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孟二冬》再树英雄楷模 “主旋律”电影艺术化

2009年06月19日14:5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娱乐

  精彩看点

  ★感动中国真实人物再现银幕

  当代中国影坛,英雄楷模类人物传记片不在少数,但为甘于清贫的人文学者做传的并不多见,影片将曾经感动中国的知识分子孟二冬搬上银幕,勇气可嘉,诚意可鉴,创意可赞。

  ★“主旋律”电影艺术化成功尝试

  影片没有落入同类电影说教和煽情的窠臼,将主人公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表现得波澜不惊又感人至深,镜头语言节制而到位,精心雕刻人物精神肖像的同时,将价值判断和情感认同的权力交还到观众手里。

  推荐理由

  ★《剃头匠》导演最新水准之作。

  ★静水流深余味悠长的人物传记电影。

  故事梗概

  1994年博士毕业后,孟二冬留在北大中文系任教,一家从烟台搬过来住进了北大的筒子楼。因为地方小,习惯熬夜耕读的孟二冬怕自己的灯光影响妻子和女儿的休息,晚上睡觉前都要把书桌挪到角落里。他用7年时间呕心沥血完成了100多万字的优秀著作《登科记考补正》,稿费只有三万多块钱,全都被孟二冬换成了书。这期间学校有三次分大房子的机会,孟二冬都不愿意搬,因为这儿离图书馆近,离学生也近,可以随时为他们答疑解惑。妻子和女儿不太理解他,孟二冬就会到楼道里烟熏火燎的灶台上做几道好菜逗她们开心。从日本讲学回来后,孟二冬去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讲授古代文学。由于嗓子出了问题说不出话,医生让他禁声一周,孟二冬却把医嘱揣到怀里,用小麦克风放大声音,继续加班加点为师生授课,直到最后倒在讲台上。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孟二冬做了三次大手术。但积极乐观的他还考取了驾照,并一直坚持练习书法,写的是“尺璧非宝,寸阴是竞”。2006年1月12日,孟二冬49岁生日。学生们挤满病房,为孟二冬庆祝生日。孟二冬笑着引用《淮南子•原道训》的一句话勉励大家:“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4月22日,孟二冬在病床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研究生审阅论文,听着学生读着论文,孟二冬满意地闭上眼睛,脸上挂着微笑,安详地倒在妻子怀中。……

  专访导演哈斯朝鲁

  主创小传

  哈斯朝鲁,蒙古族,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代表作品《心跳墨脱》、《剃头匠》(2007年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特别奖”)、《长调》(2008年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具探索精神影片奖”)。

  拍这部电影我如履薄冰

  Q:《孟二冬》应该是一篇命题作文,但出来的效果却很好,在可看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A:难度非常大,当时我是如履薄冰,以我这样的文化基础拍一个高深的古典文学教授的事绩,每个镜头,每句台词我都非常非常谨慎,怎么能拍得让人看下去,也是挺让我为难的。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一是纪实的手法,二是真实的人物拍法,加强可信度,再一个争取不要做过多的煽情,所以尽量克制感情。

  Q:影片把人物平凡的生活拍得波澜起伏又不造作,在叙事上做了哪些控制?

  A:前面三分之二基本上是按写实的手法来拍,包括镜头的运用,到最后才做了电影化的处理,因为一电影化就容易煽情,所以也是尽力克制,包括对演员的要求等等,从纪实向电影化慢慢过渡,我发现电影真的是很有奥妙的艺术。

  Q:结尾孟二冬去世后,镜头从病床拉出,肩扛着从走廊上肃立的学生中穿行而出的长镜头是如何构思的?

  A:因为这个片子一直写实,到最后还是想释放一下,好像孟二冬的灵魂走出去,走到校园上空,俯瞰自己的弟子,俯瞰心爱的校园,当时就是很直接的考虑。

  Q:作为一个长期坚守中小成本创作的导演,你认为当下中小成本电影有什么样的生存困境,机遇又何在?

  A:面对市场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你不能投入太多,因为那往往意味着损失更多。目前国内缺少一个艺术片展示的平台。但可能是兴趣所至吧,我总是要拍摄这样的一些片子,它本身也不需要太大的投资,投资太多确实对投资方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但是这种东西还得有人去做。

  Q:作为创作主体来讲,如何拍好这类电影?

  A:只要你用心,我想就会拍好。主要是你在心里是不是喜欢,拍的时候有没有用心。

  Q:你之前两次参加传媒大奖,怎么看待传媒大奖在推广中小成本影片方面的作用?

