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 独家报道

戛纳之癖① 盘点戛纳国际电影节五大惯例常态

  戛纳是个古怪的男人,明明爱好“色情”,但西装革履的混蛋却总能在这里被名正言顺地抬举为“情色”;明明是浪费胶片蓄意酿造催眠事件,但每次长达10分钟的掌声,却总能让银幕外的人标榜自己是懂行的文艺青年;明明是熟人扎堆、有话好说、见片即收,却拼命高喊“电影万岁”,把影展打扮得宛若万国电影奥运会……十足年龄70岁,心理年龄30岁,戛纳这个向大师犯花痴、向争议伸脑袋的怪家伙,确实到了该做“体检”的时候。

电影《不可撤消》海报
电影《不可撤消》海报

  常态一:像电影一样生存和裸露

  风情摇曳的戛纳影展最近30年一直以最“放荡”的姿态挑逗世人——不只是乱花碎玉迷人眼的海滩比基尼,银幕上的迷离声色才是戛纳的真嘴脸。彼德-格林纳威(《情寻色香味》、《八又二分之一女人》、《枕边书》)、比格斯-鲁纳(《乳房与月亮》、《火腿、火腿》)、卡特琳娜-布雷娅(《性是一出戏》、《老情妇》)、大卫-柯南伯格(《冲击效应》)……这群所向披靡的色坯子,都是喜欢躲在摄像机背面勒令演员真空出镜,而后在台前高谈阔论的行为艺术家。尽管识货的戛纳评委,通常没有勇气给肉欲横流的作品直接颁发金棕榈,但包括“一种关注”单元、导演双周单元在内的多个平台,却年年召集大量情色片参赛。更可怕的是,如今的戛纳已远远无法满足于碧姬-芭铎的玉背、苏菲-玛索的酥胸,因为只有唱着《情欲九歌》从床头翻到浴缸、在地道上演《不可撤消》的9分钟仰卧起坐,才能亮出戛纳最真实的粗野本性……至于如何解释“情色”,导演们都会像布雷娅一样告诉我们:“在身体里找不到人的社会性,因为它超越了肉体,在肉体里人常常感到无助和封闭,而一旦有了爱情和性,这种愉悦的感觉,就使人脱离肉体,凌驾于肉欲之上……”——没人能听懂他们的胡话,但在戛纳宝地,你必须对别人认真地说:这解释真TM太有道理了!

《大象》海报
《大象》海报

  常态二:像雕塑一样静止和闷骚

  憨豆先生曾独闯戛纳电影宫,用自己的DV破片取代了威廉-达福主演的超级闷片,从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应来看,他们显然烦透了又臭又长、却又无法说它“不艺术”的装淡片——《憨豆先生的黄金周》里的这一桥段,绝对是戛纳影展的真实写照。华语片领域,王家卫04年匆忙登陆的《2046》,用王菲的脚踝和刘嘉玲的特写让老外精神恍惚;娄烨的《紫蝴蝶》让刘烨和李冰冰长时间蹲马桶以佯装撕裂的痛苦,结果导致传染性退场。当然,老外导演若是装起菩萨则更加令人发指,去年开幕片《盲流感》首映时引发现场盲流感——观众都闭眼睡去;阿根廷的《无头的女人》白天场次居然成了观众的补觉乐园;据说前年竞赛片《伦敦来的男人》几乎把记者逼疯,一老外在电影结束后咆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坚持两小时吗?因为我鞋子掉到台阶下面找不到了,只能熬到电影结束。”事实上,闷片并不可怕,摘到棕榈叶的闷片也大有人在——《黑暗中的舞者》、《大象》和《风吹麦浪》都是外表奇闷内则张力十足的佳作,可怕的是纯种闷片,因为它们大多是玩过或是火候不到的畸形产物。

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
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

