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内地电视

赵宝刚:电视剧讲故事落伍了

赵宝刚

  一身超炫休闲服、一副超大墨镜,往记者面前一坐,赵宝刚这位五十四岁的“青春剧导演”看起来就像四十五。他的好友谭飞评价他“是一个能紧跟时代步伐的导演,心态很青春,心理年龄很青春,永远知道当代的青年人喜欢什么——这一点在导演中很罕见。” 的确,人“青春”,拍的戏也“青春”,赵宝刚跟“青春”较上劲了。

  《我的青春谁做主》(下简称《青春》)从4月12日晚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到4月28日落幕,单集收视率最高达9.8%。《青春》所引发的公共话题,至今仍在持续,褒贬毁誉众口不一,真可谓“荧屏内外,掌声莽莽;网络上下,口水滔滔。”赵宝刚对网友的热议感到欣慰:“这就是个让人‘打架’的戏,这部戏取胜的关键就是话题讨论的趣味性。”

  回顾赵宝刚的作品主题,从“60后”、“70后”到如今的“80后”,各个时代人群的青春他“拍”了个遍。于是有人说:赵宝刚的作品是中国大陆青春剧的旗帜。面对这个评语,赵宝刚笑了:“(青春)旗帜?这词儿挺傻的吧!是不是应该说(我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当代文化?”

  《青春》累收130万元/集

  《青春》在一开始便被冠上了“《奋斗》(在线观看)姊妹篇”的头衔,并与《奋斗》一样,引起了无数争议。《青春》的宣传期间,赵宝刚带领部分主创无论到哪儿,都会遭遇一番唇枪舌战。然而,“口水战”恰是赵宝刚乐意面对的事情。他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纯粹讲故事的电视剧导演:“我觉得你的心态要年轻,要知道这个社会每时每刻在发生什么变化,并且乐意去探寻这背后的社会根源。我愿意大家都来讨论,这样才能引起对当代这些现象的关注。”

  《青春》的原定名为《表姐妹》,赵宝刚起初想将片子拍得很“落地”。

  原剧本中塑造了四位表姐妹与四位妈妈,情节虽然真实,赵宝刚却总觉得缺少了另外一个层面。几经思忖,他发觉剧本缺少的是“话题性”。当下的电视剧基本都以“讲故事”为主要表现形式,他想打破这个“常规”,找到可以代替“戏剧情节”的东西来长久地吸引观众。“一个故事讲完了就代表着结束,如果它不能产生延续性话题,那么就失去了它该有的意义。电视剧要有创造话题的能力。”于是,赵宝刚找到编剧,在剧本原有的基础上附加了“话题式主题”。

  由于在《别了温哥华》一剧中便有过合作,《青春》的编剧之一高璇与赵宝刚称得上是老搭档,比较默契。二人经过商讨,为了使《青春》“有别于传统故事”,在延续赵宝刚之前作品宽松、幽默的基础上,删除了原定的男女主角:一名出租车司机和白领,而将主角相遇的情节合并在了剧中人物钱小样的身上,白领的个性则给了剧中另一位名为赵青楚的姑娘。最后呈现给观众的《青春》,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中三代人观念的碰撞,进而折射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其视角不仅限于年轻人。

  如赵宝刚所预想的那样,改编后的《青春》播出第四天,网络上的“热度”便超过了同期播出的其他电视剧。“事实证明《青春》是一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达成有效结合的电视剧。它可以在传统媒体获得高收视之后,在新媒体上继续引发话题。”赵宝刚表示,该剧在设立之初便加入了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元素——“因为很多青年人是不看电视的,但《青春》所设计的能引起新媒体关注的话题达到了五六百个。”

  赵宝刚认为《青春》能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它有着宽广的受众面和参与感,人们从剧中能找到其在现实生活里的影子。

  同时,《青春》也表露和传递给人们一种心态——对待困难和苦难的心态。这背后有赵宝刚亲身经历的一段辛酸往事:当年,他曾因投资失利而造成巨额亏损,那段时间,他经常彻夜难眠。渐渐地,赵宝刚领悟到,与其每日沉浸在不可挽回的困苦中,不如更好地面对眼下的生活。学会放下之后他反而能安心睡得着了。“人不必自寻烦恼,要学会换位思考。”赵宝刚笑着说,“这也是《青春》想表达的心态。”