  A:当然是有非常多的好处,尤其是对中小成本的影片,传媒大奖一直提供展示的机会和舞台,给这些影片一个免费的宣传机会,这个是非常好的。再一个我觉得传媒大奖还可以进一步跟市场挂钩,对参与和获奖的电影能有一些后续的推动力。

  专访主演谭洋

  主创小传

  谭洋,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代表作品电视剧《亲兄热弟》、《金婚》、《大生活》,电影《有钱的感觉》等。

  所有的观众都是“孟二冬”的学生

  Q:以前了解孟二冬吗,拍前有没有做一些资料搜集之类的准备工作?

  A:不是特别了解,从电视上知道一些。我跟导演提出几个要求,一是我要到北大去听课,听中文系老师的讲课,还有孟二冬的老师袁行霈教授的课,他上课很少,但很有幸我听到了。二是到北大图书馆查资料,包括孟老师生前研究过的一些晚唐五代的诗歌,他翻过的书我都看一看,看有没有小注之类的,看看他的字迹。

  Q:你以前扮演的很多角色都是虚构的,而孟二冬是一个有现实依据的角色,表演起来是不是有一定难度?

  A:虚构的人物创作没有固定的样板,而这个不一样,有原型,这对我来说是有一定难度。而且孟老师几乎没留影像资料,只有一些照片,我只能从他的眼神里,从他写的文章里,尽量去掌握他的内心世界,我还跟孟二冬的爱人耿琴谈了好几个小时,详细地了解孟老师上课、研究学问,以及生活上的一些细节,所以说多少有了些了解,难就难在这儿。

  Q:有没有你自己创作的人物细节?

  A:他筒子楼的家里堆满了书,表现起来特别局促,我就跟导演商量,白天他就把该用的工具、桌子等拿出来,晚上睡觉的时候再变没了,挂起来或堆放起来,因为我也住过筒子楼,知道这种狭窄的空间里,人是有创造能力的。

  Q: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A:困难肯定是有的,尤其是他讲课时,长镜头卡在我身上拍,下面其实没有学生,而我还必须做到像和学生交流一样的。我问眼神要不要和学生互动,导演说不需要,只要看着镜头演,后来我明白了,他是想让所有的观众都感觉是他的学生,带有强调和夸张的色彩。

  专访主演郑卫莉

  主创小传

  郑卫莉,湖北人,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话剧表演系,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代表作品有《吴二哥请神》、《没事偷着乐》、《有你的冬天不冷》,电视剧《书剑恩仇录》、《梅花档案》、《为爱结婚》、《震撼世界的七日》等。

  孟二冬的妻子也很伟大

  Q:拍摄之前,你有没有接触过沈书琴的原型耿琴?如何理解这个角色?

  A:还真没有,有几次机会都错过了,但我从侧面了解了一下,耿琴这个人挺能干的,外形上也不是纤弱的那种,我想孟二冬的精力全放在他的事业上,家里真的需要这样一个女人来支持,不是她的理解和支持,孟二冬很难把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他教学上的事。

  Q:作为一个女性你是否认同她这种付出爱的方式,牺牲自己成全对方?

  A:现代女性都有自己的事业,能做到耿琴这样确实非常不容易,我挺钦佩她的,但是话说回来,这种理解是建立在深爱的基础上,作为女人我还是很赞同她这种做法。

  Q:有没有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发挥?

  A:剧本提供的内心的东西确实比较少,每场戏我还是花了一定的功夫给人物内心找依据。比如有场戏是为了房子,孟二冬一让再让,沈书琴也不能理解接受,但最终还是得去理解,看到丈夫生病,也真的是从内心去心疼丈夫。这些戏看似普通平常,但其实内心的张力很大,但还是要尽量生活化的表现出来。

  Q:你之前在《没事偷着乐》和《吴二哥请神》里饰演的都是比较底层的女性形象,这次的角色应该算是一个知识女性,在人物把握上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A:我觉得为什么她能支持理解孟二冬,还是因为她跟孟有共同语言,实际上沈书琴对他的工作也是有帮助的,是他的书第一个读者,会提出她的想法和理解,我觉得这是知识女性和普通女性很大的分别。如果说孟二冬在事业上很伟大,应该说沈书琴以及原型耿琴在生活中作为一个妻子也很伟大。

(责任编辑:鱼玄机)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