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请不要在"传统"和"创新"间摇摆

2009年06月12日15:2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国际在线

  早说过我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昆虫”,但我真的那么深地爱着昆曲,爱着我所喜爱的昆曲人! 我被一出《司马相如》引入昆曲殿堂的。

  记得12岁的时候被爸爸带进剧场看戏,看了平生第一折昆曲——《长生殿·密誓》。

一点也没懂,只觉得好慢。清楚地记得当时身边坐着一位长者,鹤发童颜,听得津津有味,那时我就想:也许等我七老八十了,也就会喜欢上昆曲了。

  这是昆曲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高深莫测。

  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越剧,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知识增长、随着艺术阅历增长……我对昆曲的好奇越来越浓了。

  可昆曲就像爷爷书房里红木书柜里珍藏的古书,我明明知道她是那么价值连城,也明明知道她有很多精妙之处,但我就是不会去翻开她,甚至连书柜的门都不敢打开。我总在想“以我的水平,大概是欣赏不了这么高深的艺术的……”所以,偶尔我也会帮忙扫扫书柜上的灰尘,但从不轻易翻动那么透露着无穷诱惑的古书。

  直到有一天,我与一本耳目一新的“古书”不期而遇了——她的装臻精美,既有流畅简约的现代美,也有朴素婉约的古典美,她的文辞也不再是晦涩难懂的,洋溢着文采,却无辞藻堆砌之嫌。这样的一本好书,我顿然爱不释手,从第一眼看到她,我就喜欢上了她,接受了她。

  于是我打开她,细细地读她,越读越觉得要真正读懂她,还要做很多功课,看很多古书,于是我就打开了爷爷的书柜…… 这就是我看昆曲的过程,这就是《司马相如》给我的造化。 始终认为昆曲是站在艺术殿堂最里层的,更多时候的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我相信,不久以后会有不少年轻观众会通过看其他剧种而转向昆曲。事实上,这样的年轻人在目前并不在少数,我就是其中一例。

  昆曲需要传统戏!我极喜欢《玉簪记》,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安安静静地听,这样的戏我要求演员演得要“醇”而“足”,对“琴挑”、“偷诗”、“秋江”的唱腔极沉湎,因为无法忍受青年演员挚嫩的演唱,而拒绝他们的《玉簪记》。这类的传统戏,重在继承,看的是演员的功底是否扎实,它们是昆曲的“本”。

  而昆曲更需要新编剧目。我不仅喜欢《司马相如》,也喜欢《新蝴蝶梦》、新版《长生殿》。我始终将这类戏和传统戏严格区分的,这些戏是对演员创造力、表现力、理解力和塑造力的集中考验。一个优秀的昆曲演员经历了那么多年传统戏的磨练,如果没有几部新编剧目给他展示才华的机会,我认为这是一种残忍,也是一种浪费。再说了,“游园惊梦”这些戏不也是从“新戏”开始的吗?如果今天的昆曲永远只停留在继承上,那么再过几百年(要是那时昆曲还没有亡),后人看的戏将和我们一模一样,这不是中国人的一大悲哀吗?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很可悲,也是很可怕的!

  而且,我也决不相信几百年或是几十年间昆曲的演出样式就没有发生过变化,我们都不知那时的昆曲究竟什么样子的。

  作为一个观众,我很贪婪,传统戏和新编戏我都爱看。我喜欢把玩传统戏耐人寻味的唱腔、身段;也喜欢陶醉在新编剧目带给我的心灵冲击,甚至是“感官刺激”上。不是我鄙俗,我是一个迷信“现代剧场艺术”的人,喜欢完整的舞台演出样式。我觉得如果演员的表演过硬,再加上美仑美奂的舞美、布景、灯光、音乐……锦上添花,这才是美与美的融合,才是令人享受的剧场艺术。

  当然我极反对那种用舞美淹没演员的做法,毕竟戏曲是演员中心制,观众要看的,归根结底还是演员的表演。

  我可以接受昆曲的任何改革,哪怕是《上灵山》,只要你不要标榜自己的改革一定是成功的,是里程碑,硬要逼迫我接受、逼迫我承认就可以。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没有失败哪来成功?

  我支持功成名就的昆曲艺术家搞一些创新,走得多远都没有关系,因为我知道他们真是一群爱戏如命的人,他们吃苦吃累,都是想要让昆曲生存下去,发展下去。对这种精神,我要义无返顾地支持。但我会很友好地和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站在“保护’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出出主意。当然,听与不听,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我决不选择冷眼旁观,袖手说风凉话。因为我知道,我不用为昆曲的生存、发展担什么实质的责任,我可以无所顾忌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他们不可以。我崇敬他们这一片责任心,因为我选择做一个“入世”的昆虫。我愿意为现今的昆曲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我最无法忍受的一种昆曲是这样的:摇摆在传统和创新之间,左右不逢源。

  29日在上昆看了赴台演出的“断桥”,极失望。

  在老“断桥”中硬生生加入了新“断桥”中许仙的翻打,给人感觉是为翻而翻,全部都在戏外。 后来才听闻说:艺术把关者既嫌老“断桥”沉闷,担心小演员演不好,可又担心小乐队衬托不出新“断桥”必须的气氛,于是就只好来个移花接木,两相混杂。 结果就弄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昨日又看《长生殿》上本,“埋玉”一折也来“断桥”的办法,看得我浑身不舒坦。

  我很喜欢上昆新版《长生殿》的“埋玉”一场,舞台节奏的控制、舞台气氛的渲染,以及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较之老“埋玉”,戏要显得浓烈、集中,感染力也大大增强了。

  但此次的“埋玉”,除了保留老“埋玉”的唱腔,戏的框架和舞台调度都是新版的模式,而演到杨贵妃赐死,又不唱“一代红颜为君尽”而直接转入老“埋玉”,而要再拖上一个唐明皇的尾巴。

  这样“一加一不等于二”的作法,奉劝上昆千万别再延续。新观众不喜欢,老观众不服气,结果自然是演员演得别扭,观众看了来气。不如干脆清清爽爽——新版就是新版,从剧本开始修改;要么就照演传统,观众索性死心塌地地看演员的表演!我实实地不喜欢这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改革方式!

  文/兔兔 来源:袅晴丝

  

(责任编辑:炊烟)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