  或许真是这样:心态好了,“钱景”也会变好。《青春》的全部投资为1650万元,截至目前收入比《奋斗》增加了20%,突破了100万元/集的价位,“所有的收入加起来大概达到130万元/集”,赵宝刚的笑容里洋溢着自信。

  “二百五导演”年代

  回头看自己的事业轨迹,赵宝刚说:“在蛰伏中学习,当机会来临,纵然它不属于你,也要努力地去争取。”

  赵宝刚最初是以演员的身份接触影视的,其后,在1984年之后的六年时间里,他转去北京电影制片厂(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了一名剧务。“在青春期的摸索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当演员,很辛苦,也不能代表我所有的能量,我想试试自己还能做什么。”

  做剧务的那段时光,赵宝刚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为办公室的两位副主任“端茶倒水”,在此之外他利用一切时间跟随剧组学习,从摄像、配音到剪片。他还自学写分镜头,然后在现场偷偷地跟导演比较……赵宝刚当时的梦想是将来能做一名制片主任。

  6年后,他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

  1989年,一位朋友写了部名为《怯懦的誓言》的剧本,赵宝刚想做该片的制片主任。“没有机会也要争取”,思前想后,自己主动去筹了55万元的赞助费。一切准备就绪,他敲开了北影办公室主任的房门。

  主任听完他的汇报说:“这是好事,那就由我来做这个戏的制片主任。”赵宝刚一听,从头凉到脚。

  这时主任接着说:“你来做导演吧。”

  短短十几分钟内,赵宝刚经历了潮起潮落的悲欣沉浮。虽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惊喜,赵宝刚还是不免怯怯——由于从未做过导演,总会有些“底气不足”——担心片厂不会批准。于是,他找来一直想当导演的冯小刚,二人略作商讨,又拉来了郑晓龙,三人为此剧做出初步的构想和规划。随后,片厂批下了三个人的申请。

  《怯懦的誓言》拍得很顺利,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并获得了“飞天奖”和“建国40周年优秀电视剧奖”。由此,赵宝刚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于是,1990年,电视艺术中心的鲁晓威导演《渴望》时,特意请赵宝刚来担任该剧的技术导播。

  《渴望》拍到20集时,由于剧本出了问题,导演鲁晓威既要忙剧本又要忙拍摄,分身乏术,于是赵宝刚毛遂自荐,他建议鲁晓威专抓剧本,由他来执导剩下的部分,可以不挂导演名。这又是赵宝刚争取来的一次机会,《渴望》在当时引起了全国轰动,几乎囊括了所有奖项,此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赵宝刚正式调入导演组。

  虽然《渴望》中赵宝刚只署了“技术导播”的名,但《渴望》奠定了赵宝刚的导演之路,从那时起他“真正找到了做导演的感觉”。

  而后,1992年的《编辑部的故事》让赵宝刚一举成名。赵宝刚由此一发而不可收:《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像雾像雨又像风》、《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其中,1995年的《东边日出西边雨》让赵宝刚第一次赚到了20万元的“巨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告别了‘二百五导演’的年代(100元钱导演稿费,150元的分镜头稿费)”。1997年,他以电视剧《无雪的冬天》的盈利办起了自己的公司,公司的注册资金为30万元。紧接着,外界开始将赵宝刚定位为“浪漫主义”导演、“能捧红新人”的导演——赵宝刚这三个字逐渐有了品牌效应。

  然而,2002年拍完《别了,温哥华》之后,赵宝刚却陷入了一段迷茫期。“不知道自己该拍什么了,不清楚片子该体现什么。拍了电视剧《录像带》,没什么反应,就悄悄地卖了,也没赚钱……”

  《奋斗》奋斗了什么?