  常态三:像大师一样挣扎和思考

  很难说清戛纳影展和电影大师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显然是一桩相互成就、相互贴金的买卖。戛纳影展在世界三大A类国际电影节中,因为苛守严格的艺术准则而使其在60年代逐渐成为龙头老大。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大师”头衔往往是靠戛纳这个头牌影展的奖励而封上的,因此说戛纳崇拜大师,倒不如说人人都想通过戛纳而成为大师。历史上,戛纳成就的电影巨匠不胜枚举,除了像1987年金棕榈得主罗兰德-乔菲这种特别不争气的特例(凭《教会》获奖后成了烂片魔王,《大力水手》、《欲望巴黎》和《囚禁》均出自其手)外,早期的获奖者如黑泽明、维斯康蒂、安东尼奥尼、英格玛-伯格曼、阿伦-雷乃、特吕弗、戈达尔、克劳德-勒鲁什、奥利维拉、罗曼-波兰斯基等,最近30年来的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大卫-林奇、史蒂芬-索德伯格、昆汀-塔伦蒂诺、科恩兄弟、迈克-李等等,日后都在自己既定的风格道路走得更远。而在这个缺少电影独创性和真正大师的时代,曾经专门创造大师的戛纳影展,通常也只能继续邀请他们参赛来屏蔽心虚局面。另一个问题是,由于欧洲电影工业不景气,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过分看中艺术价值的戛纳来说,崇拜大师也愈发露出荒诞的一面——热热闹闹的“大师班”连年只见老大师跑来慷慨演讲,不见新大师横空出世,无疑印证了这种尴尬。

电影《花样年华》海报
电影《花样年华》海报

  常态四:像熟人一样投机与谄媚

  和威尼斯、柏林影展一样,戛纳电影节也存在“圈熟”的通病——即某导演可以借戛纳影展永远保持曝光率,每拍一片必入围。尽管戛纳在台面上并不承认这种小圈子倾向,但选片委员会每年的工作重点,确实会从与影展有渊源的影人筛选起。我们最熟悉的王家卫,已然成为戛纳影展华语影圈的非官方吉祥物——从1997年《春光乍泄》开始,《花样年华》、《2046》和《蓝莓之夜》全部杀进主竞赛单元,其中《蓝莓之夜》被确定为开幕片、《花样年华》的影象风格被应用于07年主题海报、王家卫个人还担当过06年评审团主席……至于外国导演,更是有几位绝对宠儿N年屹立不倒:且不说昆汀-塔伦蒂诺无论拍出如何二百五的电影都能入围(比如《磨坊之死亡证据》),像达内兄弟(比利时)、库斯图里卡(前南)、拉斯-冯-特里尔(丹麦)、肯-罗奇(英国)、努里-比格-锡兰(土耳其)之流,简直成了各国进军戛纳的国宝。对此,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吉尔-雅各布曾说:“戛纳的老朋友长期都能保持高昂的创作热情,这本身就印证了戛纳对他们的鼓励作用。”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被戛纳宠爱的导演常常只为九人评审团努力拍片,这就叫做为艺术而艺术。也难怪金棕榈得主《风吹麦浪》当年一直捂到秋天的多伦多影展也没卖出好价钱。

《飞屋环游记》揭幕影展

  常态五:像老美一样走秀和吆喝

  戛纳电影节多年来始终标榜自己的艺术嗅觉比好莱坞高出一个档次,但盘点历届金棕榈归属,会发现美国竟摘了18次大奖,居各国之首,其次是意大利(12次)和法国(9次)。戛纳骨子里的亲美倾向分为两个阶段——前50年,基本与美式商业片划清界线,但也免不了《失去的周末》和《君子好逑》两度与奥斯卡最佳影片重合;影帝方面,1946年雷-米兰德、1978年乔-沃伊特和1985年威廉-赫特与奥斯卡结果撞车;影后方面,1953年雪莉-布丝、1959年西蒙-西妮莱、1961年索菲亚-罗兰、1979年莎莉-菲尔德和1993年霍莉-亨特与奥斯卡不谋而合。最近10年,戛纳为吸引人气而开辟“特别展映”环节,召集众多好莱坞年度商业大片前来兜售,比如2007年故意邀请《十三罗汉》前来首映,顺便拉来乔治-克鲁尼、马特-达蒙和布拉德-皮特三大巨星同时走红毯;2008年则一箭双雕《夺宝奇兵4:印第安纳-琼斯与水晶头骨王国》和《功夫熊猫》,让哈里森-福特、希安-拉博夫、凯特-布兰切特、杰克-布莱克等人攻占整个戛纳;今年则邀请了皮克斯的《飞屋环游记》揭幕影展……仔细对比会发现,戛纳艺术与商业的焦灼与融合已从地下窜到台上,明目张胆却秀色可餐。

   

(责任编辑:逃逃)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憨豆 | 布雷娅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