心态下,很少有人会花几十块钱去电影院感受个人化很强的艺术电影。票房不是衡量一部优秀影片的惟一标准,在国际上获奖也一样不是衡量影片优劣的惟一标准,艺术和商业的有机融合才是市场永恒的金科玉律。这点是不能割裂的。”

  对此,记者深有感触,如这次展映的《换子疑云》,该片由一起儿童失踪案讲起,从题材上看商业味道不浓,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悬疑的剧情一直让人高度紧张,最终结局又让人思绪万千。影院里大部分观众都被影片感动得掉下眼泪,抽泣声此起彼伏,谁能说这部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不强呢?难怪同行感叹,怎么美国人能把电影拍得这么好呢?

  单一大片泛滥

  制作者观众都要反思

  本届主席论坛上,姜文与丹尼-博伊尔、史蒂芬-戴德利有一场关于“做简单电影”的讨论。虽然整场论坛像是扯闲篇,但姜文提出的一个观点让人深思。

  有人认为,现在国内电影市场陷入了大片的怪圈。姜文认为,投资大的电影很好看,但电影不能都弄成一个样子,简单而动人的电影也很好。出现目前这种局面,制作者需要反思,观众也需要反思。

  观众需要反思,这是鲜有的观点,我认为姜文说得一点都没错。没有国产大片的时候,我们的电影很简单,很多国产片负载的就是简单的教化功能。从2002年《英雄》出现后,形式感和单一的娱乐化成了国产大片的最主要功能。

  曾几何时,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等形式大片,数次挑战观众的忍耐极限,引起一轮轮骂潮。几大导演也像患了隐疾,至今不再敢提这些作品。

  但这真的只是导演的错吗?观众对大片最初是十分爱看的,票房屡创新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片泛滥,观众慢慢腻烦了,骂声是自然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单一了,为乏味和重复买单,大家当然都不乐意。但如果没有大片了,又回到那种“简单电影”的时代,观众是否愿意呢?

  姜文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有操办者的原因也有接受者的原因,双方如果不同时反思的话,事情恐怕会越变越糟。”确实,我们在批判大片的时候,其实还有渴望大片的隐欲。我们在呼唤简单情感的同时,心里窥探畸恋奇情的冲动丝毫没有减弱。什么才是简单的电影呢?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否能够正确地表达出来,才是关键。

  
(责任编辑:鱼玄机)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