  迷茫中的赵宝刚再一次为自己寻找到了答案:应该在当代电视剧题材中找到一个新的文化元素,“或许可以在现代文化中归拢出一种精神诉求”。

  2005年,他拍摄了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给我一支烟》。该剧题材有点灰色,是赵宝刚的转型尝试:“我想告诉人们一个理念,剧中人物的活法是社会的一种,虽然可能并不精彩。但我想归纳出一种思想意识的生存方式,以它来对待生活、情感,和发生的事情。”

  赵宝刚表示《给我一支烟》的理念表达得并不清楚,而《奋斗》则让他找到了新的方向。

  “电视剧应该给人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文化导向。我觉得如果大家在遇到困境时能以戏剧里面的那种状态和精神去面对,就会寻找到自己的精神诉求,这也正是当代人所需要的东西。”

  2004年,在赵宝刚正在思考如何表达“当代精神”之时,石康找到了他。

  当时,赵宝刚正在拍摄《给我一支烟》,石康将一部名为《激情与迷茫》的剧本交给他,但赵宝刚觉得剧中所设想的一切没法实现,最后,赵宝刚建议石康“写个现实点的”。这是二人的第一次沟通。

  两年后,石康完成了《奋斗》的创作,赵宝刚公司里的两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编辑审看后,对石康笔下的人物和命运感同身受。于是,他们将剧本强力推荐给赵宝刚。

  赵宝刚听到《奋斗》的故事大纲是“四个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闯荡”,心头一振,当即拍板,表示愿以80万元的价格买断。

  “他(石康)的理念和我一样,等他剧本写完之后,我看了前两集觉得非常棒。但看到第9集就看不动了。”赵宝刚认为石康是个非常有思想的作家,但也是个比较自由散漫的作者,“他写东西不顾忌,就像一个在大海里玩命扑腾的人。所以,他前面写完一稿,我就在后面大删大砍,把我认为不太干净的内容全部拿掉。”为此他和石康进行了数天的舌战,赵宝刚最后说:“算了吧,剧本我也买了,给你3个月假,让我们消化消化彼此的思想。”第二年正月初五,二人见面,又经过半个月的观念搏战,才渐渐达成共识。“一开始争论得很激烈,石康说自己看了3600本书才总结出来这些,我告诉他我只看了36本书,但已拍了20多年的电视剧了。”赵宝刚笑道。

  投资1500万元的《奋斗》拍竣,赵宝刚组织了一个看片会,并请来代表南、北方的两大著名电视台。观看6集后,电视台纷纷表示对此片“没把握”,建议赵宝刚“修改修改”。因为《奋斗》虽然没有像传统电视剧那样“讲故事”,但情节却很吸引人,问题在于一时很难判断其是否具有收视潜力。在修改过程中,赵宝刚将原片剪掉了10集——从42集剪到32集,并在结构上做了调整,改变了想法和角度,但仍以事件为主要线索,并没有改变以话题代替故事的最初设想。

  虽然《奋斗》最终没有走进那两家著名电视台。然而,该片在地方台轮播后却引起了巨大反响,致使各地掀起“奋斗热”。当时媒体评价:这部高举着“80后励志片”的电视剧,彻底火了。

  有人说,《奋斗》引领起内地青春剧的复兴,也有人问:“《奋斗》,到底奋斗了么?”赵宝刚挑挑眉毛:“当然奋斗了!陆涛(剧中角色)在最后选择自己去成长,这就是奋斗。就好比卖馒头,今天卖1个,明天能卖10个,这就是奋斗的过程。”

  用话题性取代故事性

  《奋斗》是赵宝刚“话题式电视剧”的一次成功试水,同时也为《我的青春谁做主》做好了铺垫。

  “我不喜欢苦情戏,我所拍的戏大家也有感动之处,但是哭完之后并不悲伤,也能带来愉快的心情——这是电视剧新的思考方式。过去大家都沉迷于戏剧编织与冲突,我想寻找一种能代替戏剧功能的东西,通过《奋斗》,我找到了。”

  《青春》“散场”,导演赵宝刚仍在“奋斗”。

  他表示接下来还会拍青春百集系列的第三部《北京青年》。百集系列主题是“奋斗、青春、成长”。归根结底,赵宝刚希望描述的是北京青年生存与奋斗的现象:“这是我们创作的一个北京年轻人的系列,主角是北京男女青年。《北京青年》将会以男人、男青年为主角,40集左右。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要将同系列的几个戏一点点地逐步呈现,《青春》里已预埋下了人物为《北京青年》作伏。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用话题性代替故事性的原因。”

  《北京青年》大概于明年下半年开机,“我想在秋天拍,我一直觉得北京的秋天很美。”赵宝刚最后充满诗意地说。

  对话赵宝刚 想一口气儿拍三部电影

  《综艺》:《我的青春谁做主》这部片子的关键就是话题性?

