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高考1977》 > 媒体评论

《高考1977》对知识的向往和虔诚

  事实的真相总是发生在前面,在非常遥远的前面,理解这件事情并且知道应该做一些什么,总是在后面,在很后很后的后面,还要通过许多旁枝末节的细节,那种理解才会点点滴滴渗透过来。伴随产生的是一种无法触摸的活生生的疼痛。我们也许会在《高考1977》里发现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其实,这现实本来就存在,只不过从来没有一部影片这样通透,这样赤裸裸的介入。长久以来,我们不愿记起,或者不敢触碰,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这段历史,尽管它是残酷的。

  时至今日,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我们还在深切地回忆着:1977年冬,中国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全国570万人参加高考,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最高纪录,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这是一次汇集年代最长、考生年龄差距最大,复习时间最短的创世纪高考。有1966至1977共12届中学毕业生同时进入考场,年龄最小的十五六岁,年龄最大的近四十岁。考场爆出许多趣闻,诸如师生同场、夫妻同考、兄弟叔侄一家同试。以至于一下子拿不出足够的优质纸张印刷考卷,为此,中央特批动用印制《毛泽东选集》第5卷的纸张。在30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现在回想起那个时刻,心中依然荡漾着温暖与激动。

  《高考1977》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的冬天。那是在天寒地冻的东北农场,一群北京和上海的知识青年卷入到“上山下乡”的洪流中,他们的任务就是垦荒,用日夜不停地劳作来证明自己。一位是背负着“历史反革命”成分的上海女知青陈琼,一位是在诺言和现实间挣扎盘旋的年轻党员潘志友,一位是被时代造就的革命委员会干部老迟,一位是“大批判”战场上的“历史反革命分子”。在他们中间上演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真情故事。他们的锋芒和希望被岁月磨平,被迫地服从逐渐成了唯一的生活定律。直到1977年的一个冬天,他们终于找回了追求梦想的权利——大学的大门不再是一张薄而沉重的单位推荐表,而是自愿报名,则优录取。

  在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农场的青年开始自发复习迎考,为了寻找复习资料,强子黑夜去偷书,却不幸被巡查人员捉住,送进了派出所。临走前,警察把他书包还给了他,整整一包书都被没收了,却留下了一套高中复习资料。历经磨难的他们,犹如盲人重见光明,每天发疯似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一套文革前的数理化教材,大家几乎是“三班倒”轮着看。没有老师,只有靠自学和讨论,多少个夜晚,他们不知不觉地在煤油灯下度过。在那个冬天,类似这样的学习和复习,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人们仍然坚信着“知识改变命运”。

  1977年的校园里,有一句最流行的口号: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就是这一个“夺”字,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一本新书、一个教室或图书馆的座位,往往被许多人争抢。恢复高考不是简单恢复了一个人的考试,更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是在全社会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高考1977》是一部表达对于中国人个体生命的承认、尊重、歉意和抚慰的影片,是一部关切中国人七情六欲的影片,是一部检讨和反思在狭窄的意识形态下窘迫且贫困的现实生活的影片。影片讲述的是文革之后中国的休整期,但休整不是沉寂和暗亚,相反,我们听到了海底的涌动,感受得到孕育的阵痛和呻吟——那是每一个人对知识的向往和虔诚。(程雪)

  
(责任编辑:Dawn)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