  赵宝刚:没错。记得在广播学院,主持人说“钱小样和高宇一开场就认识了”的情节不合理。我问现场的同学这真实吗?他们都回答真实!所以说这部戏在今年播特别合适,再早都不行。因为从去年开始,追求思想诉求的年代到来了。前几年拍这样的片子,会有人说你“左”呢。和《奋斗》一样,这部片子就是传统与现代思维的“打架”。我和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埋下了无数个能引起争论的“点”。

  《综艺》:提到编剧,你认为当下中国的编剧水平如何?你与编剧在沟通上是否也存在磨合问题?

  赵宝刚:编剧们创新的东西少。来来回回总是那几位编剧能写出点相对还不错的东西。

  我和编剧磨合的过程很少,因为很多(剧本)都是我自己组的。和海岩的合作,由于在那个年代他所写的东西从意识上和我是吻合的,很有时代性,所以没有冲突——那个时候人们需要浪漫,需要一些美学意识的东西。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人们有各自的审美准则。

  《综艺》:在你看来当代人需要什么样的电视剧?

  赵宝刚:可能需要能引起共鸣与讨论的电视剧,而不再需要以前的浪漫题材了。

  我们要开拓一个新的领域,类似《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这种现实一些的。在片子摄制的过程中,所有细节我都会反复推敲。要考虑到观众的层面不一样,人与人之间是有文化差异的。如果深层次的人看,我可能不会选择如此表达。只能说主题表现得比较明确的(电视剧),都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

  《综艺》:你如何看待当下的电视剧产业?

  赵宝刚:电视剧制播分离的体制,禁锢了整个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的格局是所有的压力依然集中在制片方身上,以《奋斗》为例,拍完后没有电视台敢买,担心收视率不好,让我把电视剧剪短,导致很大的损失。另外,电视台的广告经营和投资经营不成比例也是一部分原因。就算目前中国比较强势的制作公司,电视剧也无法形成规模,只能以量取胜。从真正大的制作来讲,过去《红楼梦》等四大名著都是央视出资金,而现在都是民营公司在做这件事。利润无形中被瓜分,没有一个独立的文化单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因为没人敢投入大资金来做。

  国外电视台的做法是:以高出制作费5倍的价格购买片子,制作厂商无后顾之忧。但我们不可以。我的“青春系列”是100集的概念,我哪敢一次拍完?拍完没人买怎么办?

  《综艺》:制片方该以何种方式应对这种局面?

  赵宝刚:我们要培养这个市场,可以尝试制作“话题电视剧”,也可以说是主题电视剧。所谓的主题电视剧就是做一个主题故事,拍摄长系列。比如有了《奋斗》的铺陈,《我的青春谁做主》卖出去就不成问题。

  《综艺》:对于制片方来说,目前市场上是否存在新的机会?

  赵宝刚:比较难。因为现今是散点制作方式。两年前有人测算过,所有电视剧市场所拉动的广告是200亿元,但电视台购买电视剧的投入是20亿元。也就是说,全国的电视剧全部的购买量还不如一个楼盘的价格。夸张点说,一个房地产公司就可以把全国的电视制作机构买了,多可怜的文化!

  《综艺》:请谈谈接下来的拍摄计划,会考虑拍电影么?

  赵宝刚:明年拍百集系列第三部——《北京青年》。

  至于电影,很多年前就想拍了。具体大概会在明、后年吧,会一口气儿拍三部电影。连拍三部是想给自己增加点信心——两部拍砸了,有一部反映好就行(笑)。我想自己投一部,其他的再找两个投资商。大概算了算,三部电影相当于拍一个40-50集的电视剧,大概需要8个月左右的时间。我有拍电视剧的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相信三部电影能拍完。不过如果三部电影都砸了,大家会说“你还是拍你的电视剧去吧”。当然,我没拍过电影,也不知道累不累,更不知道结果会如何。

  
(责任编辑:ZOYO)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赵宝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